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雪梅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在過于重視理性教育的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情感教育被忽視掉了,這也導致學生在人格發(fā)展方面容易出現(xiàn)一些偏差。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抓住情感教育這樣一個語文教學的靈魂,從情感教育出發(fā),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心理素質
長期以來,受到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過于重視學生智力素質的發(fā)展,而忽視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尤其對于學生健康人格品質的塑造,沒有做到足夠的重視,也沒有足夠的空間。理性和情感都是人的基本特點。所以,在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之下,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語文理性知識能力地提高,也要注重學生情感人格品質的塑造和培養(yǎng),通過情感教育讓學生的理性和感性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更有人性的,更有愛心和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如何開展情感教育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經驗需要分享。
一、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的,很多教師是忽視情感教育的,這主要源于應試教育的功利化思想的影響,因此,要想讓情感教育真正發(fā)揮其重要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要引起重視,要改變教師的落后觀念,就要從正確的思想教育入手?!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蓖ㄟ^這一闡述,作為教師就要深刻的進行領會,在領會的基礎之上,把教學的目標進一步明確。另外,在國內外關于教育教學的很多經典論述,也都把情感教育非常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所以,身為人師,接受師范教育就應該認識到情感教育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如果缺少了情感教育,學生在人格健全發(fā)展方面就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缺陷和偏差,因此教師要從思想上認識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科學性。所以,情感教育越早越好,而且要遵循學生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要在致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自然的融合進去。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伴隨著學生的價值觀態(tài)度的形成而逐漸產生起來的。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情感教育的基礎,要從情感教育培養(yǎng)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去覺察自己的情緒情感,能夠了解自己情感體驗的背后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具體內容。讓學生真正成為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能夠合理調控自己的情緒情感。
二、通過給學生體驗的機會,開展情感教育活動
在面對客觀事物的時候,學生都會有些主觀的情感體驗,所以,在學習小學語文的過程中,學生也經常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客觀事物或理論觀點。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理念態(tài)度進行匹配,學生相應的就會產出生出情緒情感。所以,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要調整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滿堂灌的模式,而是要讓學生多一些體驗的機會,通過學生的主觀體驗,增強情感教育的效果,讓學生在體驗當中了解到情感和態(tài)度之間的關系,以及情感態(tài)度和自己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學生有真正成為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所以,他們的體驗越生動越豐富,他們對于自己的認識也便越清晰和深刻,因此,在學習小學語文每一篇課文的時候,在師生進行充分的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都自然地涌動,這與教師在情感層面中也進行了互動,因此,情感教育是可以自然融合到語文學科的學科內容教學之中。
三、通過情境教學的開展來自然滲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重在讓學生有豐富的體驗,所以,體驗式的教學經常與情境教學是結合在一起的,教師在組織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中,可以打造讓學生有更生動體驗的情境模式,從而模擬現(xiàn)實生活當中的實際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尤其讓學生的理智和情感得到碰撞,讓學生的情感教育得到進一步的貫徹。語文教學情境的打造,可以借助實物多媒體等方式來進行,而情境創(chuàng)造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夠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經驗,對當下的情境有更多直觀的體驗。所以,教師要善于組織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專注于當下,沉浸在其中。
參考文獻:
[1]毛偉霞.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