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忠
時光荏苒,中國改革開放硬來了自己的40華誕,毋庸置疑,伴隨著40年經(jīng)濟的高速成長,我們?終于告別了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今日中國,每個人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經(jīng)濟增長所帶來的豐碩的物質(zhì)文明成果。2500年前,管仲有言:“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那在新世紀,在物質(zhì)文明高速發(fā)展的同時,怎么樣來建構(gòu)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無疑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而嚴肅的課題!教師作為社會精英群體的一份子,無疑肩負重大的歷史使命,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講教師的精神面貌,他們的人格力量對于塑造未來一代甚至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將產(chǎn)生重要影響。接下來的文字,筆者擬從教師精神家園的建設及師生關系這一個層面試做分析,以期能對耕耘在三尺講臺上的同仁及臺下正在成長的心靈有所裨益。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前輩指正。
毋庸諱言,今日中國社會正經(jīng)歷亙古未有的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知識經(jīng)濟和人工智能撲面而來,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尤其是學習方式,網(wǎng)絡已成為許多人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這一切無疑對傳統(tǒng)教師角色定位和師生關系構(gòu)成全新挑戰(zhàn)!
筆者在農(nóng)村長大,兒時聽老一輩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及至走進校園,老師告訴我們“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升入大學,我們的教育學教科書又進一步定位了師生關系: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師若嚴父,生似孝子,一言以蔽之,根據(jù)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的規(guī)范,教師無疑扮演了學生成長監(jiān)督、指導者的角色----如孔子、如柏拉圖。以筆者愚見,在知識匱乏、傳播受技術條件嚴格限制的古典時期,長者以他豐富的人生閱歷、遠見卓識為幼者師是當之無愧的,但時至今日,以我們年齡的優(yōu)勢、博學,學校賦予我們的威權就自以為是地認為可以踏上三尺講臺“君臨天下,俯視眾生”則有偏頗之嫌;因為今日校園中,不管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我們的學生都可能在某些知識領域與教師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那今日之教師又該如何去演繹自己的圣神而又崇高的角色,才能不辜負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歷史使命?
筆者淺見,今日為師,第一要務,信仰純正、志存高遠,首先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尤其是高中階段以上的教師,他需要同時扮演領跑者(teacher)和參與者(coach)的雙重角色。何為心靈導師作為教師,你可以不是這個時代的思想者,如孔子、如蘇格拉丁,但你必須與時俱進,擁有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理念,擁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縱觀人類文明史,為萬世景仰者,無一例外都是思想的播火者,是那些豐富了人類心靈的探索者。行文至此,有讀者可能會問,新世紀為師者我們的精神家園首先要播下哪些良種才能點亮成長中學生的心靈!那就是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表述的,最求真理和自由,公平和正義,以理性統(tǒng)率自己的情感和欲求,過有節(jié)制的生活,唯有如此,方可以顛覆我們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歷史傳統(tǒng),走出歷史的迷思,讓古老中國明天超越治亂交替的歷史循環(huán)!
其次,作為師者,他還必須具有比父母之情更為廣博深厚的慈愛本能。愛和自私(利他和利己)可以說是鐫刻在人類基因里的遺傳因子。愛自己的孩子乃為人父母之本能,放眼自然界,獅子和鷹媽媽也毫不遜色,甚至堪稱完美,但筆者要強調(diào)的是,作為教師,需要超越這樣的一種本能,需要有一種更博大的情懷——愛生如己,想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關愛學生,才可以保證學生不論是智慧還是人格方面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fā)展。記得朱德傳記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南昌起義失敗后,朱德身邊尚有一只2000人的隊伍,但失敗的陰霾籠罩全軍,人心渙散,朱德相信,值此危難時刻,除了信仰,唯有愛和身先士卒,可以戰(zhàn)勝一切的艱難險阻,歷史亦證明,正是朱德偉大的精神感召力,偉大的人格魅力,扭轉(zhuǎn)乾坤,為中國革命保存了火種,試想這樣一種精神,如能在我們的校園中扎根、開花、結(jié)果,我們的校園中還會有不和諧的音符,還會有敵意和暴力么這種精神力量無堅不摧!
談到愛的本能,我們腦海中一定會浮現(xiàn)孔夫子的教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達而達人”,在這里,筆者要說我們傳承了兩千年的古老的人倫準則在人類或者人類個體的童年階段,在思維未充分分化之前,無疑具有普遍的真理性,試想,學齡前的兒童和非洲熱帶雨林中的食人部落,在饑餓和繁衍的需求滿足后,剩下的便是對嬉戲與休憩的追求。己不欲,他亦不欲,主客不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欲求一定是相似甚至是一致的,但我們捫心自問,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今天,我們稱他為青年期也好,中年期也罷,有哪兩個個體生命可以用一個“同“字來描述呢.相反,如英國人類學家莫里斯所言,人類個體間的差異要超過猿與人之間的種屬差異;蘇軾亦言:“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云不足以比起變”,今日為師者,若你仍然篤信經(jīng)驗是最好的老師,認為可以把自己的成長、成功之路復制到學生身上,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還以為這一切天經(jīng)地義,則真是荒謬甚矣。
第三,作為師者,必須學會尊重學生。我們的老師作為社會精英,受過系統(tǒng)完善的教育,對人類尊嚴和自尊的理解應該說非常完美,但筆者要說的是,因為我們職業(yè)的特殊性,具體而言,就是我們的工作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他們是未成年人,他們處于成長中,不論是身體還是心靈,即使是高等教育階段的大學生,我想也是如此,他們的人格尊嚴必須受到尊重與保護,所以我們的教師在懂得尊重他人之前,首先必須學會尊重自己的學生。如何算是尊重學生作為教師,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尊重學生從尊重自己開始,學會自尊,沒有自尊就沒有一切,盡管自尊不能代表一切,實際上,就人類(個體)而言,不論種族,膚色,亦不論性別,年齡,自尊與人性一樣古老,不論當代西方,還是東方的古老國度,“自尊”一詞,字眼不同,意義一致:欣賞自己,悅納自己,相信自己!首先愛自己,以此為中心,輻射出重重愛的圓環(huán),次及于子女,再給予家庭,以至全人類,直至愛自然,概括而言,教師必須讓自己心中灑滿陽光,去照亮別人;其次,坦承自己的不足和瑕疵,充分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我們的教育傳統(tǒng)及1949年后一度奉為圭臬的蘇聯(lián)經(jīng)驗則反其道而行,螺絲釘、一塊磚精神唱響中華大地;讓我們冷靜一下,耳畔是否會聽到這樣的聲音:1、決不能縱容孩子自作主張,2、不能讓孩子洞察老師的意圖,3、自尊過強是有害的,盡管第二度的西風東漸已四十載,但上面的信念誰都不能否認仍如幽靈飄蕩在我們的校園中。結(jié)果便是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老牛不喝水,強來按牛頭,強制成為學校管理中、師生關系中如影隨形的元素,學生,不管是哪一個階段的學生,普遍不被信任,追求自發(fā)興趣的沖動被否定扼殺,或者一味的論功行賞換取學生的順從;教師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學生只能敬而遠之,最后雖不愿見但不得不面對的殘酷事實就是學生只能仰賴外來指示而“唯命是從”,學生變成了偽人(人格分裂)但他們總是得設法證明自己的獨立存在,所以便會報之以諸種反抗,如閑蕩、不學無術、拖延抵觸、敵意甚至校園暴力,故今日欲建立和諧之校園,重中之重乃首倡尊重學生,把成就感給學生,唯有如此,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學生才會學會自尊,進一步而尊重他人,此其一;其二,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中,還需把平等的觀念落地,把人倫規(guī)范的黃金法則踐行:你希望別人怎么對待你,你首先需要那樣對待他(And as you wish that others would do to you,do so to them.)如此,我們的校園才會成為人間靜土,進而成為塑造三觀、傳播知識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的圣殿。
第四,作為師者,他還必須具有對人類優(yōu)秀品質(zhì)的正確理解。古往今來,關于人類的優(yōu)秀品質(zhì),可謂仁者見仁,如孔子視忠恕為最高美德;西圣亞里士多德視“慷慨”高于一切;湯因比博士視謙遜為至德;那時至今日,那些品質(zhì)才是合乎我們共和國公民所真正需要的呢!這里,筆者想借用20世紀英國的?思想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一個表達,出了愛國的情懷之外,就是活力、勇氣、敏感性、好奇心、理解力,他們構(gòu)成了理想人格的基礎。
活力,對于今日中國之校園,盡管我們不再被誣為“東亞病夫”,但這樣一種品質(zhì)依然是我們學生身上欠缺的元素,未老先衰的“書倦氣”如霧霾彌散在校園的上空,而活力可以可以增強我們的感受性,從而提高觀察力,觀察力又是判斷力的基礎;至于好奇心,就是對知識的一種天然的熱愛,愛因斯坦有言,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好奇心泯滅的地方,活躍的智慧也就不復存在,這才是“萬眾創(chuàng)新,大眾創(chuàng)業(yè)”的基本前提。至于勇氣、理解力請允許筆者不再一一展開贅述。
總之,開始于40年前的中國社會的這種顛覆性的另人眼花繚亂的變化,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已經(jīng)讓許多國人迷住了雙眼,教師,無疑是站在時代風口浪尖的一個特殊群體,肩負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偉大歷史使命,是未來青年一代人打開新世界的先導者、領路人,時代要求我們這些思想的播火者,“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就像習主席說的那樣,“打鐵還要自身硬”,精神家園的重建更是首當其沖,重中之重,唯有如此,中國夢才可能落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有堅強的智力和人才支撐。
(作者單位:遼寧省鞍山市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