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的回顧與展望

2019-07-12 02:23孫羽津
兵團黨校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學科建設學風建設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為:牢筑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和指導地位,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吸收借鑒世界優(yōu)秀學術成果,不斷探索本土化發(fā)展路徑,密切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新時代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的優(yōu)勢特色,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注意糾正當前學術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化傾向,加強前端治理,遏制投機取巧、唯利是圖的亂象,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優(yōu)化人才管理和經費管理,注意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差異;大力提倡學術民主,不斷解放和發(fā)展學術生產力,為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營造包容、尚賢、求真、務實的學術生態(tài)。

[關鍵詞]學術傳統(tǒng);學科建設;學風建設;學術生產力;學術民主;學術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C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274(2019)03—0010—05

[作者簡介]孫羽津,男,文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講師,兵團黨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援疆)。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人民為中心,扎根中國大地,預流國際前沿,人才輩出,成果顯著,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日益彰顯。站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節(jié)點上,回顧總結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成就,汲取經驗,分析問題,以期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持續(xù)不斷地為人民幸福生活、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平發(fā)展提供思想源泉和有效方案。

一、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情況

(一)培根鑄魂,牢筑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和指導地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蔚為大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斐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不斷深入,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層出不窮,體現了深厚的學術水平和強烈的現實關懷。

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蔚為大觀。1953年《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1卷問世,拉開了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全集出版的序幕。至1956年,《斯大林全集》中文版共出版13卷;1955—1963年,《列寧全集》中文版陸續(xù)問世;1956—1966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陸續(xù)問世。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全集選本、單行本也陸續(xù)問世。1972年重編出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卷本、《列寧選集》4卷本。自80年代開始,陸續(xù)編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斐然。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1951—1960年,《毛澤東選集》第1—4卷先后出版;1991年,《毛澤東選集》第2版修訂出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行改革開放,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1983年,《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出版;1989年,《鄧小平文選》(1938—1965年)出版;1993年,《鄧小平文選》第3卷出版;1994年,《鄧小平文選》第1、2卷第2版出版。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6年,《江澤民文選》第1、2、3卷出版。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2016年,《胡錦濤文選》第1、2、3卷出版。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fā)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tǒng)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4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出版;2017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出版;2018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第2版出版。

3.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學界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1]代表性成果有李達《〈實踐論〉解說》《〈矛盾論〉解說》、艾思奇《歷史唯物論、社會發(fā)展史》、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莊福齡《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張一兵《回到馬克思》、陳先達《文化自信中的傳統(tǒng)與當代》等。

4.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人文領域代表性成果有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郭沫若《李白與杜甫》、章士釗《柳文指要》、范文瀾等《中國通史》、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等;社會科學領域代表性成果有薛暮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孫冶方《社會主義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于光遠《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李培林《和諧社會十講》、房寧《民主政治十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與實踐的若干重大問題》等。

總體來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建設卓有成效,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同時也應看到,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有的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模糊甚至錯誤,馬克思主義在有的研究領域被邊緣化、空泛化。[2]70年來的實踐表明,凡能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必然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否則,不僅學術研究停滯甚至倒退,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yè)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二)守先待后,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過幾代學人的共同努力,中國古典文獻整理研究不斷深入,學科建設在不斷調試中向前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薪火相傳。

1.中國古典文獻整理研究不斷深入。20世紀50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指示、部署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點?!岸氖贰迸c《資治通鑒》,并于1958年成立了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1983年,教育部成立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多所大學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此前后,多個省市成立專業(yè)古籍出版社。近年來,《中國古籍總目》《續(xù)修四庫全書》及《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故訓匯纂》及《古音匯纂》《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等重大項目引人矚目。同時,以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北大簡、安大簡等為代表的出土文獻整理研究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極大地改變了古代文明研究的面貌??傮w來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古籍整理事業(yè),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從優(yōu)秀成果的數量看,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3]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學術發(fā)展的新高度。

2.學科建設在不斷調試中向前發(fā)展。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院校進行了大規(guī)模調整,由英美體制轉向蘇式體制。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zhèn)鹘y(tǒng)學科規(guī)模分布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相關專業(yè)設置和課程設置的分類更加細密,史論類課程占據主導地位。在這種體制下,雖然培養(yǎng)出一批專精人才,但我們也逐漸意識到,從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長遠發(fā)展來看,學科建設需要更加重視自身學術傳統(tǒng)和發(fā)展規(guī)律,專業(yè)人才需要對中華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有著更為親切的體認。有鑒于此,21世紀以來許多高校整合文史哲相關學科的學術力量,成立國學教學研究機構,注重把握中華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的整體性和貫通性,注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學術經典的教學與研究,注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學術理念和學術方法的繼承與弘揚。近年來,學術界普遍認識到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4]許多高校進一步成立了專門的儒學和經學教學研究機構,這不僅為傳統(tǒng)人文學科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也標志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學術根本性的復興。

3.中華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薪火相傳。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即已確立的批判繼承原則,經過70年的實踐,時至今日仍然無可置疑地作為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學術文化傳統(tǒng)的總原則而存在。與此相呼應的抽象繼承原則[5]曾經屢遭批判,但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方法論意義日益彰顯。改革開放以來,學界不斷總結前30年學術研究的正反兩方面經驗,重新審視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學術文化遺產,同時重新審視20世紀以來包括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魯迅、郭沫若、錢鐘書等學術大家在內的學術文化遺產,積極探索中華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各個專業(yè)領域涌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學術成果。限于篇幅,不再枚舉。

(三)全球對話,吸收借鑒世界優(yōu)秀學術成果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世界優(yōu)秀學術著作譯介成果豐碩,多種形式的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比較研究蔚然成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開放中不斷成熟。

1.世界優(yōu)秀學術著作譯介成果豐碩。新中國成立之初,世界優(yōu)秀學術文化成果譯介工作陸續(xù)展開,當時一大批頂尖專家學者投身于翻譯事業(yè),誕生了多部經典譯著,沾溉后人。當然,早期翻譯著作的國別分布頗不平衡,來自俄蘇的著作占總量五分之三以上。改革開放之后,翻譯事業(yè)突飛猛進。比如,商務印書館從1981年開始組織策劃“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叢書涵蓋了哲學、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社會、經濟、語言學等五大門類,陸續(xù)出版了17輯,累計數百種,是我國自有現代出版以來最重大的學術翻譯出版工程。在面向國內介紹世界優(yōu)秀學術成果的同時,學界還敏銳地意識到,海外學界有關中國研究的成果,也是促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參照。比如,1988年以來,劉東主持翻譯“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囊括了費正清、魏斐德、史華茲、杜贊奇、謝和耐、斯波義信、溝口雄三等世界著名學者有關中國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截至2018年,累計出版185種,為中外學術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2.多種形式的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新中國前30年的國際學術交流,限于世界格局的客觀環(huán)境,以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交流為主。改革開放以來,多種形式的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據統(tǒng)計,2011年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者39164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2015年增至44113人次;2011年中國學者赴外講學4014人次,2015年為3977人次,基本持平;2011年外國學者來華講學8863人次,2015年增至9675人次;2011年中國學者海外訪學6145人次,2015年增至8033人次;2011年外國學者來華訪學5526人次,2015年增至6403人次;2011年SSCI和A&CHI收錄中國內地學者發(fā)表論文3691篇,當年被引用913次,2015年發(fā)表論文增至7615篇,當年被引用2985次,實現成倍增長。[6]從數據變化的總趨勢來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持續(xù)增長。

3.比較研究蔚然成風。前30年間,老一輩學者自覺運用比較研究方法,取得了卓越的學術成就。如陳寅恪借鑒蘭克和布克哈特史學研究方法,豐富了以文證史的研究;[7]錢鐘書以其會通中西的寬廣視野,實現了“對超時空的絕對理念的契悟神通”[8],受到海內外學界的敬重和追慕。改革開放以來,比較研究日益受到哲學社會科學各專業(yè)的廣泛關注,比較文學、比較歷史學、比較哲學、比較政治學、比較經濟學、比較法學、比較社會學、比較管理學、比較教育學研究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并經歷了從重新開眼看世界,到重回國際學術舞臺,再到致力于融合與超越[9]三重發(fā)展階段,目前已成為各自專業(yè)領域不可或缺的方法和視野。

(四)扎根本土,與時代發(fā)展同呼吸共命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界不斷探索本土化發(fā)展路徑,緊扣時代脈搏,密切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思想助力。

1.哲學社會科學界不斷探索本土化發(fā)展路徑。新中國成立7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哲學社會科學本土化發(fā)展的一面旗幟,與此同時,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專業(yè)領域也在積極探索本土化路徑。這種探索在前30年主要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旨歸;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西方理論的大規(guī)模涌入,中國學界在充分理解、積極對話西學的同時,有意識地建構中國學術主體性,破除西方學術霸權。在這一方面,林毅夫[10]、鄧正來[11]、王學典[12]、郭震旦[13]等學者,從歷史與現實出發(fā),基于不同的學科視角做了詳盡的闡發(fā)。

2.緊扣時代脈搏,密切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學界發(fā)揚經世致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密切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與時代發(fā)展同呼吸共命運。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大批哲學社會科學家對社會主義建設充滿極大熱情,他們緊密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進行理論探索。比如20世紀50年代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價值規(guī)律、市場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60年代關于速度和比例、經濟核算和經濟效果、資金利潤率和生產價格的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計劃與市場關系、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問題、通貨膨脹、“三農”和農民工問題、收入分配關系、發(fā)展個體和私營經濟、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宏觀經濟調控和宏觀經濟政策選擇、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關系等問題,展開了充分研究。[14]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對正確處理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關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等方面展開了充分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思想助力。

二、新時代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若干思考

(一)載道致用,不斷鞏固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新時代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水平,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

1.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水平,是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指導地位的前提。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雖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要關心好、使用好馬克思主義研究隊伍,既要在真學、真懂上下功夫,合理安排教學科研工作量,在打造精品課程的同時,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更要在真信、真用上下功夫,為學者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實踐和掛職鍛煉機會,并逐步實現全覆蓋和常態(tài)化,全面提升學者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和水平。

2.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院不僅是一個教研單位,同時也應成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院應加強與其他專業(yè)院系、研究所、教研部的合作交流,探索駐院訪學制度,鼓勵其他領域學者與馬克思主義學者交流合作,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的優(yōu)勢特色,結合其他專業(yè)領域的專長,充分激發(fā)馬克思主義的生機活力,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二)立德立言,大力加強優(yōu)良學風建設

古人常講“道德文章”。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而言,立德是本,立言是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要注意糾正當前學術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化傾向,堅決遏制學術研究中投機取巧、唯利是圖的亂象,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加強學術生產的前端治理,建立全國學術期刊統(tǒng)一投稿平臺,對所有準備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進行嚴格的學術不端和一稿多投審查,同時設立學術征信系統(tǒng),定期公布失信名單,建立嚴格的準入退出機制。凡涉及學術研究,任何人都不應抱有“鍍金”、作秀或僥幸心理,堅持學術研究面前一律平等,堅決維護學術研究活動的嚴肅性、公正性和科學性。

(三)優(yōu)化管理,注意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差異

1.優(yōu)化職稱評聘和人才選拔制度。尊重哲學社會科學不同專業(yè)領域的學科特點和學術規(guī)律,以二級學科作為分類標準,優(yōu)化職稱評聘及人才選拔。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文史哲等人文學科與政經法等社會科學的差異,注意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差異,注意基礎學科內部之間的差異以及應用學科內部之間的差異,注意不同學科學術生產方式及其表現形式的差異,比如古籍整理、西學譯著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但其智力投入和學術價值并不因其特殊形式而降低。

2.優(yōu)化科研經費管理。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中辦發(fā)〔2016〕50號)等相關政策法規(guī),結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重視智力報償,充分調動專家學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全面推行科研財務助理制度,徹底把學者從繁瑣的財務報銷中解脫出來,保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術研究之中。

(四)提倡民主,不斷解放和發(fā)展學術生產力

自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提倡“雙百”方針以來,堅持學術民主一直是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基本方針。鄧小平指出,“無論如何,思想理論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一定要堅決執(zhí)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一定要堅決執(zhí)行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的方針,一定要堅決執(zhí)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方針”[15]。江澤民指出,“歷史已經證明,在理論研究中,搞所謂罷黜百家、定于一尊,必然是鉗制人口,萬馬齊喑,窒息思想,其結果只能導致理論的枯萎。因此,要貫徹‘雙百方針,必須結束過去那種在理論研究中‘定于一尊的局面,破除封建意識,倡導學術民主和理論民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學術和理論面前同樣人人平等”[16]。胡錦濤指出,“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發(fā)揚學術民主”[17]。習近平指出,“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鳴,活躍學術空氣。要堅持和發(fā)揚學術民主,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學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18]??傊?,學術民主是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的前提,要正確區(qū)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正確區(qū)分學術研究和理論宣傳,不斷解放和發(fā)展學術生產力,為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營造包容、尚賢、求真、務實的學術生態(tài),以期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早日躋身世界學術舞臺的中央。

參考文獻:

[1][14]李慎明.新中國60年: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93-211,237-256.

[2][18]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3]杜澤遜.古籍整理,歷朝歷代都是國家主導[N].中華讀書報,2018-9-19.

[4]李學勤.國學與經學的幾個問題[J].湖南大學學報,2006(2).

[5]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12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94-100,119-132.

[6]姚樂野.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學術影響力發(fā)展報告(2011—2015)[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03-108,298.

[7]張伯偉.現代學術史中的“教外別傳”——陳寅恪“以文證史”法新探[J].文學評論,2017(3).

[8]李洪巖.智者的心路歷程——錢鐘書的生平與學術[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461.

[9]高鴻鈞.改革開放與中國比較法學的成長[J].法學,2018(8).

[10]林毅夫.本土化、規(guī)范化、國際化——慶?!督洕芯俊穭?chuàng)刊40周年[J].經濟研究,1995(10).

[11]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上、中、下)[J].政法論壇,2005(1-3).

[12]王學典.中國向何處去:人文社會科學的近期走向[J].清華大學學報,2016(2).

[13]郭震旦.音調難定的本土化——近年來若干相關問題述評[J].清華大學學報,2019(1).

[1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3.

[16]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

[17]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3.

責任編輯:彭銀春

猜你喜歡
學科建設學風建設
關于民辦獨立院校學風建設的思考
依托學科信息管理平臺,促進高校學科建設管理
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建設實踐與發(fā)展探討
武警院校應急救援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論大學生學風建設的途徑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
淺議武夷學院“無手機課堂”學風建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