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文紅 楊敏芬
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以春天為主題編排的,有古詩,有童話,有人物故事。“春風暖暖的,春雨細細的。我們來讀讀春天的詩篇,聽聽春天的故事吧?!逼渲小墩掖禾臁芬徽n是兒童文學作家經(jīng)紹珍寫的一篇語言優(yōu)美、充滿童趣的散文,描繪了春天到來時,孩子們尋找春天的興奮情景。
一、文本特點
1.尋找的過程,充滿情趣。春天來了,她像個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們走來。課題中一個“找”字,說明春天的景象尚沒有完全顯露出來,是早春時節(jié),意在呼喚我們——找春天去吧!讀著課文,我們會感覺到自己就是那幾個脫掉棉襖、沖出家門、奔向田野的孩子,體會到尋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發(fā)現(xiàn)春天的欣喜。整篇課文不到200字,除了“尋找”“找哇找哇”,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尋找的樂趣?!罢摇保岄喿x成為尋找、發(fā)現(xiàn)的過程,也激發(fā)學生找春天去:到校園里找一找,也許能在操場邊發(fā)現(xiàn)剛探出頭的小草;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許能在天空中發(fā)現(xiàn)飄飄搖搖的風箏……
2.小小的標點,耐人尋味。(1)感嘆號。三個“春天來了!”看似一模一樣的句子,只因在文中不同的位置,表達的情感也有細微的差別。前兩句“春天來了”,在文章的第1自然段,獨立成段,表達的是經(jīng)過季節(jié)的輪回交替,又迎來了春天的喜悅心情。還有一句在結尾一段的首句,那是孩子們尋尋覓覓,找到了春天的蹤跡之后發(fā)出的由衷贊嘆。(2)問號。第4~7自然段,句末都用上了問號。前半句是寫實,后半句是聯(lián)想:想象成春天的眉毛和眼睛,仿佛春天是一個姑娘;想象成春天的音符和琴聲,仿佛春天是一首樂曲。這樣的問句,是疑問?是,但又無須作答,表達的效果在于對美的生動表達,引發(fā)讀者無盡的遐想。(3)省略號?!八诹ι鲜幥锴В陲L箏尾巴上搖哇搖;她在喜鵲、杜鵑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頭笑……”這里的省略號,省略的是孩子們找到的春天的蹤跡,也告訴大家春天已經(jīng)來到,就在我們身邊,快快去尋找吧。它與課題“找春天”相呼應,與文中的泡泡“我們也去找春天吧!去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也是一個意思。
3.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傳神。課文的語句富有節(jié)奏感,如“脫掉棉襖,沖出家門,奔向田野”連續(xù)幾個四字短語,描繪出一幅動感十足的畫面,把孩子們急不可待尋找春天的樣子刻畫得生動、傳神?!罢谡谘谘?,躲躲藏藏”兩個疊詞的運用獨具匠心,既寫出了早春的特點,又讓讀者對“尋春之旅”充滿遐想。第4~7自然段,用了相同的句式“……,那是春天的……吧?”。前半句是早春的景象,后半句是豐富靈動的想象。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麗,有著嫩綠的秀眉和色彩斑斕的眼;她活潑,嫻熟地彈奏著動人的音符,快樂地蕩著秋千,興奮地叫著、笑著……最后一個自然段,“看”“聽”“聞”“觸”這幾個動詞寫出了孩子們是如何找春天的,同時也說明春天是有色彩、有聲音、有氣味、有形體的,既生動,又形象。全文語言優(yōu)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
4.簡單的插圖,觸發(fā)想象。課文配有一幅插圖,田間小路蜿蜒,由近及遠,層次分明。近處,小女孩彎腰探尋,呼朋引伴;小男孩興高采烈,尋聲而來。這一呼一應之中,尋找的樂趣和發(fā)現(xiàn)的美好撲面而來,使人情不自禁地也想加入這“找春天”的行列之中。遠處孩子們的活動仿佛因為遠而看不清了,除了隱約的山坡和草地也沒有更為豐富的景物,而這樣的簡簡單單恰恰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
二、教學建議
1.多樣奇妙的朗讀體驗。朗讀文本,要注意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營造一種童話般的情境,把朗讀、理解、感悟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春光的美好,體驗親近大自然的樂趣,表達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朗讀指導的方法有:
(1)抓住關鍵詞語。從“脫掉”“沖出”“奔向”三個連續(xù)的動詞來體會幾個孩子尋找春天時無比急切、激動、興奮的心情,朗讀時語速較快,要重讀這幾個詞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頭腦里要有“含羞的小姑娘”的畫面,讀得輕而緩;“找哇找哇”的“哇”字,要讀得氣息深長,讀出耐心仔細尋找又滿懷期待之情。
(2)體會語氣語調(diào)。如何讀出疑問句的語氣,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已經(jīng)學習過。朗讀第4~7自然段可以繼續(xù)加以練習,讀出尾音上揚的語調(diào)。同時,要指導讀好重音,但值得注意的是,重音,不能機械地認為是加重聲音、加大音量,除了重音重讀之外,還有輕讀、拖長、快中顯慢等不同的處理。教師可以適時適度地示范朗讀。
(3)變化朗讀形式。比如,師生合作或生生合作進行問答式朗讀:(問)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答)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ɑ颉靶〔輳牡叵绿匠鲱^來,多像春天的眉毛??!”)還有一種師生合作的唱嘆式:樹木吐出點點嫩芽——我們看到了它!小溪叮叮咚咚——我們聽到了它!野花散發(fā)淡淡清香——我們聞到了它!……
2.詩意美好的品讀感悟。
(1)說一說:眼中的春天。導入新課時,教師讓學生說說“春天來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說的內(nèi)容各不相同,有的說植物動物,有的說天氣變化,有的說人們的活動等。說什么、說得怎么樣,這兒不作過高要求,只要把意思說明白、句子正確通順即可。
(2)品一品:詩中的春天。本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那詩一般的語言,仿佛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兒童詩。通過品詞析句,加上多媒體課件輔助,讓學生在品讀文字的基礎上,直觀欣賞春天美麗的畫面,體會春光的美好。還可以用優(yōu)美歡快的歌曲配樂朗讀,把音樂美、圖畫美與語言文字的美融于一體,讓學生在美景中賞讀課文。另外,本課的板書可采用簡筆畫的設計,把學生們在品讀過程中找到的春天一一勾畫出來,描繪出一幅美麗的春景圖,充分給學生以美的體驗。
(3)贊一贊:心中的春天。課文學完了,眼前畫面的美,文中語言的美,定會讓學生激發(fā)起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這時,鼓勵學生用美美的朗讀,或用一兩句話贊美春天就水到渠成了。
3.規(guī)范靈動的識字寫字。本課要求會認14個生字,這些字字形較復雜,易讀錯的字較多,識記難度大。要求會寫的生字有9個,6個左右結構,3個上下結構。建議按以下方式組織生字教學:
(1)隨文識字,在語境中正確認讀。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圈出生字新詞;教師指名分段讀課文,相機正音,做到讀準字音。
(2)分類呈現(xiàn),多種方法理解詞義。
第1組:柳枝 嫩芽 杜鵑 喜鵲 桃花 杏花
這是一組表示事物名稱的詞語。教學時,教師可用出示圖片,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識記。比如,出示多種植物嫩芽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辨一辨,增加其感性認識,同時再配合音符圖片,把嫩芽和音符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學生觀察并思考,有什么相似之處,然后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這句話,為閱讀理解做鋪墊?!岸霹N 喜鵲”“桃花 杏花”分別是春天里具有代表性的鳥兒和花兒,也可以借助圖片辨認,感受春天的美好。
第2組:探出 吐出 觸到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這是一組動詞,可通過動作演示加以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早春的小草,做“慢慢探出”的動作,體會“探”的新奇;用手指觸一觸自己的臉頰,感受“觸”的輕、快。品讀中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想一想,“我們”觸到了什么?會是什么感覺?讓這樣詞語理解和課文學習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同學之間相互合作,做一做“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動作,相機體會了“害羞”的意思。
第3組:脫掉棉襖 沖出家門 尋找春天
這是一組含有生字“脫、襖、沖、尋”的四字詞語,都在課文第2自然段中,字面意思也不難理解,重在語境中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像“害羞”“音符”“蕩秋千”等詞語的意思,不能停留在字面上,在品讀環(huán)節(jié)中必須回到語境中進一步理解體會。
(3)揭示規(guī)律,有機滲透漢字文化。本課生字以形聲字居多,可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識字經(jīng)驗,通過加一加、換一換、比一比的方法記字形。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幾個生字,根據(jù)每個字的構字特點稍作講解,激發(fā)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初步感受漢字文化。
(4)結構歸類,關注細節(jié)指導書寫。
要求會寫的9個生字,有6個是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可以歸類集中指導,重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規(guī)律,先觀察其結構特點,自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后,再指導臨寫。3個上下結構的字,“尋”是上窄下寬,“杏”是上寬下窄,可以對比書寫?!笆帯笔巧媳庀聦?,三點水要寫在草字頭的下面;第七筆橫折折折鉤,一筆寫成?!肮?、吐、杏”都有一個部件“口”,但位置不同,寫法也有細微的差別。
4.自由開放的語文實踐。課后練習“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第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說一說。顯然,這是一個綜合性學習題,既要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又要完成語言的積累運用,而且給了學生在表達形式上的自主選擇。
除此以外,還可以讓學生發(fā)揮各自的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拓展,如——
讀春天:朗讀文中喜歡的語句;讀一讀課外的有關春天的詩文。
唱春天。歌曲《春天在哪里》等。
畫春天。把看到的春景畫下來,涂上色彩。
寫春天。用簡單的幾個句子,寫出自己發(fā)現(xiàn)的春天。
開展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表達、合作的能力,實現(xiàn)了課內(nèi)與課外、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溝通融合,架起生活和學習語言文字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