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摘要]初中化學中,使用精練而嚴謹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概念幾乎每課都有,包括物質分類、反應類型、性質、變化、定理等內容,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概念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有其特定的意義,以確保概念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重視化學概念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準確理解概念,讓學生形成正確、清晰、完整的概念,對于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 化學概念 應用能力
一、化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概念本身內容。認為中考題不會直接考“死概念”,所以,對內容一帶而過,只強調特點。如反應類型的教學,化合反應直接記成“多變一”,分解反應直接記成“一變多”,置換反應直接記成“換位置”,復分解反應直接記成“內項結合,外項結合”等。雖然學生能夠很快掌握不同反應類型的特點,也能依據這些特點判斷反應類型,但是學生卻容易養(yǎng)成在學習其他化學知識時也大概理解意思即可的習慣,最后導致語言不規(guī)范,不嚴謹,甚至是詞不達意的現象。
2.忽視概念深刻內涵。對概念的教學停留在記憶概念本身內容上,如元素、分子、原子、溶解度等概念,內容較抽象,不太好解釋,與其講不清,不如不講,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背。最終,學生雖然會背概念,卻不見得理解了概念本身的深刻涵義,也不一定會解決實際問題。
3.忽視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如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等物質分類概念,根據教學的進度和學生認知的需要,是安排在不同單元中先后出現的,酸、堿、鹽的分類更是在下冊第十、十一單元才出現的,由于時間進度關系,課堂上,教師容易就概念講概念,而不注重概念之間的前后聯(lián)系,容易使學生“前學后忘”。
二、有效解決對策
1.抽象概念具體化。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理解這一概念不僅需要原子和原子結構方面的知識基礎,還需要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積累。教材先從宏觀層面,引導學生從物質的組成上認識元素,認識元素的種類是有限的,使學生從中體會元素概念的具體應用;接著,再從微觀粒子的角度進一步分析幾種物質的組成,說明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為了講清元素概念中的關鍵詞,教師可采用具體的例子來詮釋概念。出示12C、13C、14C,160、170、180,1H、2H、3H,這三組原子的內部構成表,讓學生觀察不同原子內部的質子數、核電荷數、中子數及元素名稱。通過觀察,學生明白了原子可以不同,但是只要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相同,就統(tǒng)稱為一種元素,也更加理解了元素概念中的“一類原子”、“總稱”的含義。在此之后,及時提問,能不能把概念中的“質子數”換成“電子數”呢?學生結合離子的形成知識,積極思考、討論,得出核外電子是可以得失的,所以,也就不能把“質子數”換成“電子數”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概念中“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這幾個字的深刻涵義了。
2.微觀概念形象化。從化學角度認識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如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讓學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識,樹立微粒的觀點,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在講分子、原子概念時,學生先自主學習,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的不同情況,以及初步認識化學變化的實質。課堂上,給學生出示分子結構模型,先由學生自己動手擺出由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和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兩種情況,給學生以分子種類和結構的初步而直觀的認識,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分子由原子構成的關系;緊接著,學生利用分子模型,展現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變化過程,以及氧化汞分解的微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因此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的種類一定會發(fā)生變化,變成其他物質的分子,因此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這樣,就把微觀概念形象化了,更加注重對概念含義的提示和理解,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對概念的死記硬背。
3.零散概念系統(tǒng)化。有關物質分類的概念,從上冊的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到下冊的酸、堿、鹽等,涉及的單元多,內容聯(lián)系緊密,但知識結構較松散,給學習、理解、記憶帶來一定的困難,如何幫助學生形成學習“一類物質”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將零散的概念系統(tǒng)化是一種好方法。第二單元的學習,由于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教材只是結合空氣的例子,給出了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教學時再通過生活當中的實例,分析鞏固這兩個概念即可,不宜進一步拓展。進一步學習單質、化合物概念時,首先應當“溫故”,使學生明確這兩個概念是在純凈物概念基礎上得出的,再從一些常見純凈物的符號人手,分析物質的組成元素,進而得出相應概念。最后,著重分析混合物與化合物,找出二者概念中“物質”與“元素”的差別,強調化合物首先是純凈物,學生也就“知新”了。
4.弱化概念不強。初中化學是學生啟蒙階段學習的化學,能夠知道、了解、理解、掌握一些化學的基礎知識即可,有一些概念,隨著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教材中已經弱化了相應的內容,對教學方面也沒有過多的要求。因此,對于這部分概念的教學,不宜強化。對氧化反應,目前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中給出的概念是“物質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在教材沒有修改之前,教材中的定義是“物質與氧的反應”,“氧”與“氧氣”一字之差,但是含義卻大不相同,對于剛剛接觸反應類型的學生來說,課堂上不宜進行拓展,否則,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是一臉蒙,對于“元素”和“物質”就更加迷惘了,教學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對于還原反應也是如此。教材給出的概念是“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去的反應”,學生能依此判斷反應類型即可,不宜再做進一步強化。一種物質被還原,另一種物質被氧化,還原劑有還原性,還原產物如何判斷,氧化劑有氧化性,氧化產物如何判斷等,不妨等學生有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儲備以后,交由高中的老師幫助他們學習吧。
總之,根據概念的重要地位以及概念本身的難易程度,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但無論怎樣的教學方式,都應當講清概念的關鍵字詞,適當舉例加強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引入恰當的活動探究,提升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最后,溫故而知新,達到熟能生巧、活學活用的目的。
[摘要]初中化學中,使用精練而嚴謹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概念幾乎每課都有,包括物質分類、反應類型、性質、變化、定理等內容,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概念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有其特定的意義,以確保概念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重視化學概念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準確理解概念,讓學生形成正確、清晰、完整的概念,對于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 化學概念 應用能力
一、化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概念本身內容。認為中考題不會直接考“死概念”,所以,對內容一帶而過,只強調特點。如反應類型的教學,化合反應直接記成“多變一”,分解反應直接記成“一變多”,置換反應直接記成“換位置”,復分解反應直接記成“內項結合,外項結合”等。雖然學生能夠很快掌握不同反應類型的特點,也能依據這些特點判斷反應類型,但是學生卻容易養(yǎng)成在學習其他化學知識時也大概理解意思即可的習慣,最后導致語言不規(guī)范,不嚴謹,甚至是詞不達意的現象。
2.忽視概念深刻內涵。對概念的教學停留在記憶概念本身內容上,如元素、分子、原子、溶解度等概念,內容較抽象,不太好解釋,與其講不清,不如不講,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背。最終,學生雖然會背概念,卻不見得理解了概念本身的深刻涵義,也不一定會解決實際問題。
3.忽視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如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等物質分類概念,根據教學的進度和學生認知的需要,是安排在不同單元中先后出現的,酸、堿、鹽的分類更是在下冊第十、十一單元才出現的,由于時間進度關系,課堂上,教師容易就概念講概念,而不注重概念之間的前后聯(lián)系,容易使學生“前學后忘”。
二、有效解決對策
1.抽象概念具體化。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理解這一概念不僅需要原子和原子結構方面的知識基礎,還需要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積累。教材先從宏觀層面,引導學生從物質的組成上認識元素,認識元素的種類是有限的,使學生從中體會元素概念的具體應用;接著,再從微觀粒子的角度進一步分析幾種物質的組成,說明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為了講清元素概念中的關鍵詞,教師可采用具體的例子來詮釋概念。出示12C、13C、14C,160、170、180,1H、2H、3H,這三組原子的內部構成表,讓學生觀察不同原子內部的質子數、核電荷數、中子數及元素名稱。通過觀察,學生明白了原子可以不同,但是只要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相同,就統(tǒng)稱為一種元素,也更加理解了元素概念中的“一類原子”、“總稱”的含義。在此之后,及時提問,能不能把概念中的“質子數”換成“電子數”呢?學生結合離子的形成知識,積極思考、討論,得出核外電子是可以得失的,所以,也就不能把“質子數”換成“電子數”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概念中“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這幾個字的深刻涵義了。
2.微觀概念形象化。從化學角度認識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如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讓學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識,樹立微粒的觀點,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在講分子、原子概念時,學生先自主學習,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的不同情況,以及初步認識化學變化的實質。課堂上,給學生出示分子結構模型,先由學生自己動手擺出由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和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兩種情況,給學生以分子種類和結構的初步而直觀的認識,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分子由原子構成的關系;緊接著,學生利用分子模型,展現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變化過程,以及氧化汞分解的微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因此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的種類一定會發(fā)生變化,變成其他物質的分子,因此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這樣,就把微觀概念形象化了,更加注重對概念含義的提示和理解,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對概念的死記硬背。
3.零散概念系統(tǒng)化。有關物質分類的概念,從上冊的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到下冊的酸、堿、鹽等,涉及的單元多,內容聯(lián)系緊密,但知識結構較松散,給學習、理解、記憶帶來一定的困難,如何幫助學生形成學習“一類物質”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將零散的概念系統(tǒng)化是一種好方法。第二單元的學習,由于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教材只是結合空氣的例子,給出了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教學時再通過生活當中的實例,分析鞏固這兩個概念即可,不宜進一步拓展。進一步學習單質、化合物概念時,首先應當“溫故”,使學生明確這兩個概念是在純凈物概念基礎上得出的,再從一些常見純凈物的符號人手,分析物質的組成元素,進而得出相應概念。最后,著重分析混合物與化合物,找出二者概念中“物質”與“元素”的差別,強調化合物首先是純凈物,學生也就“知新”了。
4.弱化概念不強。初中化學是學生啟蒙階段學習的化學,能夠知道、了解、理解、掌握一些化學的基礎知識即可,有一些概念,隨著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教材中已經弱化了相應的內容,對教學方面也沒有過多的要求。因此,對于這部分概念的教學,不宜強化。對氧化反應,目前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中給出的概念是“物質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在教材沒有修改之前,教材中的定義是“物質與氧的反應”,“氧”與“氧氣”一字之差,但是含義卻大不相同,對于剛剛接觸反應類型的學生來說,課堂上不宜進行拓展,否則,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是一臉蒙,對于“元素”和“物質”就更加迷惘了,教學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對于還原反應也是如此。教材給出的概念是“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去的反應”,學生能依此判斷反應類型即可,不宜再做進一步強化。一種物質被還原,另一種物質被氧化,還原劑有還原性,還原產物如何判斷,氧化劑有氧化性,氧化產物如何判斷等,不妨等學生有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儲備以后,交由高中的老師幫助他們學習吧。
總之,根據概念的重要地位以及概念本身的難易程度,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但無論怎樣的教學方式,都應當講清概念的關鍵字詞,適當舉例加強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引入恰當的活動探究,提升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最后,溫故而知新,達到熟能生巧、活學活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