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媛 李婷
“簡牘上的這個‘偷’字,可不是偷盜的意思,應通‘愈’,表痊愈之意……”
“官牛一、黑、犗(jiè)、齒八歲、夬(guài)鼻。懸泉置遺址出土的一枚木簡上,詳細記載了一頭官牛的毛色、齒齡等特征,這是我們了解兩千多年前懸泉置管理的第一手材料?!?/p>
這是蘭州大學文學院古文字學專業(yè)的學生正在跟著老師讀簡識簡,帶領學生讀簡的是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肖從禮。
“簡牘是原生態(tài)的文獻資料,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毙亩Y說道,“敦煌莫高窟靜立千年,一代代人守護著莫高窟,傳承著敦煌文化。在西北地區(qū),還有很多值得弘揚傳承的文化,簡牘就是其中之一?!?/p>
這十幾年,許多研究簡牘的專家學者不遺余力地推進著甘肅簡牘的研究工作。隨著《肩水金關漢簡》《天水放馬灘秦簡集釋》《居延新簡集釋》《懸泉漢簡》(第一二卷)等書的出版,甘肅簡牘上的珍貴古文字得以重現(xiàn)于世人面前。
簡牘學是“冷門絕學”。在肖從禮看來,學會釋讀簡牘上的每一個字,是研究簡牘要練的基本功。
“簡牘上的文字需要通過釋字、斷讀、綴合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的縝密考訂和反復推敲后,才能確定其意思,有時候一個字需要推敲很久?!毙亩Y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為了求解一枚漢簡上的古字,他曾經(jīng)查遍了手頭的文獻典籍,仍百思不得其解。大約一年后的某一天,他才突然悟出了其中的意思。欣喜萬分之余,也讓他對簡牘的釋解又多了幾分認識和感悟。
一枚枚古老的簡牘,通過鐫寫在上面的文字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著不同的歷史故事:有政治經(jīng)濟、絲路貿(mào)易,有當時的詔書律令、交通往來,還有一封封邊塞書信。簡牘將現(xiàn)在與過去勾連,古人在那頭,今人在這頭。
常燕娜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科技保護部副主任,每天她都會跟兩名工作人員去存放簡牘文物的保管庫里巡檢。
“這里一共存放了4萬余枚出土于西北地區(qū)的簡牘?!背Q嗄冉榻B說,“由于地域原因,在甘肅出土的簡牘材質(zhì)絕大多數(shù)為紅柳木、胡楊木、松木,竹簡極少,但在天水放馬灘地區(qū)出土的簡則為竹簡?!?/p>
一枚枚木簡被密封在長條形的玻璃管中,還有幾枚被密封在有機玻璃片里,然后被有序地排放在專門定制的盒子當中。管內(nèi)的木簡長短不一,木紋黃底上鐫寫著黑字,清晰可見。
經(jīng)過地下千年的埋藏,很多木簡已經(jīng)損壞,墨跡脫落,編連成冊的繩子也大都腐朽無存,這給出土后的簡牘整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在出土時,考古發(fā)掘人員會在每一枚簡牘后面都寫上編號。這一個個特有的編號如同我們的身份證號碼,隨著每一枚簡牘的出土而記錄入冊。”常燕娜和文物保管員們對這上萬枚簡牘可謂如數(shù)家珍。
“這一枚枚簡牘,如同閱盡滄桑的老者,它們帶著感情、帶著溫度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泵棵空劦竭@些館藏的簡牘,常燕娜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
在她看來,跟這些文物在一起,讓她學會了用心去傾聽它們的“聲音”,從而感知“歷史的溫度”。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研究簡牘,讓甘肅簡牘“活”起來,讓“藏在深閨”的甘肅簡牘走出去,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不斷探索、實踐。
“文物本身不會說話,需要我們通過整理研究,挖掘出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借助形式多樣的方式進行傳播,才能讓其真正‘活’起來?!敝旖ㄜ娬f。
朱建軍一直在尋“路”,尋找一條簡牘與人們之間的“路”。他笑著說:“一枚枚塵封的甘肅簡牘,將帶著歷史的印記鋪陳在世人面前。那里如同時空隧道,可以開啟人們對歷史的探知之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