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摘 要 網絡中存在的OGC、PGC、UGC在科技傳播中因專業(yè)水平參差和信息傳受者視角差別而形成不同的輿論場,往往是三方角力影響公民的知識建構水平。文章通過分析“韓春雨事件”輿論引導影響,初步探析科技傳播中輿論的引導方式。
關鍵詞 科技傳播;OGC;PGC;UGC;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5-0052-02
“韓春雨事件”是指,2016年5月2日,42歲的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韓春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撰文表示發(fā)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可匹敵已有技術(CRISPR-Cas9)。但不久韓春雨論文被質疑造假,事件引發(fā)討論及調查,以致兩年后論文被撤銷。百度指數(shù)顯示,以“韓春雨”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從2016年4月-2018年9月間有數(shù)個搜索高峰,這些高峰所在的時間節(jié)點,恰恰映射出公眾向搜索引擎發(fā)出請求的背后,是網絡OGC、PGC、UGC內容對事件階段性的報道和評論引發(fā)了輿論關注??萍紓鞑ブ?,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接受常常是多方角力的結果。
1 UGC原創(chuàng)新聞引發(fā)全網關注與熱議
韓春雨的論文發(fā)表后,最早對其關注的是國內微信公號《知識分子》。2016年5月8日,《知識分子》發(fā)布署名陳曉雪等作者的原創(chuàng)特稿《韓春雨:“一鳴驚人”的中國科學家發(fā)明世界一流新技術》,文章認為韓春雨在名不見經傳的河北科技大學“做出的研究優(yōu)于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哈佛、斯坦?!保㈨n春雨的發(fā)明和諾貝爾獎聯(lián)系在一起,文章閱讀量很快達到“100000+”,文后精選留言多是“?!薄百潯薄案袆印薄熬磁濉薄膀湴痢钡龋瑥V大網友認為“韓春雨了不起”“打破了美國人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壟斷”“應該多一些像春雨一樣具有職業(yè)精神的人”。同一天,微博用戶通過轉發(fā)評論《知識分子》的文章而開啟對韓春雨的正面熱議。
OGC及傳統(tǒng)媒體的跟進約在2016年5月9日-5月12日并一直持續(xù)到2016年6月下旬,包括財新網、長城網、《中國青年報》及中青在線等,央視及河北廣播電視媒體也進行了報道,他們及時促進了韓春雨發(fā)明新技術的初期傳播。在眾多媒介的議程設置下,2016年5月16日—22日,關于韓春雨的搜索請求在百度指數(shù)上首次出現(xiàn)高峰,受眾搜索的時間相對滯后,源自事件傳播需要過程。
2 OGC、PUGC從專業(yè)性出發(fā)轉而質疑,UGC延遲接受
2016年6月7日,韓春雨受邀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主題學術會議,這一天,其新發(fā)明因無法在其他科研團隊復制而首遭同行質疑。信息傳播半個月后“知乎”“百度貼吧”等網絡平臺上關于“韓春雨論文結果無法重復”的話題不斷增加。2016年7月2日,韓春雨在百度球迷貼吧“國際米蘭吧”回復可能是實驗細胞污染之后便停止在網絡上發(fā)聲。①而此時眾多網民依然對韓春雨持肯定態(tài)度,網絡中出現(xiàn)的聲音多是希望韓春雨“加油!”
2016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因若干研究者無法重復實驗,表示將對韓春雨的研究進行調查。此時百度指數(shù)出現(xiàn)了有關“韓春雨”的第二次搜索高峰,同期河北省對韓春雨的研究支持行動,特別是將投資2.24億元建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研究中心的消息也引發(fā)大量關注。
2016年10月10日,來自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13名科學家實名通過澎湃新聞(www.thepaper. com)、中國青年報兩家媒體,聲明國內9個課題組無法復制韓春雨實驗而呼吁第三方介入調査。2016年10月10日-16日,百度搜索上對“韓春雨”的搜索請求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利用情感分析軟件ROST對2016年10月10日-11日的新浪微博有關“韓春雨”的內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網友發(fā)出的總量最多的詞是呼吁“實驗”進行“調查”;形容詞使用量最大的是“耐心”;提到的地名最多的是“中國”“河北”“北京”,許多網友希望等到公正的調查結果,并把此事與中國的科技誠信聯(lián)系在一起,大量轉發(fā)的一句話是“如果這次不嚴懲,中國科技界丟人就丟大了”,并認為河北科技大學處在風口浪尖,應對此事表態(tài)。
2016年12月27日,韓春雨接受央視《新聞調査》采訪,認為其他實驗室無法重復實驗的原因可能是大規(guī)模的細胞污染。2017年5月20日,韓春雨再次接受該欄目深度采訪稱其實驗無法復制“有的問題只有我知道?!痹谘胍暤年P注下,受眾對于韓春雨的搜索意愿再次升高,百度指數(shù)在2017年5月15日至5月21日顯示出又一搜索高峰。
3 內容生產者等待事態(tài)發(fā)展,各種輿論漸息
百度指數(shù)顯示,在等待事態(tài)調查結果期間,網友對“韓春雨”的搜索量一直不高,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間,只有兩件關于韓春雨的新聞引起了公眾的些許興趣:一是2017年8月2日,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fā)布了在線撤稿聲明,一是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公布對韓春雨事件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委托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復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fā)表的基礎,未發(fā)現(xiàn)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同時有關方面按照規(guī)定已取消了韓春雨所獲得的榮譽稱號,終止了韓春雨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收回了韓春雨團隊所獲科研經費及??蒲锌冃И剟睥?。公眾對事件結果的反應平平大概可以說明已經有不少人對“韓春雨事件”的結果有所預計。
2018年9月1日《知識分子》公眾號發(fā)布署名李晗冰的原創(chuàng)文章《“未發(fā)現(xiàn)韓春雨主觀造假”,你信嗎?》表達了對科研體系的功利化的批評,而這篇文章卻引發(fā)關注公眾的反感,有評論認為“請大家多發(fā)科研成果信息,科普知識,而不是這樣引導輿論的渣文”。
4 OGC、PGC、UGC的生成邏輯與輿論引導改進
縱觀韓春雨事件兩年多的復雜輿論起伏過程,比照當時的媒體跟進報道,大致可以對科技傳播中OGC、PGC、UGC的生成邏輯有初步的認識:
4.1 OGC應從專業(yè)角度快速滿足公眾知情權
傳統(tǒng)的內容生產者,特別是電視依舊采取跟進的策略,只在事情醞釀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進行報道,對于有爭議的報道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固然不錯,但央視《新聞調查》的兩次介入顯示的引導輿論能力反而不如由上海報業(yè)集團組建的“澎湃”新聞客戶端和《中國青年報》所有的“中青在線”這些網絡OGC高。這首先歸因于受眾接收習慣的變化,電視報道與網絡相比在搶奪輿論引領時機時顯得力量不足;其次,可以認為在碎片化的時代,電視深度報道的長時間傳播對普通網民的影響力較弱;再次說明媒介融合時代,想發(fā)揮對輿論的引領作用,除了深度性和權威性外,及時滿足受眾知情權的快速性尤其重要。職業(yè)內容生產者擁有信息傳播的傳統(tǒng)資源和社會賦權,還應借助媒介融合的方式以受眾需求為導向,作為社區(qū)主持人搭建科技傳播中受眾和科研人員交流的自由、開放平臺。
4.2 PGC仍是稀缺資源,特別是要充分取得公眾信任
在韓春雨事件的發(fā)聲者中,來自學術共同體內的聲音微乎其微,但事件中引發(fā)最大關注的卻是國內專家通過媒體聯(lián)合質疑韓春雨,說明PGC的聲音非常有分量。這要求科技傳播平臺要做好專家的儲備工作,增加PGC的傳播數(shù)量,同時需要科研專家發(fā)揮公共性,對科技領域的專業(yè)問題對公眾及時進行公益解析。
4.3 UGC既是輿論引導者,也受輿論所影響,應該提升媒介素養(yǎng),形成更理智的局面
《知識分子》等生成UGC的自媒體對科技新聞報道熱情、快速、具有專業(yè)性,但其為提高點擊量時常也滿足受眾的非理性心理,對其內容管理在法律和制度上還存在盲區(qū)。從更廣大UGC來源公眾看,他們常把科技信息的傳播與權力、利益聯(lián)系起來,對于新科技知識的認識常常被情感左右,無法對于信息完全信任,在不實信息的傳播中,科技信息呈現(xiàn)出碎片化、娛樂化的特征,增加了傳播難度。同時,公眾對于科技發(fā)展有美好的愿望,更喜歡選擇性地接受迎合想象的報道,這種科學精神的不足,再加上公眾在事件發(fā)生后輿論反應的滯后性,導致毫無科學依據的猜測、傳言,依然可以活躍于各種自媒體平臺中,還是呼吁應不斷提升公眾媒介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教育,以形成更為理性的局面。
注釋
①閔喆瑩,《韓春雨事件梳理》[J].科學,2018(1):60-62.
②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EB/OL].http://fzghc.web.hebust.edu. cn/xzwyk/xzwykgzdt/98604.htm,2018.8.31。
參考文獻
[1]黃時進.科學傳播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2]謝清果.中國近代科技傳播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武志勇.提升大眾傳媒科技傳播水平[N].中國教育報,2018-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