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芳云
[摘 要]將故事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由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的。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故事教學法,多角度切入,在故事講述中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故事演繹中啟動學生的道德認知,在故事評述中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故事創(chuàng)編中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yǎng),從而充分發(fā)揮故事的作用和價值,助力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形成,使教學質量得到質的飛躍。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故事教學法;創(chuàng)新應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故事情有獨鐘,學生的這個特點可以作為教師教學的切入點。在傳統(tǒng)的故事教學中,一些教師只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講述故事,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必須創(chuàng)新故事教學法,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融入故事,使教學效果自然顯現(xiàn)出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故事和游戲一樣,都是兒童童年時期不可缺少的。”學生都愛聽故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通過講述豐富多彩的故事導入新課,定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課堂導入是教學發(fā)動的起始點,導入環(huán)節(jié)做得好,自然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進而贏得教學主動權。借助故事導入新課時,教師要對故事內容進行篩選,以提升故事的適合度。另外,語言簡練、意蘊深刻的故事才是最好的選擇,也可以讓學生收集趣味故事并講述。
如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走近我們的老師》時,教師講述自己與恩師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深受感染。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我們天天生活在校園中,與同學和老師接觸最多,你們之間發(fā)生過什么感人的故事?”學生講述道:“星期一的早晨,我急匆匆地跑向教室,眼看就要遲到了,這時王老師走過來,溫和地對我說:‘不要著急,慢一點,不要摔倒了,時間還來得及。就是這短短的幾句話,溫暖了我的心,我感受到了老師對我的關愛?!薄瓕W生與教師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還真不少,在講述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了。
教師具有極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就能夠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收集到的故事與教學內容的契合度也更高。在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獨攬大權,獨自設計教學,篩選故事材料。教師篩選的故事材料雖然科學性較高,但與新課改倡導“教學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要求相悖。因此,教師不要事事躬親,應發(fā)動學生收集相關的故事材料,使學生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準確把握故事主旨。這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重要的幫助作用。
故事演繹就是將故事內容以直觀的表演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方式。在故事演繹中,學生能夠看到具體的故事場景,可以自己制作道具,扮演角色。故事演繹帶給學生的震撼是相當大的,不僅能讓學生的情感受到觸動,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演繹的機會,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演繹的過程中習得相關知識,提升道德素養(yǎng)。當堂演繹,是傳統(tǒng)故事演繹常用的方式。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識記能力、表達能力、反應能力相對較差,當堂演繹難度較大。為了增加課堂演繹的演出魅力,教師在組織演繹活動時,要對演繹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放低演繹的要求,如給部分學生透露故事內容,讓他們進行排練,提高演繹活動的成功率。這樣既能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提升教學效率,還能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關注,啟動學生的道德認知。
如教學《安全記心上》時,教師講述故事內容,引導學生開展角色演繹:“期待已久的暑假到來了,小華興奮不已,因為爸爸媽媽上班去了,自己一個人在家就可以肆無忌憚了。他打開電腦,把音響開到最大。過了一會兒,他肚子咕咕直叫,就走向廚房,煮方便面吃。燃氣灶上正煮著方便面,他又覺得尿急,便急匆匆地上廁所。剛去到廁所,這時門鈴又響了……”教師讓幾名學生扮演評論員,認真觀察,及時準確發(fā)現(xiàn)小華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演得很投入,使認知得到了升華。這里,教師選擇的趣味演繹故事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當然愿意參與到角色扮演中了。
學生的好奇心和表演欲望都比較強,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發(fā)展特點,用生動形象的故事,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科學組織,合理分工,將具體的任務分配給學生,在演繹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故事教學中,如何科學合理運用評價,彰顯故事的價值,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特征,是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將評價融入故事教學中,找到兩者的契合點,讓學生對故事開展評價。評價的內容是廣泛的,如故事的內容、主題、人物行為等都可以作為評價的內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還要發(fā)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的評價沒有好壞之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教師就要予以鼓勵。小學階段的學生個性特征逐漸形成,對故事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看法,讓學生積極表達。
如教學《我們愛整潔》時,教師講述一個小故事:“小華是一年級的一名學生,剛入學,他就穿上刷得干干凈凈的鞋子,扣好衣服的扣子,戴好帽子,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在上學的路上,小華看到小明的衣服扣子扣歪了,褲子上滿是泥土,鞋子也臟兮兮的,一邊跑還一邊把書包往天上扔。”故事講完后,教師讓學生對故事中的主人公——小明和小華的行為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積極參與,都能從不同的方面對主人公進行評價,有的從正面進行分析,有的從反面進行分析,還給出了具體的改進措施。在故事評價中,學生對整潔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故事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有利于調動學生閱讀故事的熱情。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使錯誤的思維認知得到矯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一個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有趣,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開展故事創(chuàng)編活動。道德與法治教學有自身的特點,其中不乏理論知識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從生動性、啟發(fā)性、趣味性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故事創(chuàng)編活動,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素質修養(yǎng)。學生只有動起來,才能獲得真實的體驗。
如教學《周末巧安排》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周末活動”為主題開展創(chuàng)編活動:“周末時光是愉快的,大家在周末都會干些什么呢?是寫作業(yè)、玩電腦、看電視,還是做其他事呢?這個周末,請大家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并將周末所做的事寫下來?!?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制定周末計劃,特別詳細:6:30起床,起床后鍛煉半小時;7:00開始吃早飯,7:30開始做家務;8:10開始做作業(yè),每隔半個小時休息10分鐘;11:00到新華書店購買圖書……在交流討論中,學生的學習認知得到更新。故事創(chuàng)編活動必須與學習主題相對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習活動的開展。
教材中的插圖故事也是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有些插圖故事留有懸念,沒有直接說明結局,這是故事創(chuàng)編的好機會,教師可以發(fā)動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將故事補寫完整,讓故事成為課堂教學的“調節(jié)劑”,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
總之,故事教學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熱情。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故事,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因此,教師要在故事講述中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故事演繹中啟動學生的道德認知,在故事評述中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故事創(chuàng)編中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yǎng),使教學質量得到質的飛躍。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