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遠在文明的微光剛剛照進人類頭腦之時,人們就開始仰起頭去欣賞日月星辰的神奇景觀。觀測天象的歷史具體何時開始,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考證,但最短也要有幾千年,往長里說可能有幾萬年甚至十幾萬年。
人類為什么要這么長時間持之以恒地仰望星空呢?
從精神層面來說,所有的早期宗教都無一例外地把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和各路神祇對應起來,天空被認為是神靈的住所和靈魂的歸宿,因此在古代文明中,對天地日月的禮拜祭祀是一項重要活動。對天體的研究和預測構成了最早的學術研究,同時,天文現(xiàn)象也進入文學領域,成為文學想象和文學表達的常用手段。
另一方面,天文觀測也關系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世間的一切動物和植物都隨著四季的輪回而繁衍生長。無論是捕魚打獵,還是放牧耕田,季節(jié)時令都是最關鍵的因素。早期的農(nóng)業(yè)技術水平很低,平均種下一個麥穗只能收獲三個;一年的收成,三分之一留作種子,三分之二用作口糧,很少能有剩余。播種收割的時間哪怕只錯過幾天,也可能導致長達數(shù)月的饑荒。為了準確地掌握季節(jié)時令的規(guī)律,人們只能將目光投向由日月星辰構成的天然時鐘。
在天文觀測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絕大多數(shù)時間人們都是憑借肉眼觀望夜空。直到四百多年前,伽利略才開始使用望遠鏡觀測繁星。正常情況下,在一年中,從地球上可以用肉眼看到六千到八千顆星星。由于北半球無法看到南半球的星星,同時白晝期間太陽的光芒掩蓋了半數(shù)星星,在任何一個黑夜,我們只能看到兩千多顆星星。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天文學家就把星星按亮度分為六等。其中,一等星最亮,有二十多個。六等星是肉眼能夠看到的最暗的星星,數(shù)目自然也最多。按照現(xiàn)代天文學的劃分,一等星的亮度相當于六等星的一百倍。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我們發(fā)現(xiàn)的星星越來越多,于是現(xiàn)代天文學家在古希臘系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擴充。目前太空中的哈勃望遠鏡可以看到第三十等星,亮度僅為一等星的一萬億分之一。
在西方古代的天文星象學中,星星分為兩種。一種稱定星,指夜空中彼此間相對位置不變的絕大多數(shù)星星。另一種即行星(古希臘語中為“漫步者”之義),指以定星為背景位置不斷變化的天體,包括太陽、月亮和肉眼能夠看到的五個行星,即太陽系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
現(xiàn)代天文學中,星星的正式名稱是恒星。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就是太陽。
如果日復一日地進行觀測和記錄,你會發(fā)現(xiàn),每個年度,所有定星會整體地圍繞地球轉動一圈。寒來暑往,每個季節(jié)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星空。
北極星
大家都知道的北極星,在古代被歸為一等星。在夜空中,北極星是構成小熊星座的一部分,位于小熊的尾巴尖上。在古希臘時代初期,人們一度把小熊星座看成狗的形狀。因此,在古典時代,北極星也稱“狗尾星”(與西方人常說的犬儒主義同一詞源)。
北極星大致位于北極點的正上方,也就是地球自轉軸的延長線上。因此,北極星在夜空中的位置看上去永恒不變,幾千年來一直被用作夜晚分辨方向的路標。中國古代有“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的說法,指的就是北極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永恒不變,其他星辰圍繞北極星升降旋轉。在通過長時間曝光拍攝的星跡照片中,大致位于圓心部位的那顆星星就是北極星。
銀河系
除太陽、月亮以外,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夏秋兩季橫亙夜空的銀河系了。在周天三百六十度中,銀河系的寬度約占二十度,出現(xiàn)在北半球夏天和秋天的夜空。雖然奇麗壯觀,銀河系的亮度并不高,很容易被城鎮(zhèn)地區(qū)的夜間照明淹沒。
銀河系是一個鐵餅狀的圓盤,直徑約十萬光年,包含兩千億顆恒星。銀河系的中心在射手座的位置,而太陽系大約在距銀河系中心三萬光年的位置?,F(xiàn)代天文學估算,整個宇宙中大概有一千億個和銀河系大小相仿的星系。
星系是現(xiàn)代科學的概念。在現(xiàn)代天文學產(chǎn)生之前,人們憑借肉眼僅能看到嵌著日月星辰的天球,無法感知宇宙空間的深廣無垠,所以從未形成過星系的概念。
星座
在現(xiàn)代科學出現(xiàn)之前,在劃分夜空中數(shù)不勝數(shù)的繁星時,人們主要依據(jù)星座這個概念。
一天的漁獵、采集或耕種之后,人們在回洞睡覺之前會點起篝火,圍坐在一起說話聊天。每到這個時候,會講故事的人無疑就成了大家注意力的核心。無論是自古相傳的神話,還是現(xiàn)場發(fā)揮的故事,分布在夜空中的星星都提供了現(xiàn)成的圖案畫板。雖然看上去混亂無序,經(jīng)過人們的想象和演繹,星星被組合成了各種圖案。由較亮的星星連成的形狀雖然大多看上去歪七扭八、毫無規(guī)則,但故事中生動鮮活的描述卻把它們變成了游魚、走獸、天神、魔怪。這些故事代代相傳,約定俗成,就成了夜空中一個個星座的名稱。
從本質上講,星座主要是個文化概念,反映的是我們的觀測印象,而不是現(xiàn)實的空間位置。與描述三維宇宙空間的星系不同,星座只是從地球上看到的二維平面印象。實際上,在宇宙空間中,同一星座中的各個天體可能相隔幾百萬光年的距離,彼此之間毫無關系。我們看到的星座組合,完全取決于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如果走出太陽系,我們會看到截然不同的星空。
不同文化講述不同的故事。古代中國星象學有二十八星宿的說法,而居住在北半球溫帶地區(qū)的古希臘人則把夜空劃分為四十八個星座。伊斯蘭文化、瑪雅文化、非洲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星座體系。
西方文化中的星座劃分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兩千多年前,這套體系被古希臘文化接受,在《荷馬史詩》中就有關于星座的描寫。再后來,古羅馬人全盤接受了古希臘文化的星座體系。四十八個古希臘星座也被現(xiàn)代西方文化接受下來。
到了十八世紀,早期的現(xiàn)代天文學家覺得四十八個星座中的南船座體積過于龐大,于是把南船座分拆為三個星座,即船底座、船帆座、船尾座,四十八就變成了五十?,F(xiàn)代天文學中,把這五十個星座稱為古代星座。
這五十個古代星座中最有名的莫過于黃道帶上的十二個星座,從白羊座開始,依次為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和最后的雙魚座,在天球上排成一圈環(huán)帶,隨著季節(jié)輪轉變化。由于這十二個星座構成了太陽、月亮和五個行星在天球中運行的背景,古人認為黃道十二星座是諸神的家園,擁有神奇的力量。因此,黃道十二星座構成了星象占卜的重要內(nèi)容。
隨著歐洲在文藝復興后步入現(xiàn)代社會,人們開始發(fā)現(xiàn),除了五十個古代星座以外,天空中還存在著大片的空白區(qū)域。于是,從1600年到1800年,在歐洲航海家殖民新大陸的同時,天文學家也在夜空中展開了一場搶灘占地的星座命名競賽。在這二百年間劃定并命名的星座,后來被稱為現(xiàn)代星座。
在歐洲人看來,夜空中有兩種空白的無名星空。一是在葡萄牙航海家們駛過西非幾內(nèi)亞灣之后所看到的南半球星空。第二類無名星空位于北半球的夜空。天文望遠鏡出現(xiàn)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過去僅用肉眼無法看到星星的那些區(qū)域原來也有星星,并非完全空白。在北半球夜空新發(fā)現(xiàn)的星星被當時的天文學家劃分為各種各樣的組合。
幾百年間,各種層出不窮的新星座把夜空攪成了一團亂麻,鬧得天上大亂。直到1922年,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才整頓乾坤,以受到最廣泛認可的五十個古代星座為基礎,加上現(xiàn)代星座中的三十八個。依據(jù)這八十八個星座,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把天空劃分成八十八個長方塊。這樣一來,所有星星都有了自己的星座,天文觀測者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容易。
北斗七星
不論是古代的五十個星座,還是現(xiàn)代的三十八個星座,都是由學術界認可的官方星座。除此以外,天空中還有很多非正式的民間星座。
這些民間星座大多和古代的五十個星座重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斗七星。這組星星與古代星座中的大熊星座大致重疊,在夜空的北方排列成勺形,因此中國古代用勺形量器為其命名,稱為北斗。在英語國家,美國稱之為大勺子;英國有些地方稱之為四輪馬車,其他地方稱之為耕地用的犁。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北斗星,道教將其奉為“北斗星君”,也稱“七元解厄星君”,分別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其中,天權也稱文曲星君,開陽也稱武曲星君。
但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里從來沒有“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的說法。《好漢歌》里的這句歌詞恐怕是為了押韻而進行的文學創(chuàng)造。《增廣賢文》中有諺語稱“天上眾星皆拱北”,實際上指的是天上群星圍繞北極星旋轉運行、如同參拜致敬,不是指北斗七星。
不論是北斗七星,還是北極星,都是北半球夜空特有的風景。在南半球的澳洲、南美洲、非洲,幾千年來給人們指明方向的是南十字星座。
不同的文化關注不同的事物,講述不同的傳說,也就給星座起了不同的名字。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給夜空的繁星重新劃分星座、按自己的想象和喜好命名。唯一的問題是,新的名稱很難獲得廣泛認可。所以,就星座劃分和命名而言,傳統(tǒng)的力量和時間的考驗是最終的裁判,約定俗成才能獲得最大的認同。
(摘自新星出版社《讀庫1501》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