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嬋,徐瑞
(1.濰坊醫(yī)學院 臨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2.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 心內(nèi)二科,山東 濟南 250014)
患者,男性,25 歲,因發(fā)熱1 個月,咳嗽、咳痰伴喘憋20 余天入院。患者感冒后發(fā)熱未治療。出現(xiàn)咳嗽、咳痰、喘憋于診所診斷為支氣管炎,治療后癥狀加重。甲院胸部CT 示支氣管炎;右肺中葉炎癥,予抗感染治療,效果差。入住甲院后化驗腦利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5 287 pg/ml;超 聲 心動圖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62 mm;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20%。入院當天下午突發(fā)室顫,予胸外按壓后轉(zhuǎn)復竇律,給予改善心功能等治療后癥狀減輕。患者為植入型心律轉(zhuǎn)復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轉(zhuǎn)入乙院,乙院考慮暫不宜行該手術,遂來本院。查體:體溫36.7℃;脈搏 90 次/min;血壓 109/68 mmHg。消瘦體型,心界向左下擴大,第一心音低鈍。入院后初步診斷為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級(NYHA 分級)原因待查:①病毒性心肌炎?②擴張型心肌???
WBC 9.54×109個/L,C 反應蛋白13.7 mg/L,BNP 337.0 pg/ml,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IgG 均升高。超聲心動圖LVEDD 63 mm,LVEF 25%。結合病史及檢查,病毒性心肌炎不能排除。治療期間心肌核磁共振示擴張型心肌病,LVEF 21%(見圖1),故擴張型心肌病可能性大,建議行心肌病基因檢測。
出院后基因檢測示患者攜帶編碼肌聯(lián)蛋白TTN基因變異,變異位點為c.10513C>T(見圖2),驗證患者是基因突變引起的擴張型心肌病可能性大。隨訪LVEDD 下降、LVEF 上升。見表1。
圖1 心肌核磁共振
圖2 TTN 基因突變位點
表1 LVEDD、LVEF 及BNP 變化
擴張型心肌病是以心室擴大和心肌收縮功能降低為特征的心肌病[1],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病,早期有發(fā)熱、咳嗽等前驅(qū)感染史。
本院患者為青年男性,起病急,有前驅(qū)感染病史。臨床表現(xiàn)為心力衰竭癥狀。初步考慮病毒性心肌炎誘發(fā)急性心力衰竭、心臟擴大可能性大,但通過心肌核磁共振檢查提示為擴張型心肌病,后通過基因檢測證實具有擴張型心肌病的易感基因TTN。TTN基因編碼肌聯(lián)蛋白,該蛋白在心肌的舒縮運動中作用重大[2]。變異位點c.10513C>T 會導致p.Arg3505*無義突變,使氨基酸編碼提前終止,缺失的核苷酸中有多個錯義致病變異在CliVar 數(shù)據(jù)庫收錄,該變異為偏致病突變,故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的防治宗旨是阻止病因介導心肌損害,控制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生存率[3]。此患者已有心力衰竭表現(xiàn),治療遵循2017 歐美心力衰竭管理指南[4]。
患者青年男性,既往無心臟病病史,發(fā)病前有前驅(qū)感染病史,結合病史及檢查,初步懷疑為病毒性心肌炎,但經(jīng)過心肌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擴張型心肌病,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具有擴張型心肌病的易感基因,最終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此病例TTN基因突變是病因,感染是誘因。通過治療,患者的癥狀減輕。因此,對年輕人發(fā)病出現(xiàn)全心擴大、心功能不全,原因不明確的,心肌病基因檢測有助于病因診斷;基因突變引起的擴張型心肌病,早期診斷早干期預仍可以縮小心臟,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