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
比興是傳統(tǒng)詩詞的主要修辭手法,歷代學者多有論述。劉勰《文心雕龍》認為“比”是比附事理,“興”是起興引情。比附事理,要用貼切的類比方法指明事物。起興引情,要憑借隱微含蓄的方法寄托用意。當代學者從現(xiàn)代修辭學的角度,將《詩經(jīng)》中的“比”和“興”,分為“直喻”和“隱喻”。有研究者認為:“‘比和‘興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比是‘興中之比,是隱的。狹義的‘比,是‘賦中的比,是顯的。‘這與英文修辭學里面的直喻相似?!贝送?,還有更通俗的說法:“什么叫詩?‘詩,用一個字說叫‘比;用三個字說,就是‘打比方?!薄按虮确健笔撬自?,文言叫“譬喻”,《周易·系詞》叫“擬諸形容”,《淮南子》叫“以象譬喻”,《毛詩序》叫“賦比興”。為此,從廣義上講,就可以通過“譬喻”,將比興與用典聯(lián)系起來。不過,比興與用典各有特色:用比興,是用“物”來“打比方”,而用典則是用“典”來“打比方”。
所謂用典,又稱用事,即引用歷史上的人、地、事、物等史實,或成語、成句,以為譬喻,借以言志抒懷。從手法上講,用典的手法有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等。我們說用典猶如用比興,就是說,通過用“典”來打比方,達到“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鐘嶸《詩品》)的目的。例如,杜甫《別房太尉墓》中的詩句:“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奔词且脮x代謝安與其侄謝玄相對下棋,及春秋時代吳大夫季札掛劍的典故,以比喻他與房太尉的生死交情。江西詩派所推崇的黃庭堅,亦是“盡比興之體”,并經(jīng)常是用“典”來打比方。例如,黃庭堅《次韻寅庵四首之一》:“兄作新庵接舊居,一原風揚萃庭隅。陸機招隱方傳落,張翰思歸正在吳。五斗折腰慚仆妾,幾年合眼夢鄉(xiāng)閭。白云行處應垂淚,黃犬歸時早寄書?!憋@然,該詩多處用典,即用“典”來打比方,以譬喻的方式向其兄寅庵表達思親欲歸的強烈意愿。顯然,詩中用“典”而不是用“物”來打比方,更是擴展了詩的內(nèi)涵,增強了詩的“味外之旨”。
誠然,在對待用典或用事的問題上,古往今來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竹林答問》所載,問曰:“鐘嶸《詩品》云:‘吟詠性情,何貴用事?”答曰:“作詩自有兩種,有不須用事者,有當用事者?!边@就說明,用典與用比興一樣,對作詩來說,都是不可不用的。不過用“典”來打比方,更需要注意既師其意,又求其新,最佳水平是令如己出,不露痕跡,正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當然,就詩詞創(chuàng)作而言,用比興也好,用典也好,都是為創(chuàng)造詩境服務的。詩詞的境界由情景融合而成,生于意象而超乎意象。遵循用典猶如用比興的詩學理念,加深對意象內(nèi)涵與外延的理解,既包括傳統(tǒng)打比方所用之“物”,亦包括用典打比方所用之“典”。若是基于這種理解,古今詩學界對于用典的諸多爭議,似可迎刃而解。
(作者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