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環(huán)境日趨復雜,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學校和家長的廣泛關注,學校在開展知識技能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以“身心雙健”作為培養(yǎng)目標。本文將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探討有效的心理健康培養(yǎng)路徑,結合素質教育要求和學生實際提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 培養(yǎng)對策
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其中的一項基礎內容。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是非觀、價值觀尚未完善,心理自主調適能力較差,因此容易形成心理問題,如果教師和家長不能及時發(fā)現這些問題并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干預,則有可能形成更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基于此,教師要積極探索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可行路徑,結合實際學情、教情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1]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
1.結合新課改精神適當減負
隨著家庭教育理念和經濟條件的好轉,很多家長加大了對孩子的教育投資,補習班、特長班報得越來越多。學生在學校里要完成學習任務,回家之后還要趕場一樣去參加學習,這樣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緊張、焦慮、煩躁、叛逆、壓力增加等心理問題,在行為上的表現則是不配合家長的安排,在學習上精力渙散,性格敏感,甚至有些孩子為了敷衍老師和家長還會說謊。教師在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其生活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進行了解,尊重學生的真實感受,將“減負”工作落到實處,不能以犧牲學生健康個性為代價,更不能揠苗助長,教師要和家長一道做好學生減負工作,為學生構建輕松愉悅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fā)展。[2]
2.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項孤立的教育內容,而是要和小學日常教學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材是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重要資源,教師要善于從教學中發(fā)掘心理教育內容,將心理健康培養(yǎng)工作落實到教學細節(jié)中,這樣有利于實現更好的培養(yǎng)效果。例如語文課上講解《臥薪嘗膽》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課文和挫折教育聯系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勇敢面對挫折、面對逆境的信心和勇氣,以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態(tài);數學課上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良好行為,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平時教師要更多的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找到歸屬感、安全感和榮譽感,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二、教師應注重人文關懷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教師一句贊揚或批評,都可能在學生心中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學生年齡尚小,心靈較為脆弱,這就需要教師更多的去關懷學生,以學生為本,建立起“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做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引路人。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和老師意見不同的時候可以提出來,這樣能夠營造平等和諧的交流空間,讓學生獲得更多的信心和安全感。尤其是對于一些后進生和學困生,教師要更多的去關心他們,不能冷嘲熱諷更不能置之不理,而是刻意去發(fā)現這些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將這些閃光點“放大”,就能形成光環(huán)效應,讓學生從點滴進步開始,從而有更大的轉變和進步。教師的寬容、激勵和信任往往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心靈慰藉,這樣老師才能真正走到學生心理,建立起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變化有及時的了解,促進心理健康培養(yǎng)效果的提高。
2.家校溝通形成心理健康培養(yǎng)合力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發(fā)力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家校溝通,教師與家長積極配合,從而形成心理健康培養(yǎng)合力。教師要及時發(fā)現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如語言偏激、行為激進或消極、處事冷漠或者出現攻擊性行為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及時和家長溝通找到問題根源,共同進行心理健康干預,幫助學生排除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改變錯誤的觀點認知,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等,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個性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3]
三、有開設心理健康課程
心理健康課程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效的重要途徑,以專業(yè)化的課程教育為基礎,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培養(yǎng)的專業(yè)性、針對性和切適性。心理健康課程可以引入具體案例,或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引導環(huán)境,通過情境體驗、角色扮演、心理游戲等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掌握調節(jié)自身情緒、穩(wěn)定心理波動的作用,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通過心理健康課程有利于開放學生的心理潛能,讓學生更客觀的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心理教育可以分為團體教育和個別心理教育兩種,團體心理輔導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心理輔導形式,一般有特定主題,主要目的在于糾正學生錯誤的心理認知,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guī)范,幫助學生適應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個別心理輔導則是針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所進行了單獨輔導,這樣的心理干預形式精準、私密,能夠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干預效果較好。
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第一步。教師要密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環(huán)境,將心理健康培養(yǎng)滲透到教學活動當中,以學校和家庭為兩個支點,保證心理健康教育不留盲區(qū),為學生打造和諧、愉悅、友善、進步的成長環(huán)境,促進學生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倩楠,張正涵,吳楠.學校教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西部素質教育.2017(07)
[2]張倩.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學周刊.2017(03)
[3]胡浩偉.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學周刊.2017(20)
作者簡介
徐儒德(1966.1—)男,漢族,籍貫:山東濰坊市,大本,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