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無論素質教育還是“核心素養(yǎng)”,歸根結蒂,就是集中體現(xiàn)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上?!熬C合素質”,總體上包括“智能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兩大類:前者是指人在實踐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智力”和“能力”;后者則指人的內在品質,是以知識、態(tài)度和精神為構成要素的內在素養(yǎng)之和。如果把智能素養(yǎng)視為人在進步與發(fā)展中的“硬性元素”,人文素養(yǎng)就是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情感力量”。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天然性優(yōu)質資源。
教學目標一般分為“課時目標”和“課程目標”。前者是水滴,是組成元素,是戰(zhàn)術指導;后者是江河湖泊,是厚積薄發(fā),是戰(zhàn)略指向。課程目標的研制是建立在學科基本特點和學生總體發(fā)展規(guī)劃上的,課時目標則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階段性學情而制訂的。以“課時目標”為例。如教學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教師可根據文本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首先組織全班討論并把人文活動目標確定為——“在疏通文意、感知內容的基礎上,認真體悟作品精神內涵和作者思想情感”;然后,開展個體自讀自悟和多人小組閱讀討論活動;最后在簡約化教學中達成教書育人的目標。
社會生活是一部“大活書”,既有包羅萬象的知識能力元素,又有豐富多元的情感思想元素?!罢Z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痹诔踔姓Z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內外互動”形式,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相互滲透并有機融合起來。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而且有利于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比如郭安鳳的《多一些寬容》。課文淺顯易懂,根本無需過于解讀細講。重要的是教師要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和現(xiàn)象引入課堂,并善于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教學,側重教育學生懂得“狹隘有害、寬容有益”的道理,讓他們體悟到“寬容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就語文學科來說,閱讀教學既是不容忽視的“基礎項”,又是無可替代的“常規(guī)項”。而語文閱讀活動的重要意義,不僅切實地體現(xiàn)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工具性教學特征上,而且集中地體現(xiàn)在“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人文性教育功能上。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本著“披文入情、沿波討源”這一指導思想,組織并引導學生在“多讀、多品、多析、多悟”中切實感受作品和作者的人文情懷。比如,從《最后一課》的品讀活動中,讓人感悟民族精神和愛國信念;從《美麗的西雙版納》品讀活動中,讓人感悟少數民族特色和人文風光之美;從《背影》的品讀活動中,讓人感悟平凡偉大的至愛親情和烏鴉反哺的感恩情懷……這些都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需品”和“營養(yǎng)品”。
葉圣陶強調指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边@種“吸收與傾吐”現(xiàn)象,不僅是對語文知識的吸儲與加工,提煉與輸出,而且是對閱讀者自我修養(yǎng)的凝練和顯現(xiàn)。正因為如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讀寫互動”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價值、人文品質和精神信念,從而把他們逐步引向“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自我提升”的良性讀寫之路。比如,課內外文本的讀寫互動教學,非常有利于學生在“走進作品、走向作者”中不斷地汲取其中的思想精髓元素和情感力量元素;社會生活與自然生活的讀寫互動教學,非常有利于學生在“觀察發(fā)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中不斷地增進體悟,修身養(yǎng)性,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有效促進他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有人說:“兒童的智慧多出自于他們的手指尖上。”同樣道理,以精神和性格為主要體現(xiàn)的人文情感元素又何嘗不是來自并深化于他們的“自主體驗”活動呢?宋代陸游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重在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踐”。如教學《孔乙己》《變色龍》《范進中舉》等課文后,組織學生進行“人物形象大討論”,也可開展課本劇改編與表演評比等活動,讓他們聯(lián)系實際認知和生活經驗,在閱讀學習與自我實踐中體悟、吸收。再如,根據實際教學和學生發(fā)展需要,就社會生活中的事件與現(xiàn)象開展大辯論,把學生引入社會生活開展學習與調研等體驗式活動……這不是學生人文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徑嗎?
總之,作為母語學科和最基礎應用學科,語文及其教學活動的全部內涵就在于“工具性教學”和“人文性教育”的相互滲透與和諧統(tǒng)一。忽視或淡化人文性教育,既是資源浪費現(xiàn)象又是教育瀆職行為。
作者簡介:江蘇省海門中南東洲國際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