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博
摘 要: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標志著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卓越貢獻,這次革命是對舊形而上學的清算和調解。后來人們習慣用哲學領域的“哥白尼革命”去概括《純粹理性批判》的意義,以表明“哥白尼革命”與康德哲學的關系。而康德從未使用過“哥白尼革命”這一術語,事實上他只是在再版的《純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提到過哥白尼,在這里他想表明的則是哥白尼的最初觀點。本文將結合“哥白尼革命”的提出背景,重點探析“哥白尼方法”與整個康德哲學的關系,并淺析這一場“革命”的意義。
關鍵詞:哥白尼革命;主體性;哥白尼方法;形而上學
中圖分類號:B516.3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5-0051-03
形而上學的英文為“metaphysics”,一般直譯為“物理學之后”,他試圖告訴我們關于世界以及萬物的始基、本源及終極真理,亞里士多德也將其視為“第一哲學”。在中國的語境下,形而上學出自《易傳·系詞上》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從本意上看,其中的“形”指卦型,即卦象;“器”指現實經驗事物;“道”則指本體,事物總的理。而作為一門學科,形而上學則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對象包括存在、實在、現實的本質。傳統的形而上學試圖以一種“恰當的抽象與普遍適用”的方式去回答“那是什么”,“它是什么樣”這樣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哲學從通常意義上被稱為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從歷史角度說一般有兩種解釋:可以說形而上學乃是哲學的根本性質,也可以說形而上學是哲學在某一特定發(fā)展階段中所確立的理論形式[1]。通常形而上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存在,客觀事物以及他們本身的特性、空間、時間、因果關系及可能性。從形而上學的誕生之日開始,形而上學家們所研究的“世界”就一直伴隨著爭議。一方面?zhèn)鹘y的觀點認為,形而上學研究的客體(世界)客觀獨立存在于任何觀察家之外,所以這門學科是一切科學的根基。另一方面,近代比較流行的觀點則認為形而上學的研究客體(世界)存在于觀察者頭腦之中,這門學科則是關于人類自身反省與觀念分析的一種形式。對于人類如何看待自身與世界的關系即認識論問題,康德將以上“兩個世界”一同進行探析,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面對近代哲學留下的遺產——“經驗論”與“唯理論”,康德用先天綜合命題調和了二者間的矛盾,這就是后人所評論的哲學史上的“哥白尼革命”。本文將結合“哥白尼革命”的提出背景,重點探析“哥白尼方法”對整個康德哲學的影響,并淺析這一場“革命”的意義。
一
古希臘早期,哲學家們以不同的感性存在物作為萬物的始基,力圖對超感性的本質世界予以概念的追尋和確立。亞里士多德這樣評價道:古往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于種種迷惑的現象,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對一些較重大的問題,例如日月與星的運行以及宇宙之創(chuàng)生,做出說明[2]。雖然像泰勒斯的“水本原說”、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本原說”及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說”都試圖用一種單一質料尋求世界的本原,但他們實際上都是在追求對象性背后的、同一的終極存在。這表明這一時期哲學的思維范式一是哲學是對世界的客體(直觀上體現為自然)分析,二是真理是從“自然中”轉換而來,這體現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客觀性”原則。
不同于其他早期自然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用“一團活火”解釋世界時,對世界本原進行了雙重劃分;一是外在本原,二是世界秩序即永恒不變的原則——邏格斯。形而上學從最初規(guī)定的確認與演變理路來說是對“邏各斯”本身的追尋與探討,力圖“以同樣的方式在一種精神本原——邏各斯中發(fā)現世界的本質”[3],在這里,赫拉克利特以世界秩序為研究客體去追尋世界本原,提出了著名“邏各斯”。我們可以理解邏各斯是一種人所認識的道理,即“理性”;同時我們還可以理解其為世界的本原即“規(guī)律”。而無論是“理性”還是“規(guī)律”,邏各斯始終與火處于同一本原的統攝之下。做為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愛利亞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巴門尼德第一次將“存在”確定為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標志著古希臘哲學本體論構建的正式完成??傮w來看,西方哲學家追尋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學問題可以追溯到泰勒斯的水本原說,在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時期,形而上學是依照“客觀性”原則不斷前進、發(fā)展的。亞里士多德區(qū)分了可感實體和理性實體,前者是物理學或第二哲學的課題,而后者則是形而上學或第一哲學的研究領域。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實體是永恒不變的,作為研究理性實體的形而上學則是獨立于人的一種超自然狀態(tài)的存在。這一時期的形而上學作為探究終極原因或原則的表達,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超驗的神學維度的烙印。人雖然是認識的主體,在面對一個被設定好的認識客體時,則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人只能在思考或反思中去把握和理解對象,并沒有意識到自身思維的重要作用,導致一切知識或真理必須符合對象的原則,人的自我意識尚未獨立。這種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壓制或對人的自我意識的弱化在中世紀哲學里達到了最高峰。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將人的主體性地位高揚到空前的高度,人類理性的重要性開始凸顯,伴隨著傳統形而上學的下沉,人的自我意識開始獨立。隨著近代哲學的興起,傳統形而上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當超驗的神學維度被人類理性狠狠地拉下來時,形而上學也從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斯賓諾莎的“真觀念”均表明唯理論將知識直接建立在主體之上,頌揚了人的主體作用。對人類理性的極端崇拜,認為理性才是我們知識的源泉,唯理論者們的知識體系消解了甚至拋棄了經驗的因素,走上了一條神秘的道路。英國的經驗主義者們認為人的主體性在認識過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洛克的“我們所有知識的‘原材料都來源于經驗”,到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經驗主義者主張“經驗是人類知識的全部來源”,并認為人類的情感并非理性在管控人類行為時發(fā)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同時否定了唯理論者的“天賦觀念”。休謨將所有的知識都歸咎于過去和現在的感覺經驗,而我們并沒有關于未來的經驗,其否定了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這不僅摧毀了唯理論者賴以生存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識基礎,同時也否定了傳統知識的對象和基礎。而形而上學作為一切傳統知識的基礎,其研究的實體也遭到了休謨的“懷疑”。本著這種懷疑精神休謨一起否定了物質實體、心靈實體和上帝的可知性。雖然近代哲學家們打出了“主體性”的旗幟,卻沒有把人類思維本身看作建構知識的內在依據,仍然將主體意識看作是基于感性經驗的反映或上帝存在的超驗性的體現,在思維本身之外去確立形而上學的主體,難免抽象化、弱化人的主體意識。
二
康德用很少使用的文學語言表明了形而上學當時的困境,在休謨的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中,形而上學找不到屬于自己的棲息地。唯理論雖然贊成“部分經驗事物的判斷也屬于先天的必然真理”,但“天賦觀念說”任意性的泛濫與基礎性的匱乏使其陷入了獨斷論。面對兩種獨斷論的傾向,經驗知識的普遍必然性的最終依據又是什么?康德提出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得到了解決??档抡J為知識是由經驗和人的認知能力共同組成的。而傳統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則把理性看作是人(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或工具,而認識對象(客體)則為認識的本質,認為一切知識必須符合對象,即“客觀性原則”。其表現在過去哲學家們在思考問題時總是習慣先假設研究對象(客體)的存在,進而探討世界本源、人與世界關系等問題。無論是唯理論還是經驗論的哲學家們在論述觀點時都先設定了對象,通過理性演繹或經驗觀察得出主體符合客體的認識即真理?!敖涷炚摵臀ɡ碚撜且驗楣虉?zhí)于只是必須符合的傳統觀念而注定了它們費盡心機亦不能解決知識問題的命運。”[4]所以近代經驗論與唯理論陷入了各自的片面性、極端性,進而使形而上學從“女王”淪為“受到驅趕和遺棄的老婦”。
在面對過去形而上學“一切知識都必須依照對象”的一次又一次失敗,康德提出了“對象必須依照我們的知識”這一假定,而這一“客體性”向“主體性”的轉變,康德受到了哥白尼的啟發(fā)。哥白尼的最初觀點也是同樣的,在假定全部星體圍繞觀測者旋轉時,對天體運動的解釋已無法順利進行下去了于是他試著讓觀察者自己旋轉,反倒讓星體停留在靜止之中,看看是否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績[5]。這一方法表明“對象”服務于“主體”的轉變,哥白尼的這一觀點被康德借鑒,天文學與哲學在這里產生了高度的共鳴,后來人們經常也因此這樣表述“康德把《純粹理性批判》的意義概括為哲學領域里的哥白尼革命”。然而,許多人認為康德實際上并沒有將自己的工作視為“哥白尼革命”。為了厘清“哥白尼革命”與康德哲學的關系,我們需要回答三個問題:康德所說的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革命”與“哥白尼革命”的關系;哥白尼對康德的影響是什么;后來人們所表述的哲學領域的“哥白尼革命”是一種比喻似的表達還是康德的自我標榜。
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革命”并不意味著形而上學的“哥白尼革命”??档抡J為數學成為科學的大道經歷了長時間來回的摸索,而這場變革要歸功于一場革命。同樣,物理學也需要長時間來取得進步,其路徑亦是沿著相類似的路線發(fā)展。無論是數學還是自然科學,推論的產生只能按照自身一脈相承的模式,我們可以發(fā)現僅僅依靠后天經驗是沒有辦法得到一個新的結論。正是因為我們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套概念框架,而框架內關于規(guī)律性、有序性或者因果關系等都會在我們觀察、分析事物時先入為主。純粹數學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把時間和空間這樣的純粹直觀作為其既無可置疑地、同時也必然地產生的一切知識和判斷的基礎。而這樣的直觀是先于客觀認識對象而存在的,作為先天知識發(fā)生。也就是說,它不包含任何別的東西,只包含感性的形式,這種感性的形式在我們的主體里面先于我被對象刺激所憑借的一切現實的印象[6]。
康德提出了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革命”的重要性,即通過所謂“革命”走上了科學之路,并認為形而上學也需要一場革命才能成為科學。而這并不意味著這一革命就是后來人們所評價的哲學領域的“哥白尼革命”。如果是的話,則意味著康德在剛剛開始自己的批判工作時就斷定《純粹理性批判》的意義為哲學領域的“哥白尼革命”,這種說法顯然是不能接受的。至于很多人提到的“哥白尼革命”,很可能是在導言的一個段落中同時發(fā)現了“革命”與“哥白尼最初想法”兩個詞匯所產生的聯想。康德先提到了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革命”,隨即又提到了“哥白尼的最初觀點”,所以給人的誤解就是“康德在這里想表達的是將自己的所作所為視為形而上學中哥白尼式的革命。”我們清楚地看到,康德在接下來的論述中明確表述“讓對象依附知識”的情況與哥白尼最初的觀點是一致的,康德正是以這種思維方式的改變?yōu)榉椒ǎ_始了其批判工作。其引用“哥白尼的最初觀點”是想表明這種觀點與自己最初設想的高度相似。哥白尼在天文學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正是由這一想法開始的,可以說這為哲學領域所需要的那場“革命”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或者說發(fā)揮了一種鼓舞式的引領作用。因此,與其說“康德將自己的批判工作視為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如這樣表述:哥白尼的最初想法為康德的批判工作提供了榜樣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使形而上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助推器。
康德更看重的是哥白尼的方法及其借鑒作用。首先,哥白尼的最初的觀點與康德的“對象依附于知識”的主體性原則是一致的??档抡J為在形而上學中,當涉及對象的直觀時,我們可以參照哥白尼的實驗方式來試驗一下??档聦Α案绨啄岱椒ā钡睦斫獠⒉粌H僅局限于他熟知的天文學領域,更深層次地理解是接近于方法論的一套模式:客觀實在反映了作為主體性的人的主觀因素,而人的主觀因素可以使得客觀世界已發(fā)生的事件成為一種經驗。其次,哥白尼通過反復的實驗,認為只有依靠不斷實驗與以往經驗相左的各類猜想一次小小的懷疑才能引發(fā)系統知識的海嘯,進而超越個體觀察者狹小的世界升華為普遍的真理。這為康德使“形而上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工作提供了范例。康德認為出現在預想之外的偶然的觀察結果,不能被并入必然規(guī)律,但是這些結果正是推論產生所需要的前提條件。形而上學領域的一次次觀察正如哥白尼的一次次試驗,即使不必然導致真理的出現,但都是通往科學的探索過程,都是演化出推論或得出真理的敲門磚??档略Q他試圖將形而上學從形而上學者的不斷摸索中拯救出來,這種努力也與哥白尼所做的努力高度契合。此外,哥白尼的真理觀也給康德哲學帶來巨大的影響。哥白尼體系的革命性影響不僅僅在于其在天文學領域中構建起來的一套理論模式,更在于其對人類思想的沖擊與滌蕩。哥白尼認為人類不應該被動地接受教條的東西,而應該讓自己成為宇宙的主體。一旦人類選取了不同的觀察視角,結果可能會改變,但依然適用于所有觀察者。這是因為我們觀察到的是一種實在,而實在是有條件的,客觀實在所顯現出來的狀態(tài)是基于觀察所處的位置,所以觀察者的位置極其重要。這一方法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在認知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正好與康德最初的假設“對象必須依照知識”相契合,而“人為自然立法”作為《純粹理性批判》的結論也證實了這一點??档抡軐W中,有意將論證引入到主觀層面上的地方有很多,其實質都是在肯定人的作用,即突出了形而上學的“人學維度”。這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古希臘哲學家“人是萬物的尺度”的理想。
哲學領域中的“哥白尼革命”并不意味著康德將自己的工作標榜為一場“哥白尼革命”。雖然哥白尼的“日心說”并不是科學真理,但他的巨大進步意義在于使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的桎梏解放出來?!叭招恼f”問世以前,基督教宣揚的地球中心說在歐洲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哥白尼的“日心說”根本上動搖了宗教神學的基礎知識,同時哥白尼革命的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其引起了人類的反思,同時人類必須學會在反思中確立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告別依靠教條、直覺和下意識的思維范式。從此,人們習慣多以比喻的表達方式用“哥白尼革命”去概括或指代不同領域、學科中發(fā)生的重大的變革。比如歷史學中從希臘史向基督教史學的轉變;路德和加爾文發(fā)起的宗教改革;羅巴切夫斯基的非歐幾何的創(chuàng)立;凱恩斯的經濟學革命等等。而在哲學領域則體現在康德的哲學創(chuàng)新。康德的哲學對于人類如何看待自身和世界的關系時,即人的認識論問題時,與哥白尼“讓世界圍繞認識者旋轉”方法類似,康德提出了“對象依附于知識”這一主體性原則。其實質是表明知識并不僅僅來源于經驗論者的經驗,也不僅僅依靠唯理論者的理性,而是感覺經驗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產物。進而康德發(fā)動了認識論上的一場革命,這一革命是否就意味著康德將自己的《純粹理性批判》視為哲學領域的“哥白尼革命”呢?我們可以這樣表述:哲學領域中的“哥白尼革命”更多是后人為了贊美康德一種比喻似的表達,而這并不意味著康德將自己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工作視為一場哲學領域“哥白尼革命”。
三
康德的先驗哲學確立了主體經驗活動的可能性,同時也說明了知識的可能性,這避免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各自的片面性、極端性??档陆梃b了哥白尼的最初想法和方法,開啟了一場哲學史上的“革命”。這場革命的重要意義在于對形而上學進行了批判和改造,進而使形而上學成為一門科學??档孪拗评硇?、限制科學、限制知識并給信仰留有地盤,這意味著這場“革命”為論證人的道德與自由開辟了道路??档抡J為,科技的進步并沒有在本體意義上必然導致人性的完善,而人性的修復只能通過道德救贖才能實現。只有當道德信仰是自主的、自由的,才能實現人的真正的自由??档抡軐W洋溢著的這種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才是這一“革命”最為深刻的影響。
然而這場革命是繼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后,它進一步使曾經輝煌、高尚的形而上學從天空下沉到黑暗的大地。將表面看起來孤傲、致遠的哲學,賦予了直白、樸素的特質。即使康德的初衷是重建形而上學,而其理想中的形而上學卻以人的因素作為根基,進而導致傳統形而上學“高貴”的品質遭受質疑,形而上學的“靈性”的光芒逐漸淡去,淪為認識論意義上的一種探索。人的主體性的過度高揚使人在與“對象”相互對峙時占據了主導地位,“精神”與“對象”的相互纏繞轉化成關于人自身的“認識論”的找尋,這導致了先驗自我的放任,絕對唯心論隨即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另一方面,康德哲學的“哥白尼革命”很好地表達了人性,推動了人自身理論的發(fā)展,使人找到了需要的概念與范疇去表述自我。這場革命推動了批判的發(fā)展,而其后“主體性”的確立帶來批判的逐步消解,最終完成人類精神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高清海.形而上學與人的本性[J].求是學刊,2003:10.
[2]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6:6.
[3]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48.
[4]張志偉.康德的道德世界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27.
[5]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
[6]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