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摘要:典故是民族文化的財富,是民族歷史的凝練,是民族語言的精華。英美文學中的典故大多出自于童話神話、《圣經(jīng)》和民間寓言。在對英美文學進行翻譯時不可避免會遇到典故翻譯,合情合理的翻譯可以不破壞原有的語言風貌,最大化還原作者在作品的表達的思想。本文首先對英美文學中典故的來源、中西文化差異,緊接著結(jié)合英美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歷史事件、古希臘傳說、社會風俗和諺語等等從方法論角度探究典故翻譯技巧,旨在借此完善英美文學中的典故翻譯。
關(guān)鍵詞:英美文學;典故翻譯;技巧
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是一種文化,閱讀英美文學可以發(fā)現(xiàn)典故被較多地使用,對于文學語言有較強的點金作用,而在翻譯過程中,對典故的翻譯要求較高,需要譯者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底蘊,能夠?qū)φZ境有深入的體會,才能進行巧妙地保留原汁原味的翻譯。
一、英美文學中典故翻譯注意事項
(一)英美文學中典故來源
典故,英文名為Allusion,也表示影射、暗指,于文章中通常用來間接地隱晦地表示作者的所指。英美文學中的典故一般來自于英美國家歷史事件、神話寓言、象征耶穌的《圣經(jīng)》和社會諺語。[1]
首先在英美國家歷史事件中,英美作家常常引用歷史事件暗喻一件事物。例如“Bite the bullet”源自于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為了在救助傷員時緩解疼痛,只好讓他們咬住子彈頭,后來該詞便延伸為“面對困難時咬緊牙關(guān)”;又如“Watergate”按照平譯為水門事件,現(xiàn)在也可直接用來指政治丑聞;再如“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指柜子里的骷髏,用于文章中指難言之隱或秘密。其次是神話寓言,英美文學中的寓言大多來自于伊索寓言。例如:“The Achillesheel阿基里斯之踵”源自希臘神話,用于表示某人或某物的關(guān)鍵性缺點;“Odyssey奧德賽”源自希臘史詩,用來指漫長而驚險的旅程。再如有著豐富宗教色彩的《圣經(jīng)》也是英美文學典故的重要來源,《圣經(jīng)》中事件、甚至動物和植被都可以被用作典故,例如來自圣經(jīng)的“Noahsark”,即“諾亞方舟”,表示災難來臨時的避難場所;又如“the last supper”最后的晚餐,表示臨別之宴。最后較常出現(xiàn)在英美文學中的典故來源是社會諺語,社會諺語種類最為豐富,是英美國家百姓生活智慧的結(jié)晶。例如“No Cross,No Crown”表示想要成功必先付出勞動;又如常見的“It rains cats and dogs”表示傾盆大雨;“Use your loaf”表示動腦筋思考等等。
(二)中西文化差異在典故翻譯中的體現(xiàn)
在進行英美文學的典故翻譯工作時,由于在文化淵源、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方面的不同,往往會出現(xiàn)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導致的翻譯不精確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對文字語言的感情把控上,由于英語和漢語在主謂賓順序方面的不同,導致翻譯時譯著不了解語言意象的現(xiàn)象,加之中西文化的大不同,中文講究含蓄但深刻,英文則更直接簡明。[2]例如中國的詩詞往往幾個字便可以表達出豐富的內(nèi)容,而英語則直接使用單詞來表達涵義,導致譯者無法對英文背后可能蘊含的深層意義有充足的理解,導致了翻譯后的作品無法在情感表達上與原作如出一轍。
因此,在進行英美文學中典故翻譯時,譯者首先要破除文化差異造成的影響,站在英美國家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在翻譯作品時,多涉獵與作品相關(guān)的時代背景和作家本人的人生軌跡,再結(jié)合中文獨有的美感,在保留原作關(guān)鍵性情節(jié)的同時使翻譯作品符合國人的閱讀習慣,實現(xiàn)藝術(shù)與技巧的完美結(jié)合。
二、英美文學中典故翻譯技巧
?(一)直譯法
直譯法即直接翻譯,將原文逐字逐句地一對一地進行翻譯,能夠最直觀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最充分地保留原先作品的表達風格,最深刻地體現(xiàn)了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但直譯法僅僅只是進行語言的簡單轉(zhuǎn)換,沒有進行意思的擴充,缺少了藝術(shù)性。對于英美文學中的典故而言,由于典故大多數(shù)表達特定的事件,背后涵義豐富直譯法無法充分體現(xiàn),只能依靠讀者自身的文學常識積累,例如常用的典故常出自希臘神話,比如表達災難根源的“Pandoras box”(潘朵拉的盒子)、表達形勢危急的“the sword of Damocles”(達摩克利斯之劍)、表達生死之交的“Damon and Pythias”、表達無休止工作的“Penelops web”等等。為了方便讀者理解,譯者可以在直譯之后,在翻譯作品的適當位置進行注釋,標注出典故的具體內(nèi)涵。
(二)意譯法
意譯法是指不逐字逐句進行翻譯,而是保留最核心的要素再根據(jù)文字的大致意思進行翻譯。對于英美文學作品中出自社會風俗的習慣典故可以采用意譯法,這是由于站在讀者的角度對英美國家的社會生活并非非常了解,這些典故與中國文化關(guān)系不大,采取直譯法較難進行,因此使用意譯法可以盡可能地在保留核心意思的基礎上完成對典故的翻譯。例如,英美國家典故中常出現(xiàn)“An apple of discord”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那么翻譯的結(jié)果為“不一致的蘋果”,而采取意譯的方法翻譯工作者則可以將這個典故翻譯成由于出現(xiàn)巨大的利益沖突導致雙方反目成仇,表示“禍根”或“沖突的根源”;又如典故“An apple in my eye”無論是電影作品或文學作品中都有出現(xiàn),在直譯法下翻譯成“眼中的蘋果”,而通過意譯的方法,則可以根據(jù)文章中具體的情節(jié)將“An apple in my eye”翻譯成為“掌上明珠”獲“我愛你”這些更具有藝術(shù)性更具有美感的翻譯。
(三)增譯法
增譯法相比于直譯法和意譯法,對譯者的文學素養(yǎng)要求更高,往往需要譯者在充分理解文章涵義的同時,結(jié)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甚至有時需要多了解一些世界歷史,才能對文章在充分潤色的情況下添加適宜的文字,插入一些必要的單詞、詞組等,從而使翻譯出的作品符合原文的表達習慣,但在內(nèi)容、形式和風格上不會有太大出入,反而更加豐富。例如在《誰殺死了知更鳥》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We knew spring was coming we had seen a robin.”,在其中加入了“as”后整個句子變成了“We knew spring was coming as we had seen a robin.”這樣更能體現(xiàn)知更鳥和春天的因果關(guān)系,增譯后意思便可表達為我們看見了一只知更鳥,知道春天快要到了。
(四)套譯法
套譯法也叫詞類轉(zhuǎn)移法,盡管英漢語言有所不同,但依舊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翻譯工作者可以套用意思接近的習語來進行翻譯,可以說套譯法也是一種重要的翻譯技巧。例如“Like Father,Like Son”可以翻譯成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也可以在翻譯中更接地氣一些,翻譯成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五)反譯法
反譯法一般分為正說反譯法和反說正譯法,主要指在典故翻譯中,面對長句子時,使譯文合乎目標語語言習慣,將肯定說法變?yōu)榉穸ㄕf法,或?qū)⒎穸ㄕf法變?yōu)榭隙ㄕf法。例如“Nothing is impossible.”如果直譯則翻譯為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但利用反譯法則更加順口也更加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即一切皆有可能。
三、結(jié)語
典故是民族語言凝練的精華,其中蘊含著深厚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民族色彩,通常典故使用到英美文學中一般較為意義深刻,在翻譯過程中需要譯者對文學作品中典故的來源進行有效判別,并綜合運用直譯、意譯、增譯、套譯和反譯等翻譯技巧在翻譯時保留原文主要思想最大程度地提升不同語言之間的交融度和匹配度,從而達到最優(yōu)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媛.英美文學中典故翻譯考慮因素及技巧的思考[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26):85-86.
[2]潘芮瑩.英語諺語的語言特征分析及其翻譯方法探討[J].英語廣場,2019(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