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凝
摘要:論者謂,中國的古人素有一種戀物之癖;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皆可入詩;“竹生空野外,梢云聳百尋”獨愛竹的高挑俊美,因而便可生出“寧可食無肉,而不可居無竹”的嘆息與偏愛,古人愛竹,或可說是對美麗新世界的向往,亦可說是為了君子獨善其身的憧憬,然古人以梅花為意象的表達,較之與對“竹”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宋人有詩“江南幾度梅花發(fā),人在天涯鬢以斑”亦或是“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梅”者何解?無外乎“客行悲故鄉(xiāng)”。因而,筆者認為,在古典詩歌之中對梅花的物態(tài)描摹總是伴隨著詩人思鄉(xiāng)情緒的起伏,理解梅花的意象更要拿起思鄉(xiāng)的放大鏡細細揣摩。
關鍵詞:梅花;古典詩歌;思鄉(xiāng)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7-095-01
引言:
梅花者,獨在冬寒料峭之時為這白茫茫大地增添一抹芬芳,傲骨錚錚,百花皆殘伊獨開,天香國色,詩人騷客也甘為折腰;在中國古典詩歌的話語之中,梅花的意象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開始展開,一是夸耀梅花不懼嚴寒,這樣的詩句不勝枚舉,二是借梅花抒思鄉(xiāng)之情,漂泊之痛;在以梅花為意象的詩歌中,此類詩句也為梅花的冰冷透骨增添了些許的溫度,接下來筆者將從三個方而開始說明梅花思鄉(xiāng)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
一、梅花意象在歷史之中的沿革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梅花的意象開始首次受到詩人的關注,而魏晉時期宮體詩盛行,駢體文是當時的主流文學形式,作詩追求辭藻的華麗,在對梅花的視覺描摹之中不外乎“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此種濃艷之詞,梅花的意象只停留在表而之上,而借梅花以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直到盛唐時期的才開始嶄露頭角[1]。
盛唐是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而此時詩歌中的視覺意象經過詩人的創(chuàng)新也有了一個新的詮釋?!皝砣站_窗前,寒梅著花未”詩人開始對梅花傲雪寒冬的秉性加以贊美;又有詩“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梅花的意象開始從融入詩人的家國情懷;唐詩鑄魂,宋詩寫情,唐詩是古典詩歌的巔峰,宋代以后隨著寬松的文化環(huán)境,以梅花為寄托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到了宋代達到了一個繁榮時期。
“中華文化造極與趙宋之世”,到了宋朝,詠梅之詩也達到高度的繁榮時期,詩人呈唐詩的精華,亦多是贊美梅花“凌寒獨自開”的氣質與品格,倒在其中將梅花的意象與人格情操進行了完美的結合,成為區(qū)別于唐人詩作的少有現(xiàn)象,與此同時,以梅花為意象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和漂泊之痛的詩作也開始多了起來,尤其是到了南宋時期,北土淪喪,朝廷南渡之后,梅花的形象便成為詩人為收復故土所寄的哀思,借梅花以表達忠勇強勁,無所畏懼的藝術形象,即是思念家鄉(xiāng)亦是思念故土,陸游有詩:“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落梅》便是明證。
二、梅花——政治上的樸素追求與表達
唐人孟郊有詩:“春風得意馬蹄疚,一日看盡長安花”,中國古代讀書人之中一直踐行入世為官的箴言。詩人孟郊只有在登科之后,才能寫出如此驚喜而又癲狂的詩句。而梅花在中國的傳統(tǒng)的歷史上也成為詩人抒發(fā)政治理想的視覺映像,“出則獨善其身,入則兼濟天下”,詩人在對于梅花的意象表達中總是在出和入之間徘徊。梅花盛開之凜冽寒冬,襯托出讀書人的白視甚高,與眾不同,雖則明知政治是稟冬將至的苦寒歲月,但在其中更卻體現(xiàn)出讀書人卓爾不群別于他物的俊美人格;梅花的生于偏遠,孤芳自賞.象征著讀書人在政治場中雖郁郁不得志,倍受冷落也始終堅持絕不同流合污的理想主義,在梅花的意象中,有詩對趨炎附勢的憎惡,也有對報國無門的悔恨;梅花葉少花繁,也恰巧與讀書人雖置身于政治圈之中,依然雅致脫俗,對自身學名如梅花般繁盛的自信。在中國古典詩歌之中,多數(shù)詩人的作品始終貫穿于詩人的政治生態(tài)之中,要分析在古典詩歌中梅花意象與思鄉(xiāng)情緒的關聯(lián)性的時候,從政治的角度去觀察會發(fā)現(xiàn),當詩人的官場得意之時多是追憶故鄉(xiāng)的美好[2]。例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而當詩人官場失意之時,多是“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亦或是“已見寒梅發(fā),不見故鄉(xiāng)人”,官場失意,便想起真是對不住生我之父母,養(yǎng)我之家鄉(xiāng),遂假借梅花以訴衷情。
三、梅花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
在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之中,往往強調“神采”的描摹。重神而不重形,而梅花的形態(tài),氣味,環(huán)境都可謂是“神形兼?zhèn)洹?,在中國的審美之中梅花擁有天然的?yōu)勢。梅花的色,以紅白為互配.尤其以紅色為主,寒冬臘月,天地赫然一片銀白,一株梅花“凌寒獨自開”萬多雪團壓枝低,加以詩人的描摹更顯得鮮艷。所以常被看作剛峰達毅,威武不屈的形象。前者說中國的讀書人多以入市為官為主要目的,但對于那些腹中有萬卷之書卻郁郁不得志的讀書人,梅花的形象達到了心靈的契合,“梅花落故園,我心亦傷悲”在家院之中賞梅,何以傷悲?只因見到梅花的高風亮節(jié),想到此時此刻的自己,心中升起無限的傷悲。
總之,在漫長的歷史中,梅花這一形象也承載了人性的掙扎和美學的賞鑒,也融合了具有哲學高度的現(xiàn)實思考,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鮮明特征。
四、結束語
在一滴水中,可以看清一個世界,在中國古典詩歌的中,在對梅花為意象的作品中,包涵了詩人熾烈的思鄉(xiāng)之情,也成為詩人家國情懷的一種依托,魯迅先生說中國古代的讀書人讀書的唯一目的是奔著當官去的,在家國一體的儒家價值觀之中詩人以梅花為意象的情感表達,也可以說成是對“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內斂吸收。每一首詩作的完成都是詩人以自己為角度,借助梅花的假而表達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與思考,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永遠也逃脫不調的內在精神表達。
參考文獻:
[1]相正平.古典詩歌中梅花意象思鄉(xiāng)寄情意蘊探析[J].現(xiàn)代語文:中旬. 教學研究,2017:53-54
[2]楊遙.探析李清照詞中的梅花意象[J].文學教育(上)2017(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