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成
《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大字典》)在字頭下列古文字字形,這是其一大特點,值得充分肯定?!稘h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和《秦漢魏晉篆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是《大字典》所列古文字字形的前期成果,這兩種字形表因其具有較高的學術(shù)價值,為學界長期稱引。
《大字典》第一版(1986—1990)和第二版(2010)的《凡例》都專門談到列古文字字形的問題:
第一版《凡例》第7條云:“有古文字的單字,在字頭后面選列能夠反映字形源流演變的古文字形體。并根據(jù)闡明形音義關(guān)系的需要,酌附字形解說?!?/p>
第二版《凡例》第8條云:“在字頭后面選列能夠反映字形源流演變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等形體,并酌情進行字形解說?!?/p>
《大字典》有些字頭下所列古文字字形的確起到了“反映字形源流演變”的作用,如《一部》“不”字下所列的古文字字形:
上述所列字形已將“不”字從甲骨文到隸書的形體演變源流反映得十分清楚。
《大字典》第二版質(zhì)量有較明顯提高,但是作為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的古文字字形部分,卻沒有進行修訂。第一版出版至今已30余年,出土實物文字資料在這期間層出不窮,數(shù)量尤為豐富,且《大字典》原來有關(guān)古文字字形的內(nèi)容也有不少問題,故有必要在進行再次修訂時對有關(guān)內(nèi)容花大力氣進行訂補。以下先對《大字典》所列古文字字形存在的問題,分類舉例簡述之;然后對修訂《大字典》古文字字形的內(nèi)容提出一些建議。
《大字典》所列古文字形,有些屬于釋讀錯誤,例如:
1. 《一部》“井”:
圖1
2. 《日部》“晶”:
《大字典》所列古文字字形,由于可能都屬摹寫的,故多多少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真,且有不少是明顯失真。例如:
1. 《日部》“旨”:
2. 《寸部》“”:
3. 《示部》“祖”:
4. 《衣部》“衣”:
5.《米部》“”:
6. 《臼部》“舄”:
圖2
《大字典》所列古文字字形所標注的出處有的是錯誤的。例如:
1. 《一部》“更”:
1. 《月部》“腹”:
2. 《戈部》“戔”:
3. 《月部》“肺”:
以上我們從四個方面分別指出了《大字典》所列古文字字形方面存在的問題,下面對修訂《大字典》古文字字形的工作提出一些初步建議。
1. 訂正有關(guān)錯誤
全面查核所列古文字字形,逐一改正存在的錯誤,包括上文所述的幾種錯誤,即古文字釋讀錯誤、古文字摹寫失真和古文字出處錯誤。
2. 規(guī)范出處標注
全面查核所列古文字字形的出處標注是否規(guī)范,包括:
(1) 出處只有書名者當補充片號或簡號、行弟號而使之完整。
(2) 原來標注的舊片號、舊行弟號或舊簡號等應統(tǒng)一改為新的通行號,如把原甲骨文的片號改為《甲骨文合集》號,把簡帛的行號或簡號改為正式發(fā)掘報告的編號。
文獻稱謂屬舊稱謂者當改為現(xiàn)通行稱謂,如把“武威簡”改為“武威漢簡”,把“睡虎地簡二〇·一八一”改為“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一八一”等。
3. 補充有關(guān)字形
如上所述,《大字典》第一版出版至今已30多年,第一版在編纂時對出土資料的利用就不夠,尤其出土實物文字資料在近幾十年中層出不窮,特別是戰(zhàn)國至魏晉這段時期的出土古文字資料,無論是楚簡、秦簡、兩漢簡帛還是魏晉簡,都十分豐富,這對《大字典》在古文字字形修訂方面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大致說來,《大字典》在補充古文字字形內(nèi)容方面可以從為無古文字字形者補上代表字形和補充某一時段的古文字代表字形兩個方面著手。以下簡述之:
第一,為無古文字字形者補上字形。例如:
此字無古文字字形,但實際上有漢代字形,可補充以下代表字形:
第二,補充某一時段的古文字字形。包括原僅有《說文》字形而補充實物古文字字形;補充某一時段或某幾個時段實物古文字字形之缺無(即原所列實物古文字字形缺某一時段或某幾個時段的,予以增補);補充實物古文字的代表字形(即原所列古文字字形雖然有某時段的,但代表字形列得還不夠,還不足以反映該時段的字形特點的,予以增補)。例如:
(1) 補充實物文字之缺無
如《手部》“捾”:
由上引可知,《大字典》所列字形只有《說文》字形,無實物文字字形,可補如表1所示代表字形:
表1
(2) 補充戰(zhàn)國字形之缺無
如《乙部》“夬”:
上引無戰(zhàn)國字形,可補以下代表字形:
(3) 補充春秋、戰(zhàn)國字形缺無
如《牛部》“犢”:
由上引可知,此字頭所列字形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字形,可補表2所示代表字形:
表2
(4) 補充戰(zhàn)國、秦時期字形缺無
如《一部》“井”:
上文論及所列古文字釋讀錯誤時,曾談及上引第一行第一個字形(出處“甲三〇八”)實際上是“妌”的誤釋。因此,此字頭下所列古文字字形缺戰(zhàn)國和秦時期的,可補表3所示代表字形:
表3
(5) 補充魏晉時期字形缺無
如《一部》“更”:
表4
(6) 補充實物文字代表字形
如《衣部》“衣”:
表5
當然,在增補字形時要考慮到,不能像編文字編那樣,對代表字形廣泛收列,因為是字典,故要盡量縮小收列范圍,起到反映字形發(fā)展演變源流的作用即可。
以上我們先對《大字典》所列古文字字形存在的問題分類舉例進行了闡述,然后對修訂《大字典》古文字字形的內(nèi)容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其目的是想說明,《大字典》在下一版修訂時,其所列古文字字形方面的內(nèi)容一定要進行認真修訂,并且,要全面利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出土文獻資料,充分吸收學界有關(guān)古文字的釋讀成果來進行全面修訂。
應該首先遍查原所列每一個古文字字形的科學性,查核釋讀是否正確,字形是否保真,對釋讀有問題者要一一改正,字形失真者要一一修正,并且應該盡量不用摹寫方式,而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計算機手段進行字形處理,以保證字形的真實性。
在此基礎(chǔ)上,充分利用出土實物古文字資料,特別是新出實物古文字資料,增補古文字字形,包括補充實物文字之缺無、補充某一時段或某幾個時段實物文字之缺無、補充實物文字的代表字形,等等,力爭使更多的字頭下所列古文字字形能起到反映文字發(fā)展演變源流的作用。
據(jù)我們初步估計,《大字典》古文字字形可訂補的條目(字頭)約有5000條,可訂補的字形數(shù)以萬計。目前,筆者正在帶領(lǐng)研究生,對《大字典》所列古文字字形內(nèi)容進行逐一查核,力爭對有問題者一一予以訂正,同時,也正在主要利用新出實物古文字資料增補《大字典》的古文字代表字形,希望我們的工作能有利于《大字典》的下一步修訂。[3]
附 注
[1] 另外,該字的出處標注為“信陽楚簡”也不完整,只有書名,沒有簡號,當為“信陽楚簡一·三”。
[2] 我們將秦簡的時代統(tǒng)稱作“秦”。下同。
[3] 當然,《大字典》在下一版修訂時,其字形方面除當花大力氣修訂古文字字形外,還當增補行書和草書字形。不過,這已不屬本文所論及的范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