劉 婭,賀 巧,佘佳琪
(1.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檢驗科,重慶 400010;2.四川省腫瘤醫(yī)院檢驗科,成都 610041;3.達州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四川達州 635000)
宮頸癌是影響女性健康的常見婦科惡性腫瘤,發(fā)病愈加趨向年輕化。近年來由于宮頸細胞學篩查的廣泛應用,有利于早發(fā)現(xiàn)和早治療,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已有明顯下降,但是對于已經(jīng)患病的患者,研究其發(fā)展及預后更為重要。有研究表明,惡性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異常,并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1]。至今,國內僅有報道D-二聚體為宮頸癌獨立的預后因素,但尚未見治療前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等常規(guī)凝血指標與宮頸癌預后的研究報道。而凝血四項作為一項簡單快速的常規(guī)檢測項目,若能進一步明確其對宮頸癌預后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對于評估宮頸癌預后有重要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電子病歷系統(tǒng)中隨機選取2009年12月31日~2017年1月1日在四川省腫瘤醫(yī)院確診的初診宮頸癌患者264例,隨訪時間84個月,所有患者均由細胞學或病理學確診為宮頸癌。其中鱗癌204例,腺癌50例,腺鱗癌5例,其他類型及病理分類不明確者5例。納入標準:①病理確診為宮頸癌;②確診前后一周內具備完整的凝血功能報告;③病歷與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入院前在外院治療過;②治療前存在其他系統(tǒng)疾病,如心臟疾病和腎臟疾病等;③病歷與隨訪資料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通過電話或者短信隨訪,所有患者從入院即開始隨訪,至死亡、失訪或隨訪至2017年1月??偵鏁r間(overall survival,OS)為從首次確診為子宮頸癌到末次隨訪時間或者死亡時間。通過回顧臨床病歷資料,按照納入排除標本,收集患者的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治療方案、治療前凝血四項結果。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患者是否生存及生存時間OS為結局指標,描繪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結合敏感度和特異度,計算凝血四項用于判斷預后的最佳分界值并進行分組。采用Kaplan-Meier方法計算生存率,描繪生存曲線,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治療前凝血四項結果 見表1。按照納入排除標準,最終有264例宮頸癌患者被納入本次研究。其中順利完成隨訪的有238例,失訪例數(shù)26例,失訪率9.8%。
2.2 截斷值的選擇 運用Cut-off finder軟件,通過ROC曲線計算出APTT分界值為34.85s,敏感度18.1%,特異度94.2%,ROC曲線下面積(AUC)=0.54(圖1);PT分界值為10.55s,敏感度86.5%,特異度34.8%,AUC=0.61(圖2);FIB分界值為2.875 g/L,敏感度71.2%,特異度52.6%,AUC=0.6(圖3);TT分界值為11.7s,敏感度70.3%,特異度51.9%,AUC=0.61(圖4)。
表1 患者病理臨床特征及治療前凝血四項結果
圖1 受試者APTT的ROC曲線 圖2 受試者PT的ROC曲線
圖3 受試者FIB的ROC曲線 圖4 受試者TT的ROC曲線
2.3 生存曲線分析 對隨訪患者APTT,PT,F(xiàn)IB和TT水平與生存率的關系進行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APTT>34.85s組與APTT<34.85s組相比總生存時間(OS)延長(P=0.035,HR=0.31,95%CI:0.1~0.98)(圖5);PT>10.55s組與PT<10.55s組相比OS縮短(P=0.0085,HR=2.79,95%CI:1.26~6.19)(圖6);FIB>2.875 g/L組與FIB<2.875 g/L組相比OS縮短(P=0.0046,HR=2.32,95%CI:1.21~3.92)(圖7);TT>11.7s組與TT<11.7s組相比OS延長(P=0.013,HR=0.51,95%CI:0.29~0.88)(圖8)。
圖5 不同APTT水平宮頸癌患者的K-M生存曲線 圖6 不同PT水平宮頸癌患者的K-M生存曲線
圖7 不同F(xiàn)IB水平宮頸癌患者的K-M生存曲線 圖8 不同TT水平宮頸癌患者的K-M生存曲線
3討論目前已有關于APTT,PT和D-二聚體和肺癌、胃癌、肝癌等腫瘤相關性報道,但尚無凝血四項與宮頸癌預后的評價,且外周血凝血功能檢查簡便、實用,所以對其進行研究對于預測宮頸癌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顯示,治療前APTT,TT水平較低,F(xiàn)IB,PT水平較高的子宮頸癌患者其預后較差,生存期較短。治療前凝血水平與宮頸癌預后存在相關性。
機體正常時,凝血和抗凝呈動態(tài)平衡。當這種平衡被惡性腫瘤打破時,易造成凝血功能障礙。有研究表明,腫瘤惡化程度越高,凝血功能異常表現(xiàn)就越明顯,這種異常與惡性腫瘤的生長、轉移、浸潤密切相關[2]。惡性腫瘤使機體凝血、抗凝纖溶系統(tǒng)失衡,由此引發(fā)血液高凝。其具體機制如下:①腫瘤細胞釋放促凝物質,激活凝血系統(tǒng);②機體內部發(fā)生急性相互反應、血流動力學改變、蛋白代謝異常等改變了血流的黏滯度,誘發(fā)血液高凝;③腫瘤導致血管壁發(fā)生異常改變,內皮細胞功能不全、內皮細胞受損、抗凝特性發(fā)生改變,血漿凝血蛋白及纖維蛋白過度積聚,增加了血栓的形成風險;④惡性腫瘤打破機體各類細胞間的平衡[3]。
APTT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狀況,高凝狀態(tài)時APTT縮短,APTT水平較高組相對較低組生存時間延長。而PT水平較高組相對較低組生存時間縮短可能與癌細胞浸潤肝臟,影響肝臟合成外源性凝血因子有關。纖維蛋白原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有研究表明,纖維蛋白原(FIB)以及其降解產(chǎn)物能夠增強PLT對于腫瘤細胞的黏附能力,便于癌細胞轉移[4]。同時,可進一步加劇這種高凝狀態(tài)。FIB水平較高組相對較低組生存時間縮短。在婦科臨床上FIB可聯(lián)合其它指標輔助病情判斷。子宮病變患者在FIB含量升高時應警惕惡性腫瘤尤其是宮頸癌的可能。
本實驗的不足之處在于主要監(jiān)測治療前凝血水平,缺乏對凝血功能的動態(tài)監(jiān)測,且缺乏對凝血水平升高程度與子宮頸癌期別的關聯(lián)性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宮頸癌患者凝血四項指標與其生存率密切相關,可作為臨床判斷和評估預后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