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古琴學習過程中對生活美學的培養(yǎng)進行闡述。先整體闡述了古琴學習與生活之美的關系,進一步由古琴本身所含納的古琴指法、古琴琴曲意韻和古琴琴曲意境對生活之美的觀照深入闡述古琴學習對生活之美的培養(yǎng),進而從美學角度探討生活美學在人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為了實現擁有審美的人生,古琴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和文化的載體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進行全面闡釋。
【關鍵詞】古琴學習;生活美學;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J648?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當今的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在尋找一種屬于自己的生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出現了這樣的一類群體,就是匠人。那么,我們經常講到匠人精神,其實,除了他們自身所具有的代表性作品以及能夠打動我們的作品之外,我們可能從他們身上汲取更多的是他們的那種一身靜氣,這是在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所急缺且渴求得到的。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強大以及不斷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以古琴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普及也在蓬勃發(fā)展。而古琴學習不僅體現于古琴琴曲以及技法的學習,對于生活美學的培養(yǎng)則體現的更為重要。
一、古琴學習觀照生活之美
古琴又稱七弦琴、瑤琴,琴作為一種樂器,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創(chuàng)制之后,歷代圣人繼承改進并將其發(fā)揚光大。相傳伏羲琴有五弦、二十弦,神農氏琴有五弦,舜琴五弦,禹夏承舜制,周代則有七弦。東漢應劭《風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贝撕螅俳云呦?,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美學、樂律、記譜、彈奏、指法體系。在古琴學習過程中,不僅讓我們體會到琴之作為樂器所體現的技藝之美,同時古琴更觀照了我們生活日常之美。
(一)古琴學習幫助我們發(fā)現生活之美
從教學角度而言,在古琴學習過程中,我們的雙眸中更增添了一份發(fā)現生活之美的能力。音樂教育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形成了以孔子為代表進行弦歌不輟,禮樂教化的風氣,并在此中形成了樂教?!墩撜Z·泰伯》中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說,而《論語·八佾》中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從中不僅體現了孔子對于音樂的最高藝術價值的自覺,同時體現了音樂在藝術范疇所彰顯的美以及道德范疇所彰顯的善。而古琴由于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承擔了音樂教育的使命?!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洝翱鬃訉W鼓琴于師襄”“孔子困于陳蔡之野而講誦弦歌不衰”,由此可體現以古琴為代表的樂教對孔子及其學生都非常重要。而由古琴所傳達的思想對生活美學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墩撜Z·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樂論》“故樂者,中和之紀也”均體現了中與和是孔門對樂所要求的美的途徑。在《論語·先進》中的曾點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灑脫自在的觀點得到了“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的高度評價。因為正是曾點的為人生而藝術的精神體現了古琴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正是孔老夫子在不斷的弦歌教化中成就了曾點那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的不關心的滿足的藝術精神。這種精神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以美的形式浸潤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古琴學習,我們感知著為人生而藝術的境界,把生活日常以琴音傳達,是對自己存在的覺知,同時挖掘了我們發(fā)現美的眼睛。
(二)古琴學習成就生活中的美感
從美學角度而言,琴棋書畫詩酒花之首即為琴,而古代君子講究“左琴右書”,由琴而衍生出的雅致催發(fā)了人們對生活、對有情趣的人生的追求,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葉朗先生的《美學原理》曾言:”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時候,是表現為一種生活的氛圍給人的美感。這種生活氛圍,是精神的氛圍,文化的氛圍,審美的氛圍。這種氛圍,有如玫瑰園中的芳香,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而且往往沁入你的心靈最深處......”而古琴在中國民族美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被傳為千古美談,體現了琴聲及心聲,撫琴覓知音的大雅;竹林七賢阮籍《酒狂》一曲以抒己志,體現了阮籍借酒消愁、以琴寄懷的不得志之佯狂之態(tài);嵇康臨刑前的《廣陵散》驚天地,泣鬼神,以一琴曲成就其風神氣度和對人格完美的追求,成為千古絕響;陶淵明彈無弦琴樂以明志,志趣高雅,超凡脫俗;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成就了和卓文君的愛情佳話,流傳至今。這些歷史上的古琴軼事不勝枚舉,琴在中國古代文人生活中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娊洝分械摹榜厚皇缗偕阎币徽Z道破古琴在生活中的社交功能;“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出自大文豪蘇東坡的《行香子·自述》,體現了琴亦成為古代文人向往的生活之美;白居易的“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體現了古琴成為文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琴是中國文人生活的象征,它的存在增強了書齋的氣氛。同時,琴又是一件別致的飾物。它那優(yōu)雅、修長的形狀令人賞心悅目;深色的漆面、迷人的光澤與它周圍古樸的環(huán)境相映成趣。古琴悠遠的歷史,昭示著古代圣賢們的智慧。因此,古琴成就了生活的美感。
(三)古琴學習涵容生活之美
從哲學角度而言,古琴的思想是一個獨立的思想體系,受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古琴從結構上仿天法地,彈奏指法也講究天地人三類音色,古琴作為古人修身養(yǎng)性的樂器,不斷地追求在音樂中抒發(fā)個人情感,調節(jié)過激情緒。通過音樂的力量,我們著圣人先哲的智慧,由技體道,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睨于萬物?!皹沸卸厩濉奔词谷绱?。情緒的自相鼓蕩是無止境的,而音樂所產生的作用便是人類以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人格,達到融合的狀態(tài)。這即是古琴所孕育的哲學內涵,通過打通人的心靈與天地的溝通,實現在現世中與自己的和解,達到人格的完滿和生活的融洽。因此,通過古琴教化可以涵容生活之美。
二、古琴與生活的交融
古琴與生活的交融成就了人們的審美體驗。無論從古琴的技法,還是琴曲的意韻,以至琴曲的意境,都能從我們的生活日常中尋到它的影子。因此,琴并非遠在廟堂之上以備瞻仰,而是集中展現了生活中隨處可見之美。在古琴學習過程中,觀察和熱愛生活成為學琴的重要的元素。
(一)古琴指法之美取法自然,見諸于生活
從琴曲指法技藝角度而言,在古琴教學中,指法需要通過專心掌握從而實現正確觸弦。為了實現正確的指法,手勢之美是古人不斷研習并師法自然而形成具有高度美學的一部分重要內容。明代徐上瀛所著《溪山琴況》在附錄著有萬峰閣指法圖解,例如右手食指抹弦勢,象征為“風驚鶴舞”,圖解“食指抹弦勢也。食指微曲中節(jié),直其末節(jié)以入弦……五指高下玲瓏,飄然若羽,宛如鶴翅之初張,有臨風鼓舞之態(tài),故其名自不謬”,進而有孤鶩驚秋勢、螳螂捕蟬勢等諸多手勢,皆以天地自然之物法之。比如《流水》彈奏中大量的滾拂使得雙手協作有如雙鸞對舞之高妙飄逸的美感。彈奏者身上流動著的氣息與琴曲渾然一體。由此可見,我們以琴為載體,進而在掌握彈琴技藝過程中需要對生活、自然有充足的觀察和學習,取法于自然,見諸于生活。
(二)古琴意韻升華生活之美的境界
從琴曲意韻美感角度而言,琴曲的意韻使得我們在聽琴過程中能夠有直擊心靈、養(yǎng)心之感,通過彈奏者對琴曲的闡釋,將琴曲中所帶有的氣息流以蒼古、深邃之音體現,能給人由雪回春之高逸之感。在《溪山琴況》中,“?!睕r曾有語曰:“獨琴之為器,焚香靜對,不入歌舞場中;琴之為音,孤高岑寂,不雜絲竹伴內。清泉白石,皓月疏風,翛翛自得,使聽之者游思縹緲,娛樂之心不知何去……祛邪而存正,黜俗而歸雅,舍媚而還淳……” “?!弊鳛楣徘俚囊忭嵵唬茏屓擞小拔釔鄞饲?,不絿不競;吾愛此味,如雪如冰;吾愛此響,松之風而竹之雨,澗之滴而波之濤也”的同天地萬物共美的情感。 古琴獨有的音量和音色使人更有可能回歸到一種日常交談中的隨意狀態(tài),或是和二三知己小聚,或者是獨坐靜對——一個人彈琴時,似乎也是通過琴曲和自己的內心交談。換句話說,古琴更有可能接近“說話”“交談”而非“唱歌”“表演”。從這一點來看,相比其他大多數樂器而言,古琴在表象個人氣質方面更容易達到真切自然。同時,古琴自古就以“娛己不娛人”的特點作為文人雅士獨特的情感載體,同一個琴曲有著不同琴家演繹詮釋的版本,以表達個人心中的審美價值。因此,古琴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更增添了一份讓人“心遠地自偏”的恬淡之美,升華了日常生活的審美體驗。
(三)古琴的意境之美擴充了生活的容量
從琴曲意境境界角度而言,彈奏的琴曲中是有氣息流動的,古人認為,天地間的陰陽流轉與音律相通,天地之氣的流轉變化也有其相對固定的時段,高明之士會很敏感地把握這種流轉變化在時間上的微小征候,把握在樂曲氣息的流動變化中自然顯示出的節(jié)奏時值,這種節(jié)奏時值不同于固定的節(jié)拍,而是如同人的呼吸長度,會隨著人內心情緒的變化而有細微自然的變化,因此既有定又無定。說到底,音樂是個人氣質的外顯,與其說我們在欣賞一首樂曲,不如說我們是在欣賞一個人。人的氣質通過音樂而成為了審美對象,便有“聽其音而知其人”之語。在《世說新語》中有一段對嵇康的描述,嵇康身長八尺七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薄吧焦唬骸帮逡怪疄槿艘?,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嵇康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美男子,但是讓我們真正能記住他的并非是史書上對他相貌的描述,而是嵇康臨刑東市前神氣不變,索琴彈之,一曲《廣陵散》而名垂千古,展現了嵇康對世間邪惡與強暴的蔑視以及對人格的完美追求。嵇康的精神氣質早已遠遠超越了那個瑣碎而平庸的世俗世界,真正展示了他那爽朗清舉的精神氣質,其美學意味或許就在于這種曠遠超絕的人生態(tài)度,使一切膽怯、兇殘都顯得蒼白而卑俗。彈琴豐富了精神世界,也在現實生活中慰藉了人們的身、心、靈。由此,在琴聲書卷中的人的精神氣質也很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改變,有語謂“有一種安閑自如之景象,盡是瀟灑不群之天趣”,倘若這種曠遠的精神氣質能夠在指下弦上充分表現出來的話,那一定是非常美妙的。由此可以看出,古琴的意境之美擴充了生活的容量,拓展了生命的深度。
三、生活美學因古琴而豐盈
美育是熏陶、感發(fā)(中國古人所說的“興”“興發(fā)”“感興”),使人在物我同一的體驗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從而在精神上進到自由境界。美育可以使人獲得寬快、悅適的心胸和廣闊的眼界,從而成為一個充滿勃勃生機、明事理、有作為的人。因為審美是超越功利的。而古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美育培養(yǎng)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培育美好、善良、高尚靈魂最好的養(yǎng)料。
(一)古琴在生活中所起到的美育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當代生活的節(jié)奏和效率都日益提高,人們在不斷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中對事物需求更偏功利化、實用化、便捷化。生活中是急匆匆的腳步,不斷的電話聲,如溫室一樣的辦公樓消磨了四季變化對人的感受,高速運轉的生活儼然失去了生活中應有的美學元素。因此,現代社會的很多問題不斷浮出水面,浮躁的人心和不良的社會風氣不斷蔓延,吞噬著人們本該擁有的生活滋味。美感的一個特性是無功利性,也就是說,審美活動與實用功利是拉開距離的。事實上,實用的、功利的眼光往往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本來面目,而審美的眼光由于超越了實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來面目。和這個無功利性相聯系,美感的愉悅主要是一種精神的愉悅。
(二)自然美見諸于古琴,體現于生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種生態(tài)美學的意識自然美在美學史上是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任何美(審美意象)都是“呈于吾心”同時又“見于外物”。自然風景之所以能使人感興,“有情有味,歷久彌新”,就在于人與自然的契合,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所謂“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大自然(包括人類)是一個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生意,這種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人們在這種觀賞中,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從而得到極大的精神愉悅?!断角贈r》二十四況中以自然風景對古琴所作的比喻不勝枚舉?!笆羁勺円玻撎靡裳?寒可回也,草閣流春”(和況);“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濤,幽然谷應”(清況);“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風聲簌簌”(古況);“清泉白石,皓月疏風……山居深靜,林木扶蘇”(澹況);“山靜秋鳴,月高林表,松風遠沸,石澗流寒”(遲況)……由古琴音樂所引領而出的世界體現了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生命世界,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態(tài)意識。人與萬物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這也是古琴彈奏中經常提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為人生而藝術
我們在生活中不僅僅需要認識美,更需要體驗美,把美留住,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吧碇鶜v,目之所見”,“心目之所及”,這是體驗的最原始的含義,就是當下的、直接的感興,就是“現在”。美感就是如此,美感是“現在”。正是由于時間總是超出自身的,人才能超出自身而融身于世界。也正因為這樣,人生才有了豐富的意義和價值,而不致成為過眼云煙。漲潮說:“春風如酒,夏風如茗,秋風如煙,冬風如姜芥。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此生耳?!边@些很平常的東西,有了審美的眼光、審美的心胸,都會給你一種樂趣,一種慰藉。所以,人作為人,不能只有豐富的物質生活,還應該有精神生活,不能只是辛勤地創(chuàng)造生活,還應該充分享有生活。有了審美的心胸和審美的眼光,那么你就能在很平常、很普通的生活中發(fā)現美。對于古琴而言,天地自然的磅礴元氣深深震撼著琴人的內心,觀者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便在指下奔涌出了天地的萬千氣象。
綜上所述,在古琴學習過程中,不斷增進對生活美學的培養(yǎng),同時在生活美學的培養(yǎng)過程中反哺滋養(yǎng)了琴人的身心。古琴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樂器作為其本質,文化作為其載體,美學作為其內涵,我們不僅僅從中汲取了音樂的滋養(yǎng),文化的熏陶,美感的體驗,更應該把古琴當作一把進入大千世界的鑰匙,由此開啟審美生活的模式,積累手上的功夫,品味琴曲意韻,進而延展到生活中無處不有節(jié)奏,無處不有智慧的審美心靈。這才是古琴學習對生活美學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徐上瀛.溪山琴況[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邊江紅.古琴音樂與中醫(yī)養(yǎng)生[M].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13.
[4宗白華,王古魯,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朱長文.琴史[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7]R.H.Van Gulik,(2013),“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n Essay o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a.
作者簡介:李陽(1991—),女,漢族,河北霸州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文化產業(yè)管理在讀碩士,幽蘭琴室創(chuàng)辦運營人,研究方向:文化產業(yè)管理、古琴傳承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