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娟
摘 要:本文以女性主義理論透視《金山》中四代女性角色在文化激蕩變幻下的生命書寫,通過爬梳方家四代女性的人生軌跡,觀察女性在不同文化形態(tài)下的生命樣態(tài),解讀女性成長與傳統(tǒng)文化的復雜關系,為女性之成長提供歷史參考意義。方家四代女性隨著時代發(fā)展與文化變遷上演不同的人生命運。女性身心禁錮于傳統(tǒng)父權文化,從擺脫傳統(tǒng)過程中獲得獨立生存空間,又因文化斷裂而孤苦無依,最后因文化回歸變得自信成熟,成為經(jīng)濟獨立、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現(xiàn)代女性。方家女性從“離鄉(xiāng)-歸來”的行動主題中實現(xiàn)成長,構成花開北美、葉落歸根的圓滿結局,形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之境。
關鍵詞:張翎;《金山》;女性主義;傳統(tǒng)父權文化
張翎是一名華裔女作家,與嚴歌苓、虹影并稱海外華文女作家的“三駕馬車”。她的代表作之一《金山》以清末華人到加拿大淘金的歷史為背景,講述方家四代人從廣東開平遠赴金山做勞工的奮斗歷程,以及他們與故土親人悲歡離合的故事。前人對《金山》的研究角度多從家族小說、移民文學入手,探討宏大歷史背景下的家國情懷,而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fā)研究較少。實際上,《金山》中方家女性故事可建構出一部女性家族小說。發(fā)掘張翎的女性寫作具有研究價值,可從女性主義角度進行透視分析。一直以來,人們常將女性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視為決然對立、水火不容的關系,但從《金山》女性成長史的研究中可發(fā)現(xiàn)二者呈現(xiàn)復雜關系。
一、文化的囚徒:六指
六指是廣東開平自勉村的一名孤兒,后來嫁給方得法為妻。她天生有六根手指,標志她的“異類”身份。她識文斷字,靠寫詩作畫養(yǎng)活自己,挑釁“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秩序;她自主個人婚姻,婆婆嫌棄她有六根手指,讓方得法納她為妾時,她強烈反抗,三次直言“我不做小”,并揮刀砍斷第六指讓方得法娶她為妻,這象征她割舍自我走進傳統(tǒng)文化秩序中。
在傳統(tǒng)社會,女性通過婚姻和子女獲得社會的承認和肯定,女人也只有當她身為妻子和母親時才具有傳統(tǒng)文化所確認的意義。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六指的命運是進入婚姻做賢妻良母。她把自我分割成四塊獻給家人:“一塊是丈夫,一塊是兒子,一塊是婆婆,最小的那一塊,才是她自己?!彼钦煞虻暮闷拮樱瑑鹤拥暮媚赣H,婆婆的好兒媳,而非她自己。
1.好妻子。六指的丈夫方得法遠赴金山打工,她便留守家庭侍奉婆婆,等待丈夫歸來。盡管一生與丈夫聚少離多,她一直死守貞操。當遭遇土匪擄掠時,她以死相逼,以至于身體又增多傷疤,這是父權文化強調女性貞操烙下的印記。她恪守婦道,和男仆墨斗始終保持界限,守望丈夫直到“剩下一把枯扎”。后來她住在丈夫為保護她而命人建造的 “得賢居”碉樓里,這是她的庇護所,保護她免收土匪侵擾,同時也是文化牢籠的象征。她住在其中,就像牢籠里的金絲雀,失去自由和自我?!八且幻婢S護女性的安全圍墻,也是一個讓女性虛妄等待的囚籠。”
2.好母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女人比作是水做的。六指是丈夫與兒子的潤滑劑,她如水一般緩和父子間劍拔弩張的關系,滋潤丈夫身心,灌溉兒子成長。當去金山的船票擺在面前,六指卻把船票讓給兒子錦河。她犧牲個人幸福,成全兒子的遠大前程,從此她和丈夫再沒見過面。
3.好兒媳。婆婆麥氏一直對六指這個兒媳不滿。為得到婆婆認可,六指在她病重時,剜下大腿的肉熬成湯給婆婆喝,表明孝心。這又是一次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給女性身體帶來的傷害印記。
從斷指嫁入方家到成為貞潔的妻子、孝順的媳婦,六指三次自殘是女性失去自我、無法自主身體、飽受傳統(tǒng)禁錮的象征。囿于封建傳統(tǒng)歷史背景,女性只能依靠男性獲得生存基礎,家庭是女性唯一的歸宿,六指也只能在這個幽閉而充滿女性歧視的文化空間生存。六指的悲慘命運源于傳統(tǒng)父權文化空間對女性身體和心理的囚禁。
二、文化的傀儡:貓眼
貓眼年幼被拐賣到金山的青樓,后來得到六指兒子方錦山的救贖,與他廝守終生。她在金山這個文化空間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由于丈夫有腿疾,她到茶樓打工賺錢,成為養(yǎng)家糊口的核心支柱。她已顛覆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文化傳統(tǒng),但她并未實現(xiàn)思想獨立和人格獨立,因為她無法擺脫父權文化陰影。
社會學家亞倫·強森曾對父權下如此定義:“一個社會是父權的,就是它有某種程度的男性支配、認同男性和男性中心?!必堁塾酶笝嘀贫纫?guī)范嚴格要求自己,她受男性支配,渴望獲得男性認同,以男性為中心,淪為父權文化的傀儡。
1.男性支配。貓眼命運受男性支配。最初,她得到錦山幫助脫離苦海,因此以身相許。當她懷孕時,由于丈夫急需用錢,她腹中的嬰兒被丈夫私下簽約賣給他人。盡管最后嬰兒流產(chǎn),買賣并未成行,但毋庸置疑她已喪失身體自主權。
2.男性認同。貓眼十分向往男性社會給予的認同,她也認同男性審視女性的標準。在父權社會,人們通常認為“結婚是女人被男人選上的登記證,是自我價值被男性認可、賦予的標志,比自我奮斗得來的更高?!必堁垡虼丝释蔀榉郊艺J可的媳婦。但婆婆六指因她曾淪為妓女而歧視她,丈夫也對她進行蕩婦羞辱,而貓眼也接受這些審判。她認為淪落青樓是自己的罪過和恥辱,受性病折磨卻不敢看醫(yī)生。最終貓眼渴望獲得的男性認同以“方錦山之妻周氏”之名停留于墓碑之上,她成為方家承認的媳婦。但被冠在夫家姓氏之后的無名女性無疑被納入傳統(tǒng)父權文化秩序,沒有名字意味缺乏獨立個體身份。貓眼是歷史上淹沒于男性集體中的無名女性的縮影。
3.男性中心。傳統(tǒng)父權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人們視女性為潑出去的水,認為男性才能延續(xù)家族血脈。貓眼受父權文化影響,以男性為中心,重男輕女。她希望為方家誕下男丁,同時認為女兒不需要讀太多書,早點出社會工作才是正道:“女人就是讀通了天書,還不是嫁人生仔?”雖然她成為方家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但她仍認為女性只是沒有社會價值的生育工具。這種對自我性別身份強烈不自信的舉動體現(xiàn)了女性的自我厭惡。日本的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曾對母親針對女兒的厭女情結現(xiàn)象做出如下解釋:“母親的不如意,與自己無法改變現(xiàn)狀的無力感混為一體。母親一邊詛咒自己的人生,一邊又將同樣的人生強加給女兒,引發(fā)女兒的憎惡。”女性在父權社會的弱勢地位使她們易受父權社會以男性為中心的思想影響,進行自我矮化。
更為開明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允許女性走入社會進行勞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女性生存境況,使女性獲得獨立生存空間。但缺乏獨立思想人格的女性即便走出家庭、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精神上仍是父權社會的傀儡。貓眼在父權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下,形成厭棄女性、認同男性、以男性為中心并接受男性支配的思想,她雖然走入較廣闊的社會空間,但由于視野限制,終生浸染于傳統(tǒng)父權文化氛圍中,并未實現(xiàn)真正獨立自主。她的不幸命運源于傳統(tǒng)父權文化思想對女性心理的扭曲和壓抑。
三、文化的叛逃者:方延齡
方延齡是貓眼和方錦山的女兒,她在金山長大,念中學時離家出走,四處流浪,后來獨立撫育女兒長大。她逃離傳統(tǒng)文化空間,進入西方文化場域,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與思想獨立,但文化的斷裂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她孤立無援,找不到人生出路。
“中國家庭是一切文化的基礎學校?!奔彝ナ俏幕淖甜B(yǎng)地,傳統(tǒng)文化在家庭世代教育中得以傳承流動。家庭也是影響個體成長發(fā)展走向的空間:“家庭是中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世界上,很難找到哪個國家的家庭像中國這樣對個人具有強大的潛在的支配和制約的作用?!痹诮鹕竭@個非典型的傳統(tǒng)文化空間,方延齡叛逃家庭等同于叛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她聽聞母親懷孕,自己可能將有一個弟弟,這消息直接導致她離家出走。反叛子女離開封建家庭是五四啟蒙時期的經(jīng)典主題,反映個體渴望自由、解放的獨立意識。逃離家庭不僅使人擺脫陳舊文化,獲得更多成長可能性,還會使傳統(tǒng)文化傳承出現(xiàn)斷裂,給未來以新生空間。方延齡自幼生活在金山,已脫離中國傳統(tǒng)社會地理空間,逃離家庭使她更徹底擺脫傳統(tǒng)父權文化陰影。
方延齡出走使文化傳承鏈條不再完整。她決絕地逃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投向西方文化懷抱。她認為“我的祖宗哪天也沒保佑過我。我做中國人,吃了一輩子虧?!庇谑撬饩苤袊幕Z言選擇“滴溜溜的英文”,并與一名無名男性生育了一個高鼻深目、流著外國血液的女兒。她獨自撫育女兒長大,讓女兒接受全盤西式教育,學習所有“上等白人的孩子該學的東西”,“孜孜不倦地打造女兒成為一個上等社會的白人”,并且她向女兒掩蓋方家歷史,試圖讓女兒遺忘祖宗。
但破舊并不必然意味新生,叛逃不必然導致勝利,歷史上諸多矯枉過正的事跡可以為例。方延齡與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也正是如此。方延齡叛逃文化卻并未過上幸福生活。一方面,西方文化不接受她這個外來者,在彼時海外排華文化氛圍下,她遭遇種族歧視,男友也離她而去;另一方面,她年紀尚輕,未接受足夠教育,不具備良好的生存發(fā)展資本。她在中西文化夾縫間像是無根浮萍,只能從事底層工作,生活步步維艱。飽經(jīng)挫折的方延齡意識到文化根基的重要,因此她晚年又說起“荒腔走板的廣東話”,并讓女兒代替自己返回故鄉(xiāng)。
女性在追求獨立成長路上會面臨來自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障礙,但與傳統(tǒng)決裂會讓人陷入尷尬無助的困境。歷史文化意識的淡薄和國族身份的曖昧無疑將剝奪個體成長的依靠。方延齡走進廣闊的西方文化空間,也具備獨立意識、遠大目標和行動力,但她虛無的文化身份和個人稚嫩的能力限制她的成長。方延齡在異鄉(xiāng)孤苦飄零的人生命運源于她對傳統(tǒng)文化的決然拒斥和全然否定。為追求獨立與傳統(tǒng)決裂并非明智之舉。
四、文化的回歸者:艾米
艾米是方延齡和不知名洋人生下的女兒。她是一名具有西方人外表的成熟現(xiàn)代女性,為完成母親遺愿回到廣東開平,以探索姿態(tài)揭開方家歷史故事面紗,從一個對家族歷史充滿隔閡的外來者變成了解并認同方家歷史的子孫后代。她最終回歸故鄉(xiāng)懷抱,決定和洋人男友在開平碉樓舉辦婚禮,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融合。
女性主義學者認為,“女性的真實價值必須在與父系秩序下的社會性別角色的差異性關系中才能得到確定?!卑讻]有父親,姓氏并非源自血親,脫離父權秩序規(guī)范。她不是男性的附庸,拒絕父系文化規(guī)訓,追求性愛自由,不將婚姻視為女性必然的歸宿。她接受現(xiàn)代高等教育,獲得大學教授職務,具備良好的獨立能力,真正實現(xiàn)女性的真實價值。
艾米這個角色在《金山》敘事結構中具有重要分量。在整個套中套的故事結構里,艾米是推動主線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人物。小說開頭,艾米回鄉(xiāng)的行動揭開方家塵封的歷史故事。她串聯(lián)過去與現(xiàn)在,使家族歷史的敘述展開成為可能。故事結尾,艾米作為方家最后流傳下的血脈,選擇皈依故土,成為方氏家族精神的繼承人,并給方家人花開北美又葉落歸根的“離鄉(xiāng)-歸來”行動主題畫上完滿句號。這是張翎女性寫作的潛意識呈現(xiàn),說明女性不只是簡單的生育工具,她們可以和男性一樣,傳承香火、繼承家族文化。
艾米還承擔了跨文化和諧交流的使命。她作為接受西方現(xiàn)代文化滋養(yǎng)的女性,與傳統(tǒng)文化和諧共生,并從中汲取到養(yǎng)分和溫暖。她從厚重的家族歷史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變得自信篤定,也改變了不婚主義的想法。這體現(xiàn)艾米對家族歷史及傳統(tǒng)文化信仰的皈依。她不再畏懼婚姻,敢于面對真實生活的苦與樂,實現(xiàn)心理成熟和精神自由。她認同自己的國族文化身份,接納家族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她雖然身上流淌西方血液,但心靈上皈依故土。艾米的行動讓海外飄零已久的游子回歸祖國故土,找到靈魂安放之所,這亦回應了張翎用寫作代替回鄉(xiāng)的主題①,投射作者對祖國故土的眷戀深情。艾米作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的完美結合體,打破方家不與外國人通婚的誓言,在曾祖母居住過的開平碉樓舉行跨國戀婚禮,這勾連了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反映了張翎對現(xiàn)代化進程中女性牽著傳統(tǒng)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期盼。
艾米之所以能在經(jīng)濟獨立、精神獨立之外,收獲精神自由和心靈幸福,是因為她對文化的包容與接納。這對激進女性主義應該有啟示:女性成長不是和家國身份、傳統(tǒng)文化割裂的過程,而是和傳統(tǒng)互動獲得新生的進程。人不能忘記自己的來路。沒有女性,文化便缺失一半的含義;沒有文化,女性也無立足之地。
五、結語
《金山》的女性故事書寫構建出一部女性成長史。時代發(fā)展與地理變遷影響女性命運,女性擺脫父權文化空間,得以經(jīng)濟獨立、思想自由、自主命運。方家四代女性從身為文化的囚徒、到逃離文化、最終回歸、接納文化的人生命運,反映女性作家張翎對傳統(tǒng)父權文化之批判與思辨。傳統(tǒng)父權文化的社會空間和思想文化對女性而言是禁錮,但女性和文化斷裂將淪為無根浮萍,接納文化能站在傳統(tǒng)根基上實現(xiàn)成長。方家女性在擁抱歷史、回歸文化的過程中,走向獨立與成長。張翎關于女性成長與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思考對于重構女性話語具有歷史意義。這對激進女性主義應有所啟示,即女性成長不是與家國身份、傳統(tǒng)文化相割裂的過程,而是與傳統(tǒng)互動獲得新生的進程。張翎言下之意在于,女性追求獨立路上應和文化相互共存、和諧共生。人們應反思女性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重新審視女性獨立與傳統(tǒng)文化的復雜關系,讓女性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給未來女性的成長脈絡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張翎.金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tǒng)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3]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前言[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楊知勇.家庭主義與中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0.
[5](美)亞倫·強森.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M].成令方等譯.臺北市:群學,2008.
[6](日)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M].王蘭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5.
[7]黃賢君.守護與等待的虛妄——張翎《金山》中“碉樓”意象文化解讀[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31(0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