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堂樂歌是產生于中國清末民初,在新式學堂的樂歌課上所教授的歌曲。學堂樂歌以其獨有的音樂特點和意義,在近代音樂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學堂樂歌 音樂特點 歷史意義 音樂教育
鴉片戰(zhàn)爭之后,許多愛國志士踏上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為了激發(fā)中國民眾(主要對象為青少年,新式軍兵)的良知,創(chuàng)作并傳唱愛國、反抗、自由、解放等題材的歌曲是當時社會的需要。
一、學堂樂歌的音樂特點
(一)創(chuàng)作題材的特點
1.學堂樂歌產生于新式學堂,當時之所以開設樂歌課,最大的目的就是激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因此,學堂樂歌最主要的創(chuàng)作題材就是“愛國”“強兵”。在學堂樂歌中的體現有:夏頌萊作詞的《何日醒》、石更作詞的《中國男兒》等。還有一種教育青少年的“軍歌”題材,如屈塬作詞的《從軍歌》等。
2.學堂樂歌的形成時期正是民國建立的初期。因此,推翻中國傳統(tǒng)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也是當時社會對歌曲題材的需要。這些歌曲大都贊頌祖國的美好河山,也體現了當時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沈心工作詞的《革命軍》等。
3.呼吁婦女解放、倡導男女平等為題材的樂歌。我國的封建社會制度時間較長,其扎根之深,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自由,尤其是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女性。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女性的思想受到強烈沖擊。因此,出現一批專門針對女性解放的歌詞,如秋瑾的《勉女權》、沈心工的《纏足苦》等。
4.鼓勵人們學習新文化、教育青少年熱愛學習和生活等題材的樂歌。
(二)學堂樂歌的旋律曲調特點
學堂樂歌誕生時期是我國近代音樂文化的起步階段。隨著我國與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西方音樂也在影響著我國的本土音樂。中國的很多音樂人開始將西方音樂與本土音樂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甚至直接套用國外的音樂曲調。學堂樂歌大多數是由現成的西洋曲調填中國本土的新詞而改編,而由編寫者自由作曲的歌曲很少。這可能與我國古代歌曲都是依曲填詞有關,也與當時缺少音樂創(chuàng)作人才有關。
這一時期學堂樂歌的曲調大致分為四種:日本歌曲流行曲調,如《中國男兒》是根據日本歌曲《寄宿舍里的舊吊桶》填詞,《何日醒》是根據日本歌曲《木南公》填詞。西洋歐美歌曲曲調,如《送別》是根據美國奧賽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填詞,《跳舞會》是根據英國國歌的曲調填詞。中國音樂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曲調,如《美哉中華》《黃河》等。中國本土民間音樂曲調,如《纏足苦》《采蓮曲》等。
二、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
(一)對當時社會的意義和影響
學堂樂歌的出現使得當時的政府對音樂教育有了新的觀念、新的認識,對我國早期音樂教育啟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兒童的普通話教育,當時的兒童普遍說“方言”,但是以歌唱的形式就必須用普通話。學堂樂歌出現以前,學校里根本沒有音樂課,更沒有專門的音樂教材。在樂歌課推行以后,很多音樂教師都著手編寫音樂教材。如沈心工從1904年開始,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學校唱歌集》(1904—1907,共3集)等,老一輩的音樂工作者為當時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此外,學堂樂歌是每個人都可以演唱的。激情澎湃的軍隊歌曲,反對專制特權的歌曲,追求解放追求自由的歌曲,等等,對當時激發(fā)全國民眾的愛國情懷,追求自由解放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對近現代音樂教育的意義
學堂樂歌造就了一批專門從事音樂教育的人才。這些人大都是留學歸來的,他們了解西方的教育教學模式,有不少人除了精通音樂外,還精通其他學科。他們是中國首批能感受到藝術魅力的人,于是他們著手創(chuàng)辦了一些音樂活動藝術沙龍,并積極投身于我國近現代的音樂教育之中。他們所處的時期也正是我國音樂教育的空白期,這些音樂人才發(fā)揮自己所學,傳授知識、創(chuàng)編教材,為中國近現代的音樂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學堂樂歌的出現也加快了音樂機構的建立,音樂機構的建立為以后藝術學科在大學的落腳并創(chuàng)辦專門的藝術學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比如當時的“北大音樂研究會”“國樂研究會”等音樂機構,后來我國第一所專業(yè)音樂教育機構也建立起來——國立音樂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忠,薛松梅.中國音樂史[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
[2]謝丹.淺論學堂樂歌的特點及意義[J].黃河之聲,2017(04).
[3]黃藝琳.淺談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7(01).
(作者簡介:祁旭晴,女,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音樂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