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何德根, 陳慧
2018年秋冬季,中山地區(qū)又進入到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季節(jié),甲型流行性感冒又出現(xiàn)新的臨床特點,經(jīng)病原學檢測為甲型流行性感冒H1V1病毒引起。本研究采用自擬中藥湯劑退熱方治療流行性感冒證屬氣分實熱型,觀察中醫(yī)湯劑退熱方對甲型流行性感冒患兒的退熱效果及對患兒免疫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中山市中醫(yī)院兒科門診或住院的甲型流行性感冒(氣分實熱型)患兒20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18年版修訂的《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中的診斷標準[1]。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符合《實用中醫(yī)兒科學》中瘟疫發(fā)熱的邪在氣分證型,表現(xiàn)為壯熱,面赤,咽紅腫,口渴,小便黃少,大便硬,舌紅,舌苔黃燥,有力滑數(shù),指紋紫[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流行性感冒和中醫(yī)瘟疫發(fā)熱的邪在氣分證診斷標準;(2)年齡1~14歲;(3)甲型流行性感冒抗原檢測陽性;(4)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排除有并發(fā)肺炎、腦炎等重癥流感[3]的患兒;(2)有先天性疾病者;(3)有其他基礎疾病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以退熱治療,體溫>38.5 ℃時口服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治療。對照組予以奧司他韋2 mg/kg口服,每日2次。觀察組予以中藥退熱方口服,藥物包括:石膏20 g,知母、黃芩、玄參、柴胡、梔子各10 g,射干、桔梗各5 g,加水煎煮,1~3歲每次10 mL,4~6歲每次20 mL,7~14歲每次30 mL,均為每日3次,可加糖。
1.6 觀察指標 (1)退熱時間:治療后,觀察熱退后24 h無發(fā)熱為熱退。(2)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與血漿白蛋白比值(secreted immunoglobulin A/serum albumin,sIgA/ALB):兩組患兒治療第1天、第3天清晨空腹抽血2 mL,查血清白蛋白,留唾液2 mL,抗凝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sIgA,計算sIgA/ALB。
2.1 兩組患兒治療3 d后平均退熱時間比較 觀察組治療3 d后退熱時間為(1.85±0.26)d,低于對照組(2.50±0.30)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362,P<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sIgA/ALB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sIgA/ALB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t=-17.377,-68.092,P<0.01;與對照組比較,bt=38.223,P<0.01。
表2結果表明,兩組治療后sIgA/ALB均較治療前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治療后sIgA/ALB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018年秋冬時節(jié),中山地區(qū)流行性感冒爆發(fā),經(jīng)病原學檢測為甲型流行性感冒H1V1病毒引起,本次流行性感冒波及年齡范圍較廣,從新生兒到青春期兒童在臨床均較常見,且此次流行性感冒普遍發(fā)熱熱度高,難退熱,查流行性感冒抗原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陽性,血常規(guī)白細胞正常或增高,其中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說明血常規(guī)檢查并無特異性,并且引起熱性驚厥的患兒多,并且出現(xiàn)壞死性腦炎等危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病例多。此次流行性感冒中,患兒多出現(xiàn)高熱,舌紅,舌苔不厚,結膜充血紅腫,伴有黃色眼屎,便秘或大便硬,尿黃等氣分實熱的表現(xiàn),說明今日流行性感冒病毒多引起氣分實熱證,氣分實熱是2018年中山地區(qū)甲型流行性感冒的主要證型,與2017年流行的風寒濕發(fā)熱不同。
黏膜免疫是呼吸道的最初最重要的第一道屏障,sIgA是呼吸道黏膜免疫的重要部分[4],白昀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將A型流感病毒經(jīng)滴鼻感染豬后的第5天,采用鼻試紙采樣,發(fā)現(xiàn)豬的sIgA明顯升高,說明sIgA在流感病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sIgA滴鼻治療小兒感冒,癥狀可以快速緩解[6],也有將流感疫苗噴在鼻腔,能起到很好預防效果的報道[7],說明sIgA可以加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恢復。但是檢測唾液中sIgA受血管滲漏的影響,無法準確反應患兒sIgA的多少,所以選擇唾液中sIgA與血漿白蛋白的比值作為觀察指標,可以相對客觀的反應呼吸道黏膜免疫情況[8],有報道中藥湯劑配合捏脊療法可以提高反復呼吸感染兒童的sIgA/ALB,從而提升患兒的黏膜免疫功能[9]。
中山地處祖國南端,為亞熱帶氣候,加之今年雨水偏少,冬季氣溫偏高,同時受南下冷空氣影響,氣溫變化劇烈,疫癘之氣重,患兒感受外邪后,邪熱蘊結氣分,出現(xiàn)壯熱,予以中藥湯劑退熱方口服,主要為白虎湯重用石膏配知母清氣分實熱,加用玄參、桔梗、木蝴蝶清熱利咽,柴胡清解少陽,金銀花、連翹、薄荷清熱解表散邪,全方共奏清熱解毒,利咽退熱之功效。本研究收集2018年秋冬季我院住院或門診發(fā)熱患兒,甲型流行性感冒抗原陽性,排除有合并癥患兒,采用中藥內服治療流感,與口服奧司他韋[10]作比較,觀察患兒sIgA/ALB的變化,觀察中藥對流感患兒的退熱效果及其對患兒呼吸道黏膜免疫的影響。結果表明口服退熱方后患兒的退熱時間快于奧司他韋組,同時sIgA/ALB較前升高,并較奧司他韋組升高明顯,說明中藥較奧司他韋改善臨床癥狀快,并能快速的增強患兒呼吸道的黏膜免疫功能,所以在疫情出現(xiàn)時,臨床醫(yī)生應積極運用中醫(yī)中藥提高臨床療效,發(fā)揮中醫(yī)優(yōu)勢,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