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未尖
2019年6月16日,一篇題為《關于屁的社會學研究》的碩士畢業(yè)論文在網上流傳,引發(fā)爭議。有網友譏諷:寒窗苦讀那么多年,還真是研究了個“屁”。也有網友讀后評論稱,看似無意義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來,是嚴肅的事”。該論文寫于2007年,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在職碩士高建偉。彼時,高建偉不僅憑借這篇論文通過碩士論文答辯,還被評為“優(yōu)秀”。
這些年學術界奇葩論文常見,只有更奇葩,沒有最奇葩。比如,《如何通過社交網站,與前男友藕斷絲連》《行長的面部寬高比影響銀行績效的路徑研究》《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fā)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關于屁的社會學研究》等。這些論文研究的領域與普通人的認知相左,普通人關注與研究的對象往往是嚴肅高深的話題,而奇葩論文的研究對象卻是看起來無聊或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東西,有的毫無理論感可言,有的似乎與學術不搭界,是以往往會引發(fā)冷嘲熱諷。
對待奇葩論文的科學態(tài)度到底是什么?是寬容。對學術不端行為不能寬容,但對學術研究的對象應予以寬容,才能彰顯尊重知識、允許異想、提倡爭鳴的學術氛圍?;仡櫩茖W史,很多科學創(chuàng)新都是從不為公眾理解、不被公眾關注的領域開始突破的,一些重大發(fā)現就誕生于此;進行廣為人知的研究反而可能研究不出新的見解,或者說生產一些速成品。再者,做學問搞研究,并非一定要高精尖,同樣少不了基礎性研究,一些看上去另類或小眾的選題往往更值得思考,也會有更多有意思的發(fā)現。
就拿《關于屁的社會學研究》來說,不少網友之所以譏諷該論文研究了個“屁”,在于他們沒用陌生化的學術眼光打量該選題,沒從專業(yè)角度認識到其學術價值。然而,該論文作者高建偉卻認識到,屁不僅是生理現象,更是社會現象,與社會關系有著種種對應;無論是在西方文化還是在東方文化中,屁是作為一種社會忌諱而存在的,廣泛存在于教育、禮俗、習慣、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層建筑之中……覆蓋了很多以往的知識盲點,給社會以啟發(fā)。像“屁”這樣的獨特選題何嘗不是有價值的研究?
再看看“八角茴香與鹵雞肉”那篇“最美味論文”。論文主要研究香料對傳統(tǒng)醬鹵肉制品風味的影響,如何讓醬鹵肉制品的風味實現可控,產品質量達到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以便讓傳統(tǒng)醬鹵肉制品走上規(guī)?;I(yè)生產的道路。醬鹵肉制品是中國特色食品,要讓它從手工作坊式生產,走向工業(yè)規(guī)?;a,“八角茴香對鹵雞肉的影響”之類基礎性研究必不可少。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若能把身邊的科學搞清楚,就不會有許多民間精粹失傳。一些生活化、趣味化的科研,更能喚起公眾對科學的好奇和熱情。
對待真正的學術研究要心存敬畏,不論是研究導彈還是茶葉蛋。比起學術研究對象的新奇,我們更該關注學術研究的態(tài)度。做研究、寫論文應多注重過程,只要認認真真研究過某個事物,認認真真做了學問,而非胡編亂造、復制粘貼,就不應上綱上線。正如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鄭作彧所說:“論文能否寫好,關鍵在于態(tài)度是否端正。選題高大上,但態(tài)度不行,一樣白搭;相反,如果學術態(tài)度端正,題目再怎么光怪陸離,也一樣可以寫成經典?!?/p>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