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無邊界,“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教學,要回歸學生生命本身。作為教師,可以采用學科內的“滲透式整合”、學科間的“融合式整合”以及超學科的“消弭式整合”方式,重建學生的數學學習樣態(tài),讓學生既能“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
關鍵詞:跨界整合;核心素養(yǎng);課程觀照
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數學知識、技能、態(tài)度情感的集合體,具有整體性、不可分約性等諸多特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數學立人”的觀念,以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為統領,讓數學教學不再碎片化、機械化,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意態(tài)度等的統合發(fā)展,促進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協同發(fā)展,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一、滲透式整合——重塑學科的育人價值
學科具有獨特的屬性及其價值。學科內滲透就是以學科內在邏輯為核心,發(fā)揮學科的整體育人功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科基本觀念、基本思想,抓住學科的大概念,具有種子能量作用的核心概念等?!按蟾拍罱y整”“高觀點統攝”“大思想駕馭”等是常用的學科內滲透整合的方法。通過整合、刪除、合并、增加等手段,通過抓概念、抓關聯、抓結構、抓節(jié)點等方法,統整優(yōu)化數學學科教學。
內滲透整合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對數學學科知識瞻前顧后、左顧右盼。比如二年級上冊的《認識厘米》《認識米》,二年級下冊的《認識分米》《認識毫米》《一位小數的意義》,三年級上冊的《認識面積單位》《長方形的面積》,以及后續(xù)學習的體積,等等。究其本質而言都是“看一看一個大數量里面有幾個小數量”,也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包含關系”。從這個視角來看,《認識厘米》的學習具有筑基的意義和價值。測量,其實就是看一個長度里面有多少個長度單位。這里,首先需要比較,其次需要學生建構長度單位,再次需要學生測量物體的長度?;诖?,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一是用不同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催生學生產生統一長度單位的學習意愿;二是用長度單位去測量物體長度時比較麻煩,因此想到將這些一個個的長度單位連接起來,從而建構“厘米尺”的雛形。通過這樣的教學,一定能促發(fā)學生感悟到“測量的本質就是看一看一個長度里有多少長度單位”,一定形成一種“包含的觀念”。有了這樣的觀念,學生在學習《認識千克》《認識噸》《年、月、日》等內容時,也能運用這種“大觀念”進行思考、探究。如此,通過內滲透式的整合,可以重塑、拓寬數學學科普遍性的育人價值。
通過學科內的滲透、整合,可以讓學生“學一點、見一片”,從而助推學生由外而內的本質性理解。在數學跨界整合中,這就是一種“頂燈策略”。這種“頂燈”不同于“探照燈”,“探照燈”照亮的是知識的局部、個體,而“頂燈”照亮的是知識的整體、全局??缃鐚W習,需要教師為學生打開“頂燈”,從而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二、融合式整合——重構學科的育人坐標
跨界整合,不僅可以將學科內的內容進行整合,而且可以將學科間的內容進行融合。在融合式整合中,教師要確立學科的獨特的育人坐標。過去,許多教師在進行學科間整合時,往往遺忘了數學學科的獨特特征,讓數學學科本體淹沒在學科總的海洋之中,這樣的整合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課程是無邊界的,學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在學科間跨界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運用其他學科的資源,另一方面要清晰學科的邊界,從而讓數學教學永遠不會喪失“數學味”。
一般而言,學科間的融合式整合,可以采用“主題”“項目”等方式展開。比如學習了《折線統計圖》,可以將數學學科與科學學科嫁接,讓學生描述“蒜葉的生長”;比如學習了《圓的認識》之后,可以將數學學科與藝術學科進行融合,讓學生畫太極圖、畫螺旋線、畫團花等;比如學習了《圓的周長》之后,可以將數學學科與閱讀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視界,讓學生認識圓周率的發(fā)展史等。以教學《蒜葉的生長》為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科學中經常運用的“對比實驗”。首先,要選擇一些飽滿的蒜瓣,將其中的一個蒜瓣放置到水中,將另外兩個蒜瓣放置到土中,其中的一盆放置到陽光下,另一盆放置到房間內。然后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第一周要引導學生觀察水中的蒜瓣的根須的生長,在此基礎上繪制出單式折線統計圖;第二周要引導學生分別觀察土中蒜瓣的蒜葉的生長,在此基礎上繪制出復式折線統計圖;最后,引導學生比較陽光下、房間中的蒜葉生長,引導學生計算每組數據的差,思考差的變化,并追問這種變化背后的深層原因。在數學與科學的聯姻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知識、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認識到借鑒科學方法可以進行數學探究,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科融合的意識。
學科融合包括關聯融合、交叉融合等,它是在尊重學科本性以及獨特價值基礎上展開的。學科融合不是盲目地拼湊,而是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融合。如果盲目地進行學科拼湊,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學科本體性知識的模糊不清,由此反而弄巧成拙。換言之,學科間融合必須有一個學科經脈貫穿其中。如此,才能確保學科融合能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三、消弭式整合——重定學生的學習樣態(tài)
超越學科邊界,將學生的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打通,能重定學生的數學學習樣態(tài)。過去,學生總是習慣于坐在教室中進行一種“書齋式學習”。這種樣態(tài)的學習能讓學生獲得數學理性知識,但卻不利于學生的實踐智能的開發(fā)。消弭式整合,是一種超學科的整合、跨界。通過這種整合,能夠促進學生個體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整體發(fā)展?!盎ヂ摼W+”時代,超學科的消弭式整合,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比如“速度”這樣一個概念,在小學低年級學段通常用的都是“路程單位”,即“千米”。而事實上,速度單位應該是路程單位與時間單位的復合。在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練習中出現了“單價”“速度”等的復合單位的教學。通過這樣復合單位的教學,幫助學生建構常用的數量關系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二維坐標圖”,幫助學生領會速度是關于路程與時間的一種復合量,并感知路程與時間的變化對速度的影響。在這里,教師不妨聯通日常生活,深化學生對數學中“速度單位”的認知。數學中的速度是一種理想化狀態(tài),即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是不變的。在現實世界中,物體運動的速度不可能是恒久不變的,而是變化不居的,速度是通過若干瞬時速度的記錄而形成的一種大數據,在這些大數據的基礎之上求平均,然后用一個平均數來刻畫物體運動速度的一般水平。如此,學生認識到,速度不僅僅是一個代數量,更是一個統計量。從而,學生也就能對“公路上如何測定汽車是否超速”“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等問題進行研究,形成認識。這種連接學生生活、實踐與數學知識的教學,能拓寬學生的數學視界,提升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消弭式整合,突破了學科教學的藩籬,打破了學科教學的固化壁壘,讓學科與學生生活、學科與學生經驗得到有效融通。這種融通,形成了對學生個體生命成長的關照,構建了學生的第二重生活,促進了學生在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等不同維度素養(yǎng)的整體性提升。讓學生能根據興趣特長,自主選擇課程內容。這樣,確保兒童既能“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
作者簡介:侯正奎(1975-),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副校長,江蘇省鹽城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目前致力于研究MPCK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教師專業(yè)成長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