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是杜甫一生中最艱難的一年:這一年,他從低級官員淪為社會底層的一員;這一年,他乞食秦州、同谷,帶著家小輾轉(zhuǎn)于西秦嶺的千山萬壑中。也是這一年,詩圣對于他本人的命運和他的時代,有了切膚而恒久的覺悟。
聶作平
一個陌生人的來信改變了杜甫的后半生。
其時,杜甫48歲。說是后半生,其實,已進入生命的最后11年。
那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時值初冬,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三個多月前,立秋次日,杜甫寫了一首五律,題為《立秋后題》。在傷感光陰易逝,人生倏忽之余,杜甫還透露了他在那些內(nèi)外孤苦的日子里做出的一個重大決定:換一種活法。
準(zhǔn)確地說,他打算辭去華州司功參軍這個令他既感憤怒更感絕望的職務(wù)。如同《詩經(jīng)·碩鼠》里那群伐檀的奴隸們唱出的心聲一樣,杜甫也要“誓將去汝,適彼樂土”。
杜甫想象中的樂土,就是秦州。
孰料,大道多岐,世事難卜。僅僅三個月后,杜甫卻急急忙忙地離開秦州前往同谷。在同谷僅一個月,又不得不在嚴寒的冬日起程,趕赴成都。從秦州到同谷,從同谷到成都,入川路上,饑餓、寒冷、屈辱、悲傷、絕望……它們?nèi)缤粭l條黑色的小蛇,噬咬著兩鬢飛霜,瘦得只剩一把骨頭的詩圣……
從華州到秦州
每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都用他們的作品,為后人留下了一幅他們的肖像。這肖像,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質(zhì)的。比如李白,他的作品讓我認定他一定骨格清奇,舉止飄逸。至于杜甫,他那一系列憂國憂民的作品和抑郁沉雄的詩風(fēng),讓我一直以為他如同成都杜甫草堂里葉毓山先生雕刻的銅像:清瘦,憂郁,似乎每一道皺紋里都潛伏著過多的風(fēng)霜與困苦。如是,在讀歐陽修的《新唐書·杜甫傳》時,發(fā)現(xiàn)他對杜甫的評價竟是“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未免有幾分驚訝。
仔細思量,卻不得不同意歐陽修的高屋見瓴。因為,小官員家庭出身的杜甫,盡管本質(zhì)上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卻自幼就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遠大政治理想。這理想的四處碰壁和他本人的不容于時,都讓他顯得有幾分迂闊和不合時宜。
十余年前,我在開封城外一片零亂破舊的民居間,找到了一個叫作吹臺的地方。那是開封城墻東南部一座不起眼的土臺,因春秋時大音樂家?guī)煏缭诖舜底喙艠范妹?。吹臺上,有一座小小的三賢祠。祠里,安放著三尊塑像,那就是如今家喻戶曉的三位唐代大詩人:李白、高適、杜甫。
吹臺見證了杜甫意氣風(fēng)發(fā)的激情歲月。那還是號稱盛世的天寶年間,32歲的杜甫,40歲的高適和43歲的李白訂交于開封,他們“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那時,年輕的杜甫相信,依憑他的才華、氣略和膽識,他必將有一個燦爛前程。
幾年后,為了想象中的燦爛前程,杜甫來到首都長安,參加了唐玄宗下旨舉行的科舉考試。然而,主持考試的李林甫卻以野無遺賢為名,一個也沒錄取。杜甫在詩里記錄此事說: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皇上渴求人才,我也有為國做事的心愿,卻只能像鵬鳥那樣折翅,像躍龍門的鯉魚那樣到處碰壁。
那以后,為了求得一官半職,以期實現(xiàn)政治理想,原本高傲的杜甫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放低身段,以詩文干謁權(quán)貴,希望得到他們的賞識和舉薦。
理想高蹈入云,現(xiàn)實呼嘯墜地。754年,杜甫上《三大禮賦》后,朝廷授予他從九品下的河西尉,與其說任用,不如說敷衍。這個卑微的、必須直接欺壓底層百姓的職務(wù),杜甫拒絕接受。這是一個重要細節(jié),從這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他和他的朋友高適的不同:高適也痛恨出任縣尉,并寫下了“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詩句,但恨歸恨,他到底還是赴任了。這種往好里說叫能屈能伸,往壞里說叫得過且過的性格,顯然要比杜甫的固執(zhí)更合時宜。后來高適飛黃騰達,成為唐代詩人中仕途最得意的人,又一次證明了性格即命運的道理。
次年,朝廷改授杜甫為同屬芝麻官的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杜甫只得委屈地接受?;貞涍@段經(jīng)歷時,原本自負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無比辛酸地總結(jié)說:“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肅宗即位。杜甫聞訊,舍妻拋子,間道前往行在鳳翔。大約是被他的忠誠所打動,唐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這也是后世稱杜甫為杜拾遺的由來。
左拾遺級別為從八品上,比兵曹參軍高不了多少。但是,拾遺屬于諫諍官,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紀(jì)檢干部,負有向皇帝進諫的責(zé)任。級別雖低,卻因接近中樞而前途遠大。
這大概是杜甫離他的政治理想最近的時候了。然而,不久,宰相房琯在平叛中兵敗,唐肅宗將其免職,杜甫站出來為房琯說話?!暗叟?,詔三司雜問”。幸好,另一位宰相張鎬說,“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倍鸥Σ艃e幸沒有下獄,而是于次年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皇上身邊趕到華州(今渭南)做一個管理戶政、田宅和雜徭的地方佐官。
鋼鐵就是這樣沒煉成的。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杜甫回了一趟他的老家河南。沿途所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既悲且痛的杜甫寫下了他最具現(xiàn)實主義光輝的“三吏”與“三別”。
此時,長安雖已收復(fù),安史之亂卻還在繼續(xù),大唐早已不復(fù)開元盛世的繁榮。至于杜甫,他年近半百,體弱多?。?0歲后,杜甫即患風(fēng)疾。這是一種心血管問題引起的眩暈、痙攣、肢體麻木甚至半身不遂的重病)。更重要的是,他對仕途已然絕望。他漸漸明白,今生今世,致君堯舜的理想壓根兒就是一個笑話。
他想換一種生活方式。他想找一個平靜的地方歸隱,在耕讀中了此殘生。
理想的歸隱之地在哪里呢?杜甫想到了長安以西的秦州。
就像朱東潤先生說的那樣:“杜甫對于圍城的生活是有所認識的,何況大亂之中的佐貳官更是一飽不易呢?因此他決定掛冠出走。走向哪里呢?向東是中原大戰(zhàn)的戰(zhàn)場,當(dāng)然去不得。向南是襄陽的大道,也不夠安全。向北的危險不多,但是正是回紇出兵來往的大道,‘田家正恐懼,麥倒桑枝折,也不夠妥當(dāng)。”
既然東、南、北三個方向都去不得,那就只有向西一個選項了。
今天,從西安到天水,不過300公里路途。汽車3小時,高鐵只需100分鐘。但在杜甫的農(nóng)耕時代,至少要跋涉十幾天。再加上高大的隴山屏藩其間,當(dāng)關(guān)中和中原兵火彌漫時,秦州卻是一塊富足而寧靜的土地。
當(dāng)然,更重要的是,秦州還有親朋。
朋友即贊公和尚,親人即侄兒杜佑。
于是,杜甫匆匆趕往秦州。
發(fā)源于鳥鼠山的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東柯河則是渭河眾多支流中名不見經(jīng)傳的一條。在麥積區(qū)東柯河注入渭河附近,我驅(qū)車溯流而上。車行約10公里,便是三國時的戰(zhàn)略要地街亭。在街亭,眾多遺跡以杜甫之名而存在:草堂、詩圣閣,還有據(jù)說杜甫親手栽種的古槐。
原來,杜甫的侄兒杜佑就住在這里,這也是杜甫在秦州暫住過的地方之一,唐時叫東柯谷。杜甫眼里,東柯谷無疑是一個風(fēng)景殊勝的宜居之地,他一再在詩中寫到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東柯河畔的小村莊:“東柯好巖谷,不與眾峰同?!薄皾M谷山云起,侵籬澗水懸?!薄皩﹂T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
當(dāng)?shù)嘏笥迅嬖V我,為了紀(jì)念杜甫在東柯的短暫居留,這里曾建有全國最早的草堂之一,惜乎已毀。草堂遺址旁,后來建起一所子美小學(xué)。一眼原名白水澗的泉水,更名為子美泉。
對杜甫來說,秦州三個月,確實讓他難得的舒心、安寧。一個證據(jù)是,九十來天里,他寫了97首詩,一天一首還多。
然而,3個月后,他卻打算離開秦州。
對他離開的原因,千百年來有各種揣測。其實,最真實最深刻,也最讓人尷尬的原因只有一個:貧窮。
隨杜甫前往秦州的,除夫人外,尚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和弟弟杜占,以及家人杜安。一家數(shù)口,坐吃山空,何況杜甫本身宦囊不豐。至于他原想依靠的侄兒杜佑以及舊交贊公和尚,再加上到秦州后新結(jié)交的隱士阮昉等人,他們除了給杜甫送些菜蔬瓜果外,也沒有能力進行更大的救濟。杜甫憂心忡忡地寫道: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就在憂貧畏老之際,一個陌生人突然來信了。杜甫沒有記下陌生人的名字,只是在詩里稱他佳主人:邑有佳主人,情如已會面。來書語絕妙,遠客驚深眷。
這個神秘的佳主人到底是誰,歷來有多種說法??偠灾嵌鸥Φ某壏劢z,雖然素未謀面,卻熱情地邀請杜甫去他所在的同谷。
杜甫欣喜若狂,甚至迫切得連夜就要出發(fā)。
前往同谷的路
同谷就是今天的甘肅成縣。
如今從天水到成縣,距離還不到200公里。但這200公里,杜甫一家卻走了整整一個月。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剛出發(fā)不久,拉車的馬兒就在渡河時骨折了:“水寒長冰橫,我馬骨正折?!?/p>
離開秦州前往同谷,是759年農(nóng)歷十月底,地處北方的隴右地區(qū)已經(jīng)非常寒冷,山間的小河,早晚結(jié)上了一層薄冰。
1200多年后的又一個深秋,我駕車從天水市南下。在天水鎮(zhèn)附近,我把車停下來,爬上了公路旁一座枯葉搖落的小山。極目眺望,一條又瘦又淺的河流緩緩淌過,不少地方露出補丁般的灘涂。河邊,白色的蘆花在風(fēng)中舞動。這條河叫作西漢水,那一年,杜甫家的馬兒就是在涉過它時骨折的。這個地方,杜甫在他的詩里有明確記載:鐵堂峽。
鐵堂峽因兩岸富含鐵礦,巖壁呈鐵青色而得名。兩列山峰平行遠去,兩山之間,便是西漢水。
西漢水是嘉陵江的支流,雖然本身并不寬也不長,歷史上卻極為重要。秦始皇的先祖就是從西漢水流域起家并一步步向東發(fā)展,最終剪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至于《詩經(jīng)》里膾炙人口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也誕生于西漢水。
穿過鐵堂峽,順著西漢水奔赴嘉陵江的方向而行,不到20公里——對杜甫一家來說,這20公里足以讓他們奔波一整天——就是另一個曾經(jīng)赫赫有名的地方:鹽官。
抵達鹽官前,我曾多次想象過1200多年前杜甫行經(jīng)此地時,在他詩中描繪過的場景:“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搰搰,出車日連連?!?/p>
但我沒看到杜甫時代汲鹵煮鹽的盛況。沒看到煮鹽的青煙,沒看到被鹵氣熏得發(fā)白的草木,沒看到汲鹵的工匠和運鹽的馬車。我只看到一座普通的西北鎮(zhèn)子。
鹽官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和鹽以及管理鹽政的機構(gòu)有關(guān)。鹽官原名鹵城,蓋因這里有高濃度的鹵水自地下涌出。《水經(jīng)注》稱它“鹵水與岸齊”,出產(chǎn)的食鹽“味與海鹽同”。在甘肅詩人包苞帶領(lǐng)下,我走進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那就是鹽井祠。院內(nèi),有一口用雕欄圍繞的古井。據(jù)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東周時期,這里就拉開了煮鹵制鹽的序幕。
隴右一帶,是秦國的龍興之地。從最初秦非子為周王牧馬,進而側(cè)身諸侯之列,到最后秦一統(tǒng)天下,鹽官的鹽曾起過重要作用。
科技欠缺、交通閉塞的古代,食鹽對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著舉足輕重的戰(zhàn)略意義。我國的食鹽資源東部有海鹽,西北有湖鹽,四川有井鹽,但放眼關(guān)中和隴右大片區(qū)域,生產(chǎn)食鹽的地方只有兩個,一個是甘肅漳縣,一個就是鹽官。
鹽官豐富的鹽鹵為秦人的興旺提供了兩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其一,與秦人相鄰的其它方國或部落,絕大多數(shù)都不掌握食鹽資源,但食鹽又是生活必需品,得用糧食或其它東西交換,秦人因此致富。其二,鹽官有大量從地下涌出的鹵水,史料記載其中一口鹵池時說,“廣闊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時不涸不隘。飲馬于此立見肥壯”。像人一樣,騾馬也需要食鹽,這樣養(yǎng)出的騾馬才膘肥體壯——《史記》的說法是:“馬大蕃息”。歷史上,鹽官騾馬就以膘色好、個頭高、力氣大、性情溫和著稱。直到20年前,鹽官都是西北地區(qū)最大的騾馬交易市場。交易者除甘肅本地人外,更有從四川、陜西、寧夏、青海遠到而來的。這里的騾馬交易,按方志的說法,可以遠溯到秦人。
?下轉(zhuǎn)第24版
我找到了作為騾馬交易市場的一片空地。大約天氣太冷,市場上空無一人,只有一些塑料袋被風(fēng)吹到樹上墻頭,發(fā)出嗚嗚嗚的怪叫。交易市場另一方的街上,賣鹵肉的鋪子里,一口大鍋盛滿了熱氣騰騰的肉。相鄰的關(guān)帝廟,門檻上坐著兩個面色憂郁的老頭,一邊抽著鼻子用力嗅著旁邊飄來的肉香,一邊用我聽不懂的方言有一句沒一句地說閑話。
就在鹽官附近,杜甫還路過了另一處著名的古跡,并與他平生最崇敬的偶像邂逅。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三國演義》的說法深入民間,也使得祁山大名在外。然究其事實,諸葛亮北伐時,只有兩次從祁山出兵。不過,在隴右的天水、禮縣一帶,三國遺跡至今比比皆是:諸如收服姜維的天水關(guān),諸如被紙上談兵的馬謖丟失的街亭,諸如射殺曹魏名將張郃的木門道。
沿十天高速南下,從鹽官到禮縣長道鎮(zhèn),二十多公里的路途中,右邊窗外,近處是幾乎干涸的西漢水,遠處是一線沉沉的祁山。山腳,西漢水沖積成一個狹長的壩子,一座黃褐色的山峰狀若城堡,兀立河畔。這就是昔年諸葛亮屯兵的祁山堡。
沿著石階而上,山頂是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最早修建于南北朝時期。那就是說,當(dāng)杜甫沿著西漢水河谷前往同谷時,他既然遙遙地望見了高高在上的祁山堡,多半會停車暫息,慢慢步入武侯祠。
諸葛大名垂宇宙。一生中,杜甫都對諸葛亮抱著充分的敬仰與羨慕。同為文人,諸葛亮開府持節(jié),統(tǒng)率三軍,號令天下;自己卻為了一口熱飯、一件寒衣而拖家?guī)Э诘乇甲咂蚴?。想必,面對諸葛亮神情嚴峻的塑像,杜甫心中會泛起一絲絲苦澀與惆悵。
從秦州到同谷,從同谷到成都,杜甫一共寫了24首紀(jì)行詩。我們今天也才得以對他的入川之路了如指掌。耐人尋味的是,關(guān)于祁山堡和武侯祠,他沒有留下只言片語。
也許,有一些沉重和難堪,遠非筆墨能表達。
同谷悲歌
非常巧的是,我和杜甫到達同谷的季節(jié)一樣,都是嚴寒的冬月之初。
如前所述,唐代的同谷,即今天隴南市所轄成縣。
一大早出城后,我順著山谷來到距離城區(qū)大約三四公里的鳳凰山麓。山谷里,青泥河斗折蛇行,河面結(jié)著薄冰。一個苗條的村婦在河邊浣衣,布衣荊釵,卻有嬌好的容顏,惟獨手指凍得像粗短的紅蘿卜。河畔一側(cè),便是始建于北宋的杜公祠——又稱成縣杜甫草堂或杜少陵祠。
入祠,除了一個烤著火打瞌睡的工作人員外,只有三五只雪后出來覓食的烏鴉,落在滿面風(fēng)霜的杜甫塑像前。
1200多年前,杜甫也是冒著風(fēng)寒來到這里的。他原本帶著希望而來,甚至,可以想象的是,當(dāng)旅途艱難時,他會自信地安慰妻兒和兄弟:忍一忍吧,到了同谷就好了。那里良田萬頃,盛產(chǎn)山藥,山上的蜂蜜也很多,就連冬天也有鮮筍。更何況,好心的佳主人還會大力資助我們呢。
然而,很快,杜甫就從希望的巔峰跌落到絕望的深谷。那位沒有留下名字的所謂佳主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猜多半是口惠而實不至。他寫信給杜甫時,只想過過嘴癮,表現(xiàn)一下自己的大方,沒想到天真的詩人居然信以為真,真的拖家?guī)Э谕侗妓麃砹恕阎魅艘锤緵]露面,要么略微敷衍一下就消失了。
翻臉如翻書的佳主人,一下子把杜甫一家推入了絕境。在秦州雖然也艱難,畢竟彼時還多少有些積蓄,且實在面臨凍餓之虞,杜佑、贊公和尚和阮昉總不成看著他慘死吧?人生地不熟的同谷,卻讓老杜呼天不應(yīng),叫地不靈。
同谷的絕望生活將近一個月。盡管杜甫畢生苦難無盡,然最慘者無過同谷。要是評比中國十大苦難詩人,杜甫必定榜上有名,而同谷就是他苦難歲月的頂點。
同谷期間,杜甫寫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谷七歌》。朱東潤稱之為千古少有的詩篇,馮至稱之為響徹云霄的悲歌。它既是奇崛雄渾的絕唱,也是對長歌當(dāng)哭的最好注解。
杜甫在鳳凰山麓的飛龍峽口搭建了簡陋的茅房以避風(fēng)雨,還不到50歲的杜甫此時已是鶴骨雞膚,老態(tài)龍鐘,“白頭亂發(fā)垂過耳”。家中無食,他只得隨一個養(yǎng)猴子的老人到山里撿橡栗。橡栗又叫橡實、橡子,是殼斗科中櫟屬和青岡屬植物的果實,富含淀粉,可食用。唐詩里時見篇詠,是窮苦人家的食物。
天寒日暮,北風(fēng)呼嘯,衣不蔽體的杜甫在陡峭的山坡上四處尋找橡栗,他的手腳都長了凍瘡,臉也被山風(fēng)吹得皴裂,像一枚皺巴巴的山核桃。杜甫哀嘆: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fēng)為我從天來。
除了橡栗,一種叫黃獨的植物也被杜甫一家用來糊口。黃獨本是藥材,它的根莖蒸熟后可當(dāng)芋頭充饑。杜甫扛著一把白木桿的小鋤到山上挖黃獨,大雪封山后,根本找不到黃獨的苗葉,自然也無法挖到。當(dāng)又累又餓的杜甫拖著沉重的病體回到家,山谷清寂,他聽到從四壁漏風(fēng)的茅屋里,隱隱傳來孩子們因饑餓而發(fā)出的呻吟與哀號。杜甫一家的窘境甚至讓新認識的鄰居也為他擔(dān)憂,害怕他們一家餓死在山里。一天,杜甫邂逅了從前認識的一個讀書人??墒?,都是窮人,誰也沒法從自己的嘴里分他人一杯羹。兩人談起過去的好時光,瞬間淚濕雙眼。
杜甫親歷過小兒子餓死的人間慘劇。那是他隴右之行前幾年,他不得不接受朝廷任命的兵曹參軍后,從京城回到奉先(今陜西蒲城)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兒。誰知剛到家門口,就聽到一陣傷心的痛哭:他的小兒子因饑餓而夭折了??纯淬俱驳睦掀藓蛣倓傃蕷獾挠鬃?,再想想京師的歌舞升平,權(quán)貴的肥馬輕裘,杜甫在他五百言的長詩里寫下了憤怒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絕望中的杜甫更加思念那些天各一方的親人。杜甫有4個兄弟,除了杜占跟隨在側(cè),其他3個兄弟遠在河南和山東。如同杜甫一樣,他們也時運不濟,為了生活而跡若轉(zhuǎn)蓬。杜甫還有一個妹妹,寡居多年,兒子年幼,杜甫和她已經(jīng)十幾年沒見面了。
草堂所在的孤村,沒有幾戶人家。嚴冬時節(jié),風(fēng)多云急,雨雪晦瞑,狐貍在村子里跑來跑去,發(fā)出凄涼而怪異的叫聲。中宵夢醒,杜甫不由問自己:我生何為在窮谷?然而,回應(yīng)他的,只有從屋頂刮過的大風(fēng)和窗外潺潺流過的青泥河的雪水……
大山那邊是成都
就像海明威借老漁夫之口說出的那樣: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同理,杜甫也絕不會眼睜睜地看著一家老小在同谷城外凍餓而死。
杜甫又一次想到了遠行。
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成都。首先,成都乃天府之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不論秦州還是同谷,都無法望其項背。其次,他有不少老朋友在成都及周邊做官。比如早年一起劇飲劇談的高適,任彭州刺史;比如早年有交往的裴冕,任成都府尹。
臘月初一,當(dāng)同谷的富室都在準(zhǔn)備年貨熱熱鬧鬧過新年時,杜甫一家悄然踏上了南行的山路。對同谷這個傷心之地,杜甫在他的詩里,甚至沒有留下任何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次狼狽的逃離,也是一次為了不坐以待斃的艱難掙扎。
2015年冬天,我在天水、西和、禮縣、成縣、徽縣、略陽、漢中、廣元和劍閣諸地行走,尋訪杜甫曾經(jīng)的腳印。這條沿用了兩三千年的入川之路,大部分地段穿行于西秦嶺中。綿延達1600公里的秦嶺縱橫數(shù)省,到了甘肅境內(nèi),山勢相對較低,且有不少埡口和溝谷可以相通。后來修建的隴海高速、十天高速和成蘭鐵路在不少路段就與古蜀道重合或相伴而行。
那時,溝通十堰和天水的十天高速剛剛通車。習(xí)慣了四川和南方高速上車流不息的喧囂與繁華后,十天高速的隴南段,它的落寞與寂靜讓我驚訝。一個偌大的服務(wù)區(qū)里,常常只有我一輛車;而服務(wù)區(qū)出售的食物,只有最簡單的泡面。成縣至成都大約600公里,自駕車也就5個多小時??蓪Χ鸥碚f,這路途仍然迢遙,尤其是還要一步一步地翻越橫亙在路上的無數(shù)座巍峨大山。
自成縣出發(fā),駛過十天高速徽縣服務(wù)區(qū)后,山勢愈加高大,嘉陵江支流洛河穿行于峽谷,隱約聽到了水聲。前方,便是杜甫一家離開同谷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木皮嶺。這個有幾分古怪的名字,得自于山嶺上四處生長的木蘭。木蘭又叫辛夷,它的樹皮可入藥,也就是用來治療食積氣滯的厚樸。起伏于徽縣西南的木皮嶺,自古就是從隴南的徽、成入蜀的必經(jīng)之地。在杜甫經(jīng)行一百多年后的唐朝末年,黃巢之亂時,唐僖宗部下王鐸曾在木皮嶺上設(shè)關(guān)布兵,拱衛(wèi)隴右。
因為時間短暫,我不能步行登山,只好放慢車速并找地方停下來。但我無法看清層層疊疊的山上,如今是否還生長著木蘭樹。我只能看到盤山路一頭扎進林子,當(dāng)它從遠處的埡口鉆出來時,已經(jīng)細小得如同掛在青山上的一條隨時可能被山風(fēng)吹進云端的灰線。
與木皮嶺相接的是另一座更著名的山:青泥嶺。青泥嶺的著名,來自杜甫一生敬重的大哥李白。李白在他的《蜀道難》里描寫青泥嶺說:“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究其實質(zhì),李白雖然生長于蜀道上的江油,但他并不曾沿著蜀道入過隴秦,他肯定也沒到過青泥嶺和木皮嶺。他對蜀道之難的描寫,來自紙上的閱讀和天才的想象,而非杜甫那樣一步一叩的親身經(jīng)歷。
不知道艱難行走于木皮嶺的杜甫是否會想起李白的詩篇?縱然會想起,恐怕也只是一閃而過。因為,木皮嶺不僅高峻險要,大冬天里,杜甫爬了一會兒,就已滿身大汗。更要命的是,他還聽到從遠處的林子里,間或傳來虎豹的嘯聲。戰(zhàn)戰(zhàn)栗栗之際,杜甫的感受是:對此欲何道?默傷垂老魂。
秦嶺既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蒼山如海的秦嶺中,發(fā)源了無數(shù)條大大小小的河流。困居同谷鳳凰村時,杜甫的草屋前面是青泥河。當(dāng)他向成都進發(fā),準(zhǔn)備翻越木皮嶺之前,在一個叫栗亭的地方停留了幾天。栗亭在北魏時曾設(shè)縣,如今叫栗川鎮(zhèn)。栗川鎮(zhèn)外,洛河的支流潺潺而過。栗亭鎮(zhèn)下屬的村子中,有一個名叫杜公村。村里,明代所建的杜公祠遺址猶存。相距不遠的木皮嶺山麓,洛河岸邊的石壁上鐫刻著“宛在中央,少陵釣臺”八個大字。當(dāng)?shù)厝藞孕?,杜甫曾?jīng)在這里釣過魚。鳥兒飛過,天空不留痕跡;詩圣經(jīng)過,留下了雪泥鴻爪。
千辛萬苦翻過高大的木皮嶺后,杜甫一家來到了洛河河谷,在那里,他們渡過了白沙渡。渡口位于絕壁下,天色已黃昏,一家人小心翼翼地依次上船。那匹馱著行李的老馬向著北方也就是同谷的方向高聲長嘶,馬的叫聲,立即引來了山林里一陣猿猴的哀鳴。
多年的漂泊,杜甫已積累了足夠多的旅行經(jīng)驗。盡管天快黑了,但他沒有停下來尋找住宿。一方面,可能山中本就沒地方?。涣硪环矫?,他計算過日程,當(dāng)天必須渡過另一個渡口,這樣才能保證以后每一天的旅程都在合理的掌控中。這就是他詩中所說的“山行有常程”。
過了白沙渡,還來不及喘一口氣,一家人又繼續(xù)跋涉在山路上。這是農(nóng)歷臘月初八的晚上,天上有一輪淡淡的上弦月,清冷的光輝照耀著這些急急如喪家之犬的人,冷眼旁觀他們?yōu)榱擞幸粭l活路而晝夜兼程。
如果說杜甫和他的弟弟,甚至杜甫的夫人都還能咬牙堅持,在又困又餓的夜里冒險行走山路的話;那么杜甫的幾個孩子,大的不過十來歲,小的只有五六歲,放在今天,都還是向父母撒嬌,需要父母悉心照顧的小學(xué)生。他們稚嫩的生命,又如何經(jīng)受得起這樣的艱難之旅呢?
次日拂曉,一家人終于來到了嘉陵江上游的水會渡。上弦月早就落了,杜甫只能聽到嘩嘩嘩的水聲,卻看不清江面到底有多寬。忐忑中,經(jīng)驗豐富的船夫一邊在黑暗中整理船槳,一邊笑著唱起了山歌。這歌聲和笑聲讓杜甫稍微感到一絲踏實。渡過嘉陵江后,杜甫舍舟登岸。晨光熹微,山風(fēng)凜冽,他看到船上和岸邊的石頭上,都籠了一層白霜。爬到山腰,杜甫回頭再看時,渡口不見了,只見一些星星閃爍在低垂的天幕。既遙遠,又鄰近。
渡過水會渡,杜甫便離開了隴右,秦州遠了,同谷也遠了。他沿著古老的蜀道從今天的陜西略陽向四川廣元前行。三四天后,抵達了四川的邊境:五盤。
杜甫筆下的五盤,就是今天川陜交界處的七盤關(guān),又名棋盤關(guān)。七盤關(guān)自古以來就是四川北上的交通樞紐,號稱西秦第一關(guān)。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七盤關(guān)曾有過多次遷移。不過,其大體位置,總在廣元與寧強之間。如今,由陜?nèi)氪?,從陜南的寧強穿過一條幽長的隧道后,便是四川廣元。
杜甫經(jīng)行七盤關(guān)時,他抬頭能看到剛剛繞行而下的細長棧道;低頭俯視,能看到清澈的江流中倒映著蔥籠的林木,甚至還能看到游魚。鳥兒在樹上歌唱,當(dāng)?shù)厝俗≡邙B巢般簡陋的屋子里。種種與他此前生活已有相當(dāng)差異的事物,讓杜甫突然生出一種劫后余生的淡淡喜悅。
這喜悅,將隨著成都的越來越近而更加濃厚。
發(fā)源于甘南的白龍江是嘉陵江的另一條重要支流,全長近600公里,于廣元昭化東門外注入嘉陵江。兩江匯合處,從戰(zhàn)國以來便是一個渡口,名曰桔柏渡,乃溝通四川與北方的金牛古道上的要津。
昭化同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池。春秋時期,這里是苴侯國都城。后來又成為中國最早推行郡縣制的縣治地之一,稱為蒹蔭。三國時,諸葛亮贊其“志慮忠純”的費祎開府于此,并在一次酒宴后被魏國降將刺死,其墓地至今還保存于城外。對杜甫來說,更能生發(fā)他無限感慨的可能還不是費祎或三國舊事,而是創(chuàng)造過開元全盛日的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后逃往成都時,也是從桔柏渡渡過嘉陵江,經(jīng)過昭化后南下的。既親歷了小邑猶藏萬家室的盛世,又見證了盛世的創(chuàng)造者狼狽奔逃中涉過的渡口,當(dāng)杜甫行走在用竹子建造的索橋上,嚴冬的江風(fēng)把他的衣袂吹得上下翻飛時,詩圣對于他的時代和他本人的命運,想必會更多一些深刻而恒久的覺悟。
從地理上說,四川是一個閉塞之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要么是大山,要么是高原。從北方南下的杜甫進入盆地的必經(jīng)之地,便是連綿不斷的大劍山中的一道“山門”,即劍門。穿過劍門后,山才會變得低緩,并次第變?yōu)楦咔鸷偷蜕?,直到變?yōu)橐获R平川的平原。
劍門天下險,從遠處望去,連綿的絕壁忽然中斷,兩崖相對,“如門之辟,如劍之植”,故而稱作劍門。大凡從劍門入川的旅人,無不驚嘆于山川的險壯,騷人墨客,無不作詩以紀(jì)。此前,唐玄宗幸蜀,逃亡之際過劍門,也不忘作詩一首。至于杜甫的隴蜀紀(jì)行,《劍門》當(dāng)然是不可或缺的。
與大多數(shù)描寫劍門險壯的詩作不同,杜甫這個剛剛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詩人,他由劍門的險壯聯(lián)想到了軍閥的割據(jù)與戰(zhàn)爭。他在詩里浪漫地寫到,如果有可能的話,他不惜得罪造物的上天,也要把這些阻隔天下的層巒疊嶂一一削平。
當(dāng)個人與家人的生命不再面臨時刻可能來襲的死亡威脅時,杜甫又開始憂國憂民了。盡管他的王朝從不曾給過他青云直上的機會,他卻畢生死心塌地地愛著日漸衰敗的王朝。直到赴川11年后,當(dāng)他困居湖湘,大病將死,在飄蕩的客船上寫下最后的詩篇時,仍然為他的王朝擔(dān)憂得一往情深: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
臘月底,一年中最隆重最熱烈的春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經(jīng)過二十多天跋涉后,杜甫終于從同谷來到成都。他疲倦的雙眼,望見了一座與他此前生活過或游歷過的地方迥然不同的城市。杜甫看慣了流離失所和饑寒交迫的眼睛,驚訝于成都的繁華與安詳。為此,他的成都歲月創(chuàng)作的第一首詩,就寫下了這種淡淡的驚訝: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親友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建起了幾間草房,開始了他一生中相對穩(wěn)定的5年多的川中生活。當(dāng)杜甫坐在冬日的陽光下,看著遠遠近近的樹木依然蒼翠,花朵依然嬌艷時,他百感交集地梳理著這一年的回憶。“一歲四行役”,為了謀生,從關(guān)中趕往秦州,從秦州趕往東柯,從東柯趕往同谷,從同谷趕往成都。如今,浮萍般的狼狽日子終于可以告一個段落了。
對不到60歲就去世的杜甫來說,48歲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一年。但按馮至先生的說法,這也是他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一年。朱東潤先生則說,“乾元二年是一座大關(guān),在這年以前杜甫的詩還沒有超過唐代其他的詩人;在這年以后,唐代的詩人便很少有超過杜甫的了。”
這一年,因?qū)Τ⒑凸賵鼋^望而辭職后,短暫的河南故里之行,杜甫更多地看到了底層的苦難,從而寫下了“三吏”與“三別”。及至乞食秦州同谷,及至帶著家小輾轉(zhuǎn)于西秦嶺的千山萬壑中并多次面臨舉家凍餓而死的窘境時,他已從低級官員淪為社會底層的一員,他對底層人民的苦難、對命運的多舛也就有了切膚的感同身受。從那以后,哪怕是生活在相對穩(wěn)定的年代里,杜甫依然對底層抱有一種深切的悲憫。這悲憫,是自挽,是自覺,是自救。
多年來,我無數(shù)次徘徊于杜甫留在成都的草堂,那座與唐時的杜家茅屋面目全非的園子。也是為了紀(jì)念這個以詩作史的逝者,讓我產(chǎn)生了重走杜甫入川之路的念頭。
【參考書目:《舊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杜甫全集校注》《杜甫傳》《杜甫》《中國歷史地圖集》《杜甫隴蜀道詩歌研究》《秦州上空的鳳凰》《隴南文史》(七、八、九輯)《成縣史話》《杜甫隴蜀紀(jì)行詩注析》《杜甫與徽縣》《杜甫心影錄》《蜀道三國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