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楊玉輝
閱讀是一切學科的重要基礎。為了在學生成長的重要節(jié)點埋下閱讀的種子,2012年秋,學校針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閱讀數(shù)量不達標、閱讀質(zhì)量和閱讀效果不佳”等弊端,開啟了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研究之旅。歷經(jīng)七年的潛心實踐,形成了以教材為主體,以《經(jīng)典誦讀文庫》和《主題閱讀拓展文庫》為輔的多元閱讀體系。學?!缎W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在2018年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主題閱讀”教學即:尊重學生的閱讀規(guī)律,打破傳統(tǒng)的課型劃分,圍繞教材單元主題選擇閱讀材料,每個單元在同一個主題的統(tǒng)領下,建立“主題閱讀”大單元教學模式,課上實現(xiàn)以一篇帶多篇,以一個主題帶一本書,以一本書帶多本書的閱讀教學,結合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開展課內(nèi)外結合的大量閱讀,努力實踐“課外閱讀課內(nèi)化,課內(nèi)閱讀自主化”的目標。
學校圍繞小學語文“主題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進行了以下的實踐與探索:
一、教師研修“三梳理”,建立課堂教學模式改變的前提
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嫻熟的教學技能。自研究開展以來,學校組織教師對現(xiàn)行語文教材進行“三梳理”,實現(xiàn)精準解讀,即:梳理教材中單元主題,梳理相同主題課文的寫作及閱讀方法,梳理同一主題文章的不同文體及教學策略。通過梳理教材,教師能夠立足本節(jié)或本篇教材的教學,清楚它們在整個單元、整本書或整個小學學習階段的作用,清楚前后與之聯(lián)系的知識是什么,清楚這一階段的教學與后續(xù)相關知識的教學存在怎樣的關系,為下一步改變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
我們將人教版教材,以主題為統(tǒng)領梳理冊與冊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聯(lián)系,梳理出人教版10冊教材80個單元的四類主題對應篇目,為解決“教什么”提供明確的思路。以“時代的熱點”主題為例,共涉及28個單元,包括生態(tài)平衡類12個單元,保護環(huán)境類8個單元,新興科技類8個單元,教師再結合單元主題引領學生進行相應的拓展閱讀,通過立體式大容量的閱讀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關注時代熱點,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
我們還通過對人教版5~10冊語文教材的閱讀價值的梳理,由單元價值引申到每課的價值,細化了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為教師思考“怎樣教”的多元策略奠定了基礎。憑借教材的主題,開展課內(nèi)與課外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幫助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個性化的體驗、個性化的表達,實現(xiàn)“課外閱讀課內(nèi)化,課內(nèi)閱讀系統(tǒng)化”。
二、課例實踐“三研究 ”,提供課堂教學模式改變的保障
教材梳理使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得到了明顯提高,但是還需要通過開展實踐探索才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學校在研討確立七種課型后,組織教師依照:實際問題→課型假設→建立課型→課型研磨→課型應用的模式進行“三課”研究,即:目標觀測課——觀測按課型分割后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有目標的遺漏、重復現(xiàn)象;流程優(yōu)化課——通過反復磨合,確定不同課型的基本流程,便于普及推廣;策略提升課——在共性研討的基礎上,鼓勵個性思考,提升不同課型、不同文本的教學策略,實現(xiàn)資源共享,提升全體教師的教學智慧。為保證每一種課型的研究更有實效性,學校重點關注了“主題閱讀”備課管理,并提煉出主題備課基本流程:
1.讀熟文本是備課的基礎。
讀教材:既要讀語文教材,又要讀學校自主編印的《主題閱讀拓展文選》,找準兩者的關聯(lián)之處,確定單元主題內(nèi)容。
讀經(jīng)典:在集體備課之前,每位教師要準備一首與本單元相關的小詩、韻文等內(nèi)容,備課時進行展示,教師研討確定學生課前積累內(nèi)容。
2.找準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點是備課的重點。
教師充分閱讀語文教材及《主題閱讀拓展文選》,掌握每篇文章的內(nèi)容及寫法,找到在一個單元主題引領下,哪兩(幾)篇文章放在一起可以使課堂教學最有效,可以利用梳理表格,把以文帶文的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點標注出來,以備上課使用。
3.確定不同課型的教學目標是教學關鍵。
基于學生閱讀規(guī)律,對所有備課材料進行科學分配,站在大單元的角度,確立本單元不同課型的內(nèi)容及教學目標、教學策略。
在實踐中學校組織課題組成員反思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利與弊,進行梳理比較后,聚焦主題意識,從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發(fā)展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出發(fā),重新編排語文學習的基本課型,改變以往以一篇課文為“單位1”組織教學的形式,實施了以一個單元教材為“單位1”進行整體設計。經(jīng)過探索與實踐,確定了主題閱讀“七課型”,分別是:主題感知課、主題品讀課、主題識寫課、主題讀寫課、主題拓展課、主題展示課、主題訓練課。
主題感知課是語文主題閱讀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以單元開頭的“導語”為切入點,交流課文內(nèi)容及結構,梳理單元主題,初步感受課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為品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
主題品讀課是緊緊抓住單元主題,以課內(nèi)文章為范本組織學生學習,改變以往繁瑣的分析,直指最有價值的學習點,留出時間引入相關閱讀內(nèi)容,深化主題。突出主題閱讀教學三原則:少提問,多讀書;少講解,多分享;少指導,多實踐。主題拓展課上將由學生推薦、交流自己圍繞主題選擇的篇目。
與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式的授課時間進行比較,每單元會節(jié)省3~4課時的時間,學生除了在品讀課和拓展課上可以進行拓展閱讀外,節(jié)省下來的課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課外書的自主閱讀。
具體課型及目標如下表:
三、關注落實“三要素”,找準課堂教學模式改變的重點
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研究實踐中,學校關注學生這三方面的評價與檢測,以便隨時調(diào)整研究的方向和策略。
學習興趣。通過問卷分析、策略分享等形式,依照文體特征,梳理出表演式、體驗式,以讀代講式等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學習能力。通過開展教師論壇、主題研討等方式,歸納總結對于不同年段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指導方法,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
學習效果。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為此,2014年學校組織實驗教師編輯印制了《經(jīng)典古詩文誦讀文庫》。這套讀本體現(xiàn)了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分年段編選的特點,小學階段將完成近300篇的經(jīng)典詩文積累。2015年結合主題閱讀拓展課型的需要,學校編輯了三、四、五年級《主題閱讀拓展文庫》,共收錄文章100余篇,近10萬字。
學校還通過開展“朗讀小達人”評選、“主題式課文誦讀”“課文批注大賽”“學生辯論賽”等活動,多角度檢驗學生閱讀學習的效果,保證研究的科學有序,同時通過課堂觀察等手段關注學生是否落實學會學習等核心素養(yǎng),尋求繼續(xù)研究的方向。
一個主題就是一種思想,一個主題就是一種情感,一個主題就是一個知識體系,一個主題就是學生的一個智慧世界,主題閱讀的核心理念,決定了主題閱讀是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閱讀,是塑造心靈的閱讀,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學校在開展研究七年以來,把握學生成長的重要節(jié)點,在重要時刻幫助學生埋下閱讀的種子,感受著閱讀過程中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閩江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