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祿
摘 ? ?要:辨析題作為海南高考政治單科卷中最具特色的題型受到青睞,卻是學生解題能力中的弱項。研磨辨析題的題型特點,找準辨點構建答案邏輯框架、辨察事物間的邏輯推理過程是否符合規(guī)則、辨識區(qū)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等邏輯關系,是解答辨析題的常用技巧,也是提高辨析題解題效率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海南政治高考;辨析題;解題技巧
在歷年海南高考政治單科卷中,辨析題作為最具特色的必考題型受到青睞。辨析題這一題型考查內容涵蓋面廣,試題切入點靈活多變,符合新課標提倡的課程教學要強化辨析的價值引領。高考試卷突出對辨析與評價這一學科任務的考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學科知識、學科思維觀察、分析、辨別社會生活現象、觀點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辨明試題辨點,構建答案框架
辨析題組織答案的邏輯思路明顯有別于材料分析題,通常是根據辨題中的辨點來構建答案的邏輯框架。有的學生常常把辨析題與評析題完全等同,其實二者也不完全一樣。評析題側重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一現象,要求考生利用發(fā)散思維,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一現象進行判斷評價,有時也會是針對某一觀點進行評析,具體的設問形式通常有“如何認識……現象(觀點)”“如何看待……現象(觀點)”“談談你對……現象(觀點)的看法”“評析……現象(觀點)”等,這種題型通常是側重于對現象(觀點)本身的評判,對其意義或措施的認知。而辨析題則是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一觀點進行辨析,要求考生利用辯證思維,側重于觀點的正誤對比判斷和原因分析。辨析題喜歡咬文嚼字,要求把觀點中的每個正確點、錯誤點分別找出來加以判斷、闡釋、論證,這些正確點和錯誤點,就是辨點,考生正是根據這一個個“辨點”來決定答案的邏輯框架,因此,找準辨點是正確答題的關鍵。找“辨點”的過程其實就是對觀點意思進行分層,將觀點解剖為若干層意思,找出每一層意思中的“關鍵詞”,這個“關鍵詞”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我們要進行辨析的著重點,即所謂的“辨點”。分層可以借助辯證思維、條件分析、歸因分析、補充遺漏、句子成分、標點符號等方法進行,分層要到位,盡可能分清每一層意思,然后逐層辨析。
例如,2018年海南卷第23題要求運用政治生活的相關知識辨析“……有人認為,‘驢友任性探險,政府救援費用應該由‘驢友承擔;也有人認為,政府救援‘驢友并負擔全部費用是天經地義的”。解答該題的關鍵是首先要找準辨點,按照辨點來確定答題的邏輯思路。通過分析整合題中觀點,該題有兩個辨點:第一,政府是否要救援;第二,政府救援費用應該由誰來承擔。對于第一個辨點,從公民權利角度講,公民有權向政府求助;從政府的職能角度講,政府有保護公民生命安全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責,所以政府無論如何都應該救援。對于第二個辨點,一方面,從政府的職責角度來看,即使“‘驢友任性探險”,必要時政府也應動用公共資源進行救助和保護,而不以“驢友”是否承擔費用為前提,即認為“政府救援費用應該由‘驢友承擔”的觀點是片面的。另一方面,從公民義務角度來看,公民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驢友任性”而無端浪費政府的公共資源,應該適當承擔費用,而不能無條件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費服務,即認為“政府負擔全部費用是天經地義的”觀點也是片面的。該題的答案正是圍繞上述兩個辨點從四個方面來展開辯證分析,針對性強、邏輯思路清晰??梢?,找準辨點并按照辨點來確定答案框架是解答辨析題的首要技巧,如果辨點不清,答題就沒有方向,就不能有針對性地精準辨析,邏輯論證也會混亂。
二、辨察推理過程,謹防偷換概念
邏輯推理能力是高考重點考查的關鍵能力之一,辨析題對邏輯推理能力的考查方式,首先體現在對演繹推理中三段論的考查上。三段論作為一種重要的演繹推理形式,最能體現邏輯推理思維方式的特點,它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構成,常有省略形式。三段論推理不僅要求大、小前提真實,還要遵循一定的推理規(guī)則,其中首要的規(guī)則是一個正確的三段論僅允許有三個不同的詞項,否則就會犯四詞項邏輯錯誤。運用三段論進行推理要求考生注意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辨察推理過程中有沒有出現偷換概念的錯誤。
例如, 2016年海南卷第23題:“既然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那么公民在微信、微博等互聯(lián)網平臺上發(fā)表言論就不應該有任何的限制?!北骖}運用了演繹推理的三段論進行推理,其大前提是“憲法規(guī)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隱藏的小前提是“公民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發(fā)表言論屬于言論自由”,得出的結論是“公民(有)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發(fā)表言論(的自由),就不應該有任何的限制”。試題觀點的結論是錯誤的,就在于大前提和結論中的“言論自由”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前后不一致,大前提中的“言論自由”指的是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的言論自由,結論中的“言論自由”則是指不受任何限制的言論自由,偷換了概念,存在四詞項錯誤?!把哉撟杂伞笔窍鄬Φ模仨毷窃诜梢?guī)定范圍內的自由,并不能發(fā)表危害他人、社會的言論,不能把言論自由理解成自由的言論。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公民有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發(fā)表言論的自由,不能受到非法限制;但如果認為不應該有“任何”的限制,則是擴大了“言論自由”這個概念的外延,存在偷換概念的錯誤。從另一角度看,公民權利與義務是統(tǒng)一的,公民在享有“言論自由”權利的同時應履行法定的義務,不存在只有權利沒有義務的特殊公民。因此,認為公民享有言論自由就不應該有任何的限制的觀點是錯誤的。解答該題的關鍵在于辨察其邏輯推理過程中存在偷換概念的錯誤,要對“言論自由”的內涵與外延進行辯證的、全面的分析。再如海南卷2017年“……(公民享有隱私權)維護公共安全不能犧牲公民的隱私權”等試題中的觀點,同樣存在著錯誤理解概念內涵與外延的情況,在推理過程中存在偷換概念的錯誤,從而導致結論錯誤。
三、辨識推理類型,剖析條件關系
對演繹推理中假言推理的考查,是辨析題對考生邏輯推理能力考查的常用方式。假言推理分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三種,需要考生辨識清楚兩個事物或現象之間構成什么樣的條件關系,避免將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分必要條件相混淆。充分條件是指如果有事物情況A,就一定有事物情況B;如果沒有A,也可能有B,可以用“只要……,就……”來表示。必要條件是指如果沒有事物情況A,則必然沒有事物情況B;如果有A,不一定有B,可以用“只有……,才……”來表示。如果有A,則必然有B;如果有B,則必然有A,那么A就是B的充分必要條件,可以用“若……,則……”來表示。此類辨題中的觀點通常存在故意混淆幾種條件關系的情況,把充分條件當成必要條件或充要條件。如:海南卷2014年“企業(yè)經營的直接目的是獲取利潤。因此,企業(yè)利潤率越高意味著越成功”;2013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規(guī)模越大越好”。從該類試題觀點的表述上看,題中涉及的兩個事物之間是必要條件,但實際上并不是必要條件,而是充分條件。答題時首先要辯證分析“只要有A,就會有B”這層條件關系,依據所學的原理知識闡明只要有A這個條件,就會產生B這個結果,同時還要注意分析A作為B的條件要發(fā)揮作用也是“有條件的”,A只有在“適當的條件下”才有利于實現B,但在“不適當的條件下”卻會引起不有利于B的結果。其次,要綜合分析“沒有A也可能有B;有B也不一定有A”這層意思,A只是B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還有其決定(根本)因素及其他因素也會引起B(yǎng)這個結果的產生。
例如,2015年海南卷第23題:“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要增加財政收入就應提高稅率”,該題就屬于條件關系型辨析題。試題觀點認為,有“提高稅率”這個條件,就能“增加財政收入”;要有“增加財政收入”這個結果,就應有“提高稅率”這個條件,體現的是充分必要條件關系??忌忸}的關鍵是辨識清楚“提高稅率”與“增加財政收入”屬于什么條件關系。根據財政與稅收的知識可知,“提高稅率”只是“增加財政收入”的充分條件,而且是在“稅率降低時”的“條件”下才構成充分條件,當“稅率超過一定限度”時,提高稅率會增加納稅人的負擔,導致稅基減少,財政收入不是增加而是下降。另一方面,“提高稅率”并不是“增加財政收入”的必要條件,“增加財政收入”并不一定要“提高稅率”,事實上我國正在通過大規(guī)模減稅政策來刺激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途徑是靠發(fā)展經濟,擴大稅源稅基,而不是靠提高稅率。可見,“提高稅率”只是“增加財政收入”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解答此題既要辯證分析“提高稅率”與“增加財政收入”構成充分條件關系的不同“條件”,又要綜合分析“提高稅率”并不是“增加財政收入”的必要條件,并進一步指出“發(fā)展經濟、擴大稅源稅基”才是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途徑。
演繹思維和歸納思維都是解題過程中常用的邏輯思維方法,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在辨析題的觀點當中經常存在以偏概全的情況,一個事物或現象的存在往往并非由一個單一的因素所引起,需要考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分析,在運用演繹思維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善于運用歸納思維方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復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研究辨析題的題型特點,力求掌握辨析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實現精準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