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沈孟榮 張啟明 雷 雨
宮頸癌是我國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常由于分娩次數過多、性生活紊亂、早婚、高危型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等因素而引發(fā)宮頸部位癌變,嚴重影響了女性的身體健康以及生活質量[1-3]。子宮廣泛切除術聯(lián)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是臨床上治療宮頸癌的標準根治術式,但該手術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廣泛的宮旁組織、膀胱、髂血管、輸尿管、盆腔淋巴結以及腸道等盆腔重要臟器,造成的創(chuàng)面較大,術后淋巴管滲液以及盆腔創(chuàng)面滲血較為嚴重,因而,患者術后極易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近年來,負壓引流技術作為一種治療創(chuàng)面的新技術而逐漸應用于臨床外科切口感染或裂開和嚴重軟組織挫裂傷等疾病中,且治療效果較為滿意[4]。本研究主要探討了高負壓、低負壓以及零負壓不同負壓引流強度對宮頸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5例宮頸癌患者,患者均無肝臟疾病且腎功能健全,排除術前出現(xiàn)組織感染患者、先天性免疫疾病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A、B、C 3組。A組21例,年齡33~67歲,平均 (45.92±7.38) 歲;皮下脂肪厚度平均 (3.27±1.42) cm;體質量指數平均 (30.29±4.25) kg/m2。B組22例,年齡33~68歲,平均 (46.17±6.95) 歲;皮下脂肪厚度平均 (3.24±1.38) cm;體質量指數平均 (30.15±4.37) kg/m2。C組22例,年齡32~68歲,平均 (45.13±6.24) 歲;皮下脂肪厚度平均 (3.19±1.58) cm;體質量指數平均 (29.57±5.12) kg/m2。3組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對3組患者的手術切口均采取自然對合處理。A組患者未進行負壓引流,術后引流管接引流袋,放置在床旁,并且使其高度低于切口水平,采取腹帶進行加壓包扎3 d。B組患者采取低負壓引流,C組患者采取高負壓引流,B、C組采用可調節(jié)負壓治療儀開展輔助治療,B組負壓設置為-3.325 kPa,C組負壓設置為-6.65 kPa。術后常規(guī)采用腹帶進行加壓包扎。當患者的引流液每天小于5 ml,而且引流液較為清亮時,可以將引流管拔除。采用可調節(jié)負壓治療儀開展輔助治療。
①記錄3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時間,術后1 d和術后3 d的切口滲液引流量;②比較3組的平均換藥次數、平均拆線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③使用酶聯(lián)免疫法對3組患者術后1 d和術后3 d引流液中的TGF-β、PDGF水平進行檢測,試劑盒均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B組和C組的引流管留置時間和術后3 d的切口滲液引流量均明顯低于A組(P<0.05),且C組明顯低于B組(P<0.05),見表1。
表1 3組的引流管留置時間和切口滲液引流量比較
注:*為與A組相比,P<0.05;#為與B組相比,P<0.05。
3組的平均換藥次數、以及平均住院時間相比無明顯的差異(P>0.05),B組和C組的平均拆線時間明顯短于A組(P<0.05),且C組明顯短于B組(P<0.05),見表2。
表2 3組的平均換藥次數、平均拆線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注:*為與A組相比,P<0.05,#為與B組相比,P<0.05。
B組和C組術后3 d引流液中TGF-β、PDGF水平均明顯高于A組(P<0.05),且C組明顯高于B組(P<0.05),見表3。
表3 3組引流液中TGF-β、PDGF水平比較
注:*為與A組相比,P<0.05,#為與B組相比,P<0.05。
中國的臨床婦科疾病患者中,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我國每年大約有3萬名女性死于子宮頸癌,并且患者的年齡更趨年輕化[5-6]。臨床上治療早期宮頸癌患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手術操作難度較高,時間普遍較長,會對患者造成較為嚴重的創(chuàng)傷。宮頸癌患者常常伴有高齡、肥胖、低蛋白血癥和惡病質等,會對術后切口的愈合造成不良影響,患者切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普通腹部手術患者[7-8]。宮頸癌手術患者較為常見的切口并發(fā)癥包括切口感染以及切口脂肪液化,一直是臨床醫(yī)療工作中較難處理的問題。
負壓引流技術作為一種簡單、高效和經濟的物理療法,主要通過使用生物半透膜對手術創(chuàng)面進行封閉,然后利用負壓機所產生的負壓,使手術切口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速度明顯加快,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從而發(fā)揮減輕水腫、引流、減少污染以及抑制細菌生長等作用,能直接有效地加快切口的愈合速度。多項研究表明,負壓引流技術能顯著降低切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加快患者切口愈合的速度[9-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B組和C組的引流管留置時間和術后3 d的切口滲液引流量均明顯低于A組(P<0.05),且C組明顯低于B組(P<0.05);3組的平均換藥次數、以及平均住院時間相比無明顯的差異(P>0.05),B組和C組的平均拆線時間明顯短于A組(P<0.05),且C組明顯短于B組(P<0.05);表明與低負壓以及零負壓相比,高負壓引流更有助于促進宮頸癌患者手術切口的愈合,縮短引流管留置時間,減少術后切口滲液引流量,降低拆線時間。分析認為,在高壓狀態(tài)下,通過持續(xù)地或者間歇地在手術切口的創(chuàng)面部位產生明顯低于大氣壓的壓力,可以及時清除宮頸癌患者引流區(qū)內的壞死組織以及滲出物,有助于促進患者局部的微循環(huán),使組織水腫的消退速度大大加快,從而有效刺激肉芽組織的生長,使組織修復加速。
當機體出現(xiàn)傷口時,凝血塊會快速將出血止住,并且血小板會釋放多種生長因子,其中最為主要的為TGF-β以及PDGF,可以有效刺激鄰近結締組織中細胞的生長[12]。本研究發(fā)現(xiàn),B組和C組術后3 d引流液中TGF-β、PDGF水平均明顯高于A組(P<0.05),且C組明顯高于B組(P<0.05)。表明高負壓引流能顯著促進創(chuàng)面局部組織TGF-β以及PDGF水平的升高,從而有助于肉芽組織和創(chuàng)面纖維組織發(fā)生增生,加速手術切口的愈合。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在持續(xù)的低壓狀態(tài)下,高負壓引流可以通過快速清潔創(chuàng)面、保持創(chuàng)面和創(chuàng)面周圍組織的濕潤環(huán)境、消除局部水腫、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及加速細胞增生等作用機制促進創(chuàng)面發(fā)生愈合。
綜上所述,與低負壓以及零負壓相比,高負壓引流更有助于促進宮頸癌患者手術切口的愈合,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