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經濟繁榮是來自市場經濟的繁榮。應當承認,我們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還很不到位,這里既有認識的問題,也有利益層面的問題,對于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必須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市場經濟的魅力無與倫比
市場經濟的魅力無窮。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這些較早發(fā)展的市場經濟無疑是經濟強國。然而在170年以前的漫長歲月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的經濟基本上沒有發(fā)展,人均收入年增長率只有0.11%,630年才增長一倍。
世界上其他地區(qū)和國家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當人類的歷史步入市場經濟體制之后,那些率先步入市場經濟的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1820-1990年這170年間,英國人均收入翻了10倍,德國翻了15倍,美國翻了18倍,日本翻了25倍。
馬克思、恩格斯也充分注意到了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極大地推動經濟發(fā)展的事實。在《共產黨宣言》里,他們深刻地寫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yè)和農業(yè)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馬克思、思格斯這里所講的資本主義就是市場經濟,他們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
市場經濟對于經濟發(fā)展的無與倫比的推動作用,不僅表現(xiàn)在總量上,而且表現(xiàn)在生產力的質的飛躍上,作為這一判斷的基本證明就是三次工業(yè)革命都發(fā)生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于1760-1840年,由英國領導,幾十年后,美國、法國以及后來組成德國的地區(qū)也緊隨其后。這次工業(yè)革命的劃時代的代表性產品是蒸汽機以及工廠生產的棉紡織品、鐵器以及陶瓷等。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在1840-1950年,領導這次工業(yè)革命的有美國、英國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特別是德國和法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通信和交通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首先出現(xiàn)了電報和鐵路,接著又出現(xiàn)了電話、汽車、卡車、飛機等工具,生產越來越多的以電動機和內燃機為動力,公司制度得到廣泛發(fā)展。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還出現(xiàn)了第一批商學院。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產生了一大批耐用消費品,汽車、收音機、家用電器以及電視機等耐用消費品成為日常消費品的主流。在這個時期的末尾還出現(xiàn)了抗生素。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在1950年至今,由美國、日本和歐洲領導。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經濟或知識性工作的興起。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服務業(yè)中的從業(yè)人員超過了其他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總和。國際貿易、投資和金融在數(shù)量上迅猛上升。這些變化使得經理人員以及服務于商業(yè)部門的其他專業(yè)人士,如會計、工程師、律師和顧問等人數(shù)迅速增長。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向我們展示了未來經濟發(fā)展的趨勢——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國家、地區(qū)和企業(yè)將成為未來競爭的佼佼者。
以這三次工業(yè)革命為代表的市場經濟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征和演進向我們說明:在市場經濟特有機制的推動下,這種發(fā)展具有加速的趨勢,是沒有盡頭的,且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以致我們甚至可以說創(chuàng)新是市場經濟的常態(tài),創(chuàng)新是市場經濟這一永動機的產品。
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更是證明了市場經濟的魅力。中國真正的經濟發(fā)展就是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漫長的自然經濟的歷史只不過是偶然的風調雨順和經常發(fā)生的饑荒不斷交替的歷史。而計劃經濟又因其本身的低效在全世界被淘汰。理論的分析和已有的歷史證明,人類迄今還沒有找到比市場經濟體制更好的經濟體制
危機只會使市場經濟更加成熟,而不應因此懷疑市場經濟
盡管市場經濟有著無窮魅力,在全世界都被證明是成功的,然而由2008年美國次貸引發(fā)的危機還是給人們提供了懷疑市場經濟的契機,特別是在中國這樣有著計劃經濟傳統(tǒng)的國家,一個明顯的傾向是雖然接受了市場經濟,但一遇到所謂的問題,政府都會對市場進行干預。每一次所謂的成功都使政府增強了“自信”,從而又進一步加大了干預。凱恩斯主義在中國也借尸還魂。計劃經濟的種種做法時常會有所閃現(xiàn),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背景就是原來的計劃經濟委員會,習慣于用計劃經濟的手段調控經濟。
人們習慣于抽象地談論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其實,危機、競爭、兼并重組和破產本身就是市場經濟自發(fā)調節(jié)的過程。去掉危機、競爭、兼并重組和破產,市場經濟體制就成了一個空殼。必須明白,通常是經濟快速發(fā)展破壞了經濟秩序和經濟結構,暴露了經濟體制方面的漏洞,危機不過是必要的調整和修理,對于危機的認識,我們必須從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徹底地重新認識。進而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本身是一個不斷博弈的過程,在博弈中不斷完善和成熟,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
在計劃經濟傳統(tǒng)深厚的國家搞市場經濟,最關鍵的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世界上計劃經濟體制曾經存在過的地方,歷史上基本上都是被馬克思稱為“亞細亞社會”的地區(qū)。這些國家一旦選擇了市場經濟,由于歷史的和認識方面的原因,通常難以正確地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具體到我國而言,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已經成為旨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為此,第一,我們不能把正在建設中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先天不足歸結于市場經濟本身,把由于市場經濟不健全而產生的問題歸結于市場經濟體制,并以此為借口干頂市場經濟。我們的市場經濟是正在建設的,有的地方是割裂的、零碎的,甚至存在著“四不像”的問題,這種“四不像”當然發(fā)揮不了健全的市場經濟的應有功能。
第二,我們不應過分強調特殊性。在我國這樣有著集權歷史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由于“路徑依賴”或者“遺傳”,人們根本不用擔心其特殊性,過分強調特殊性會搞成“四不像”。這種“四不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表現(xiàn)是:(1)過分強調和保護國有企業(yè)的地位和作用,使民營企業(yè)不能和國有企業(yè)平等競爭。(2)過多或過于頻繁地干預市場,并由此誘發(fā)人們的短期行為和經濟波動。(3)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不適當?shù)匕缪萘耸袌鲋黧w的角色,直接上項目,血拼GDP,甚至和污染企業(yè)站在一起,忽略了其本身應當承擔的社會公共目標的職能。(4)在強調特殊性的情況下,政府通常有更大的權力,掌握著更多的資源,當把政府掌握的資源和市場經濟的自由結合起來的時候就更容易產生腐敗?;跉v史的原因,我們首先應當考慮市場經濟的共同性,努力尋求特殊性和共同性的最佳契合點。
第三,我們不應當懷疑經典的經濟學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論述,應當積極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在這一方面積累的經驗。
在市場經濟下政府與市場的最基本的功能定位是政府提供社會經濟運行所必需的,企業(yè)又不愿意干的、政府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公共產品,而資源配置則是市場的天職。亞當·斯密曾經指出:“關于可以把資本用在什么種類的國內產業(yè)上,其生產能力有最大價值這一問題,每一個人處在他當時的地位,顯然能判斷的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如果政治家企圖指導別人應如何運用他們的資本,那不僅是自尋煩惱地去注意不需要注意的問題,而且是僭取一種不能放心地委托給任何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員會成參議員的權力。把這種權力交給一個大言不慚的、荒唐的、自認為有資格的人,是再危險不過了?!彼姑芫唧w論述了政府的職能,即:(1)公共安全。斯密說:“君主的義務,首先在于保護本國的社會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暴行與侵略。”(2)法律秩序和社會公正。斯密說:“君主的第二個義務,為保護人們,不使社會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辱或壓迫,換言之,就是設立一個嚴正的司法行政機構。” (3)其他公共產品。斯密說:“君主或國家的第三種義務就是建立并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這類機關和工程,對于一個社會當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就其性質來說,設由個人或少數(shù)人辦理,那所得利潤絕不能償其所費,所以這種事業(yè)不能期望個人或少數(shù)人出來創(chuàng)辦或維持?!彼姑苓@里講的,實際上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講的公共產品。對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現(xiàn)代經濟學進行了繼往開來的研究,在大致框架的劃分上,基本上沒有超越亞當·斯密的論述。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也基本上遵守了市場經濟對政府職能的要求,我們看不到政府頻繁地用行政手段干預,看不到地方政府直接扮演市場主體的角色,看不到唯GDP馬首是瞻。正因為政府扮演了它應當扮演的角色,這樣的體制才是高效的。
薩繆爾森曾經意味深長地指出,只有在很長時間之后、歷史才會告訴我們——甚至在那時也不會——某一次擴大政府權力是好的行動,還是壞的行動。在政治上同在其他領域一樣,千真萬確的事實是:通向地獄的道路是用良好的動機鋪成的。這是值得我們水遠銘記的告誡。
第四,旨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的改革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最大紅利。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就不會有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今天。中國經濟要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要真正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就必須繼續(xù)推進一切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經濟體的改革。這是一場打破利益格局的改革,是要把錯安在政府身上的手還給市場,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是在封建社會里造成的。在這些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封建社會的生產和交換在其中進行的關系,封建的農業(yè)和工場手工業(yè)組織,一句話,封建的所有制關系,就不再適應已經發(fā)展的生產力了。這種關系已經在阻礙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它已經被炸毀了?!?/p>
作為一個類比,我們的市場經濟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形成的,“計劃經濟”痕跡依然很濃,甚至有不少封建社會殘留的東西。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必須對這些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東西進行徹底的改革。
(責任編輯 李秀江)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本文摘自
李義平所著《經濟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