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承雍
西漢建立之初,各種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而有所增益。但隨著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在百廢待興的文化方面,西漢則力求有所發(fā)展。丞相蕭何不僅收集檔案材料和流散在民間的珍貴書籍,而且在廣開獻書之路中建立了“石渠”“天祿”“麒麟”等皇家藏書閣。他在替漢高祖營建未央宮時,為顯示天子的威風,用“署書”(寫匾額的字體)題寫前殿的匾額,足足構(gòu)思了三個月,觀看的人多得像流水。有人說這是漢朝人講究書法的表現(xiàn)?!督饓赜洝吩唬骸埃ㄊ捄危┯猛斯P書裳,尤工?!边@可能有些道理,但更主要的是蕭何懂得書法藝術的功用,欲以其工整、雄壯來震懾人心。
由于當時的書籍全部要靠抄寫,還設置了抄書機構(gòu),所以凡是從事文化活動的人,都對書法十分重視。漢初的法律規(guī)定:學童十七已上,始試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并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說文解字敘》)《漢官儀》(孫星衍輯本)也載:“能通《倉頡》《史籀篇》,補蘭臺令史。滿歲,補尚書令史。滿歲,為尚書郎?!?/p>
這都說明,學童年十七以上進行考試,必須識字九千以上方得為官,然后再試以大小篆、隸書和摹印、署書等八種字體,漢書八體其實仍是秦書八體,其中成績最優(yōu)秀的人可以授官為尚書史,即《漢書·藝文志》所稱尚書手下的“史書令史”或“蘭臺令史”。所謂“史書令史”就是指擅長寫隸書的令史,漢人稱隸書為“史書”。書法不合格者遭淘汰。
漢朝的法律還規(guī)定,無論官吏、百姓,凡上書給皇帝,如果字寫得不工整,就要受到處罰。這種以法律來規(guī)定文字書法的措施,無疑有利于促進書法本身的發(fā)展,并在社會上形成重視書法的風氣。
以書取人,作為國家的選才標準,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質(zhì),但規(guī)定八種字體,特別是以當時最重要的隸書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則表現(xiàn)出漢代意識形態(tài)結(jié)構(gòu)逐漸高度一元化的特征,這也是大一統(tǒng)社會的特點。
漢初,統(tǒng)治階級崇尚黃老之學,但惠帝時廢除了挾書之律,文景時期出現(xiàn)了由無為到有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變趨勢,武帝時儒術更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此后中國兩千年間實現(xiàn)對整個社會生活進行管理的正統(tǒng)思想。在先秦不過是諸子百家中一家的儒學,之所以在漢武帝后獨得統(tǒng)治者的青睞,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助于陶鑄大一統(tǒng)所需要的人格。這種情況反映在書法上,就是用統(tǒng)一的書體將讀書人塑造為定型化的國家官僚。由士而仕,胸懷輔助帝王、為君制定治國方策的抱負,孜孜于用標準的書體書寫,這也是由“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理想人格,從而通過書法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在政治上依附皇權(quán)的人。
正因為如此,隸書在漢代受到了高度的重視,甚至有些皇帝、后妃對此也都樂此不疲。如以“善史書”見于歷史記載的人,西漢有元帝、孝成許皇后、嚴延年、王尊;東漢有安帝、章德竇皇后、和帝陰皇后、北海敬王劉睦、樂成靖王劉黨等。武帝時地方官府還“擇便巧史書習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因此,民間諺語有:“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敝灰`書寫得好就可以為官,何必去講究什么“禮義”。這從社會風俗的群體心理上說明了“史書”(隸書)在漢代盛行的部分原因。兩漢時期的簡牘以隸書居多,漢隸為百世所宗,都可以作為極好的佐證。
當然,漢隸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和中國文化發(fā)展中的里程碑,倒不是因為漢隸是一個鼎盛時代的典型字體,而是它獨具一格的藝術為后人所喜愛;也不是因為漢隸改變了篆書屈曲回環(huán)的筆道形態(tài)以便于書寫,而是它蛻變了具體象形的意義,使之定型化、抽象化。所以,漢隸從漢字構(gòu)造上沖破了“六書”的本意,將小篆中殘存的象形文字遺意也逐漸泯滅了。更重要的是,與秦篆相比,隸書的瀟灑和反拘束是一種開放的典型,規(guī)行矩多、一絲不茍的恭謹變成了輕松活潑、流暢自如的抒瀉,反映了人們尋求解脫的渴望。雖然兩周金文也有開放的類型,但金文屬于自在的、內(nèi)斂的開放,而漢隸屬于自為的、外肆的開放。人們愛把隸書從萌芽到定型的過程叫做“隸變”,就是因為中國文字美化為造型藝術的途徑,是隨著隸書的出現(xiàn)、發(fā)展而逐漸成熟的。隸書成為漢字書法發(fā)展史上和中國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偉大變革,正是在漢代文化土壤里開花結(jié)果的。
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西漢隸書,除極少數(shù)的碑刻外,大量的是出土的竹簡、帛書等。從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過程看,秦隸到漢隸的演變是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必然,也是書寫文字日益成為文化交流和各種社會活動工具的必然結(jié)果。
與西漢隸書碑刻范圍、數(shù)量窄小的情況相反,西漢簡牘隸書普遍出現(xiàn)于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中。20世紀初以來漢代竹木簡牘的實物發(fā)現(xiàn),為研究西漢書法提供了可靠的資料,特別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西漢竹簡、帛書,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按竹簡的年代來排列,西漢早期的有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竹簡、山東臨沂出土的銀雀山竹簡,中期的有甘肅北部額濟納河流域發(fā)現(xiàn)的居延漢簡,晚期的有甘肅武威出土的武威醫(yī)藥簡,等等。這些簡牘填補了由秦至漢書法真跡的空白,不僅使人們看到了書體發(fā)展的線索,同時也使人們洞察到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痕跡。
從簡牘墨跡的書法來看,西漢早期的隸書很接近云夢秦簡的秦隸。同秦篆平勻、簡易的筆畫相比,波磔不明顯,還具有篆書的遺意,結(jié)體基本上與秦隸一樣。但漢初簡牘出于實際應用的緣故,盡量把秦書中書寫較為簡略的字體吸收過來,在筆法上大膽改革,既對篆書的中鋒運筆加以肯定和保留,又刪繁就簡賦予新的內(nèi)容,改原來行筆平穩(wěn)為輕重相間,改單一的藏鋒回鋒為藏露兩法并用,并且筆畫常常出現(xiàn)“越軌”的情況,橫畫不再是平直無曲,而是曲中略有波形,豎畫則順勢一瀉而下,或長或短,欲放則放,欲收則收,正是法中無法,無法中有法。如果把簡牘漢隸與篆書用筆作一比較,就可清楚看到:
漢隸多用方筆,行筆具有輕重緩急之分,細粗、頓挫兼而有之。因此,線條變化幅度大,形成了書藝上的韻律美。而篆書筆法多用圓筆,行筆氣勢連貫,著意于線條的圓健,平穩(wěn)中略嫌乏味,沒有頓挫提按、抑揚使轉(zhuǎn)的節(jié)奏感。
漢隸起筆藏鋒,收筆藏露兼用,尤其是帶挑的波畫,因藏中寓露,給人一種厚重而飛動、端莊而靈巧的美感。而篆書筆法起筆必藏鋒,收筆須回鋒,平穩(wěn)延伸,粗細均勻,變化少,線條單一。
漢隸的方折筆法,使字的結(jié)體造型棱角分明,頗有氣勢,給人以雄健之感。篆書則運筆圓轉(zhuǎn),雖有遒勁婉媚之美,卻少堅毅挺拔之氣。
漢隸形體扁闊,上下筆畫緊湊內(nèi)含,左右筆勢開闊舒展,波畫的運用,使其以扁結(jié)構(gòu)更具一番風姿。篆書形體狹長,筆畫繁多而盤曲圓潤,顯得古樸典雅有余,生動活潑不足。
馬王堆漢墓竹簡
居延漢簡
這種字體與運筆的相應發(fā)展變化,必然是兩者相輔相成,致使篆、隸文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究于篆,無由得隸”,變化不會是哪一個人的獨創(chuàng),而是整個社會力量所致。傳統(tǒng)的篆書演變?yōu)樾滦蜐h隸,繁瑣的字體演變?yōu)楹喖s的字體,除需要適應社會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根源是社會政治、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開明政策,人們的思想沒有苛刻的禁錮,行動沒有高度的約束,才有可能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比較自由地發(fā)揮聰明才智,才能出現(xiàn)群星爭輝、百家競技的書法成果。社會的大變革、大發(fā)展是文字與書法演變的根本原因。在漢隸純屬裝飾與外肆需要的“燕尾”殘余中,可以窺視出明顯的追求人為審美趣尚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藝術傾向,其線條的鋒芒不僅凌駕于秦篆的刻板之上,也凌駕于金文的內(nèi)斂式變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