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圍繞音樂要素,注重體驗實效”是小學音樂教學取得實效的關鍵點。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律動表演,使內在體驗外顯化”“多種聆聽,使感性體驗豐富化”“教材重構,使理性體驗系統(tǒng)化”等策略的實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在有效體驗中尋求音樂的本真,分享學習音樂的快樂,從而有效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音樂要素的感知能力。
【關鍵詞】音樂要素;有效體驗;音樂教學
原本性是奧爾夫音樂教學理念的核心詞。它是構成音樂的重要因素,即包括節(jié)奏、節(jié)拍、力度等的音樂要素。只有圍繞音樂要素來體驗和學習音樂,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才能調動自主探究的欲望,才能真正理解音樂作品。令人遺憾的是,當下的音樂教學雖然體驗活動豐富、多元、熱鬧,但實則并沒有實現(xiàn)《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關于“強調音樂實踐”“關注音樂本體”“回歸音樂本位”等教學理念的要求。
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創(chuàng)設有效體驗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真正感受音樂之美,提升音樂素養(yǎng)。
一、律動表演,使內在體驗外顯化
律動是體驗音樂的一種方式,是指在音樂伴奏下,人們根據(jù)音樂的力度、節(jié)奏、速度以及性質等,反復且有規(guī)律地重復某一組或一個動作。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在“體態(tài)律動教學”理論中指出,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jù)音樂的速度、節(jié)奏等變化設計有針對性的動作,并以身體為樂器,有控制地做出動作來表現(xiàn)音樂,獲得音樂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xiàn)能力、反應能力。
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律動,把抽象的音樂要素變成直觀具體的動作,使學生樂于接受并投入其中,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模仿中律動
在音樂學習中,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低年級學生善于用體態(tài)動作理解、體驗、表現(xiàn)音樂。
例如《巡邏兵進行曲》是一首三部曲式結構的進行曲。教學時,教師首先請學生想象自己是一名士兵,通過抬頭挺胸,有力量地列隊繞圈行進,感知樂段A。學生在行進中要關注教師手中的旗幟,當教師把旗幟交給一個學生后,其余學生要立刻跟著旗手變換行走路線,以增加趣味性。接著,教師講述士兵經過廣場揮手的情景,請學生模仿教師做揮手動作,感知樂段B。當學生再次聽到樂段A,將揮手動作變成士兵行進的姿態(tài),繼續(xù)有力量地列隊繞圈行進。實踐證明,學生通過模仿教師和他人的動作,可以充分感知三部曲式結構樂曲的特點。這種以模仿來體驗、感知音樂的教學方法,能使盲目的動變成有目的的律動。
(二)合作中律動
由于低年級學生缺乏自我控制力、協(xié)調能力、協(xié)作能力,因此教師要落實合作中的律動,使合作活動真正有效。
以《郊游》一課為例,學生先是散點位站立。當聽到第一、二樂句時,女生原地不動,男生在女生之間穿插行走;當聽到第三、四樂句時,男生原地不動,女生腳走恒拍,手部做符合音樂形象的動作;第五樂句出現(xiàn)時,女生原地不動,男生隨機找到一位女生,在第六樂句時兩兩組合做出定點造型。最后,師生共同評選最美搭檔進行單獨表演,學生討論值得學習的地方。
案例中,教師從三個方面關注學生的合作律動:一是角色互換表演,通過男女分組律動,感知歌曲樂句,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空間位置,以協(xié)調個人與整體的平衡關系;二是鼓勵學生用眼神、手勢、表情等進行充分交流,使學生關注集體,關注合作伙伴,提高配合的融洽度;三是發(fā)揮榜樣作用,通過優(yōu)秀學生的示范和評價,引導學生開展合作。這樣的律動解決了學生等待安排、被安排的狀態(tài),使合作律動變得真實有效。
(三)創(chuàng)新中律動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課程標準》的理念與要求,也是音樂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搭建創(chuàng)新的舞臺,讓學生在創(chuàng)新中體驗律動。
如在教學《云》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隨機組成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律動,其中一組學生采用每人表演一個樂句的方法。學生經過交流,先約定各自根據(jù)樂句最后一個音的高低擺出不同的云朵造型,到最后一句時集體完成一朵大云團的造型。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是在用聽覺、動作、心靈去感受音樂,更是用創(chuàng)意律動表現(xiàn)出旋律的變化等,體現(xiàn)出很好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
只要教師能為學生搭建創(chuàng)新的舞臺,學生就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驚喜,這樣的課堂才是“真體驗”與“真熱鬧”。
二、多種聆聽,使感性體驗豐富化
直接讓低年級學生理解音樂要素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聆聽方式,幫助學生用不同的感官對音樂欣賞作品中的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進行感性體驗,從中感受音樂旋律中的藝術美,獲得美的熏陶。
(一)反復聆聽,感知特點
音樂是聽覺藝術,聆聽是一種有意識和有目的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欣賞作品前要給出明確的聆聽要求。如在《俄羅斯舞曲》片段欣賞中,要求學生在反復聆聽中發(fā)現(xiàn)印象特別深刻的旋律,以及特別吸引自己的音響。教師可以采取多種聆聽方式,如分段聆聽、重點段聆聽、完整聆聽等,直至發(fā)現(xiàn)旋律中的重音特點。無論采用何種聆聽方式,都是為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感知、發(fā)現(xiàn)、欣賞樂曲的特點,為深入理解、分析、鑒賞音樂作品奠定基礎。
(二)組合聆聽,表現(xiàn)體驗
當學生通過反復聆聽對作品相當熟悉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嘗試著將音樂要素用動作、聲音、樂器等方式表現(xiàn)出來。
依然以《俄羅斯舞曲》片段欣賞為例,當學生通過反復聆聽發(fā)現(xiàn)重音特點后,教師可以請學生在重音出現(xiàn)時用拍腿的方式表示,借助律動進一步感知樂曲特點從而理清作品脈絡,進一步體驗主題的發(fā)展與變化。教師還可以提供人物圖譜,講述關于胡桃夾子和瑪麗的故事,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瑪麗,帶著心愛的胡桃夾子周游世界。隨后教師與一個學生分別扮演角色,當主題音樂響起就一起小跑,其他學生則原地跑;主題音樂過后,所有人都原地不動,在出現(xiàn)重音的地方,就做出夸張的造型;當音樂漸強時,就一起旋轉;在音樂結束的強音處,一起擺出不同的定格造型。教師用圖譜化、故事化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律動把音樂要素表現(xiàn)出來,深化了對作品的理解、體驗。
(三)融合聆聽,鼓勵創(chuàng)編
由于低年級學生想象力特別豐富,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反復聆聽音樂作品后,展開想象,大膽創(chuàng)編。如學生在反復聆聽門德爾松的《春之歌》后,已對樂曲的結構十分熟悉。教師向學生描繪了春天生機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將學生分為幾個六人小組,給每個組提供一種奧爾夫樂器、一張白紙、一盒蠟筆,鼓勵學生用不同的線條和圖形來表現(xiàn)三個樂段。學生可以將各自的圖畫作品在組際進行交流,根據(jù)他人的圖畫作品中的圖形和線條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身體、現(xiàn)有的樂器盡情地表達音樂。這種結合繪圖創(chuàng)編律動的欣賞方式,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和音樂理解能力。
三、教材重構,使理性體驗系統(tǒng)化
《課程標準》將“了解音樂基本要素”修訂為“掌握音樂基本要素”,提高了音樂要素的教學目標。雖然《課程標準》對小學各個年級、各個學習領域中的音樂要素學習要求進行了明確的表述,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比較概括和籠統(tǒng)的。因此,教師要根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發(fā)展特點重構教材,從而對不同的音樂要素甚至同一個音樂要素,提出目標清晰、層次遞進的學習要求。
以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節(jié)奏學習為例,原教學計劃都是以音樂作品內容為中心,作品之間都是孤立的,音樂要素之間也是沒有聯(lián)系的,學生的感知能力并未得到深入、有序、螺旋式的發(fā)展(見表1)。
重構教材后,每課時的教學內容都以感知音樂要素——節(jié)奏為核心,作品是感知能力發(fā)展的載體。根據(jù)每課時的知識點設計感性的藝術活動,呈現(xiàn)出同一音樂元素知識的前后關聯(lián),體現(xiàn)了音樂要素螺旋上升的具體要求(見表2)。實踐證明,教師系統(tǒng)化地重構教材,給學生帶來了全新且有效的體驗,有效提升了學生音樂要素的感知能力,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音樂技能、審美能力得到了全面、均衡的發(fā)展。
“圍繞音樂要素,注重體驗實效”是小學音樂教學取得實效的關鍵點。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實施“律動表演,使內在體驗外顯化”“多種聆聽,使感性體驗豐富化”“教材重構,使理性體驗系統(tǒng)化”等策略,讓學生主動地參與音樂學習,并在有效體驗中尋求音樂的本真和分享音樂的快樂,從而有效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音樂要素的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慎英.體驗學習論——論學習方式的變革及其知識的假設[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戴維·埃利里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齊雪,賴達富,譯.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藍青小學? ?3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