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文本細讀能力成了考查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標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優(yōu)勢,挖掘文本內(nèi)在的精髓,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獲得更好的感悟和提升。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文本細讀;整體之美
一、以“讀”為本,咀嚼文本語言
1.重朗讀
朗讀是親近和理解語言的前提,也是進入文本的必要一環(huán)。在朗讀中,學生更容易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辭質(zhì)樸,情感真摯,就適宜在朗讀中體會,如“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在反復朗讀中,學生可以走進朱自清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地體會那種對父親依依不舍的情感。
2.閱讀時間要充分
教師要上好語文課,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對于課上朗讀,短小的篇幅適宜集體朗讀,較長的篇幅宜選取部分集體朗讀、自由朗讀。整篇文章應該給學生預留課前預習時間,在這時間段朗讀??傊屗袑W生都有充分的時間來閱讀文本。
3.尋找切入點
(1)細讀關(guān)鍵字。真正要分析作品,還是得從分析關(guān)鍵字入手。例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課文一開始安排孔乙己就是在眾人的“笑”中入場,在文章最后又是以“笑”結(jié)束,“笑”這個字貫穿全篇,細讀“笑”可以品味出這種笑是眾人冷漠麻木的笑,作者更是用眾人的笑來突出孔乙己的悲劇命運,而這不僅是孔乙己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2)細讀人物稱謂。人物稱謂就是人物間彼此的叫法,細細地深入挖掘,會收獲良多。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一會兒是“好心的人”“善良的人”,一會兒又是“賊”“討飯一樣的人”,隨著這稱謂的變化,就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而這改變的依據(jù)就是于勒是否有錢。通過對人物稱謂的探究,我們可以看到在金錢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冷漠、勢利的關(guān)系。
(3)細讀標點。文中的一些標點寓意深刻卻經(jīng)常被忽略。例如,《故鄉(xiāng)》里“我”重新看到閏土時,“啊!閏土哥,———你來了?……”這處標點很有特點,仔細品味誦讀之后,我們能讀出對重新見到久別的兒時伙伴的興奮激動,也有對兒時伙伴變化之大的疑惑,更有想說的話很多卻無從說起的遲疑等復雜的人物心理活動,從而能更加形象地感受閏土這個人物形象。
(4)細讀空白處。空白顧名思義就是作品省略了的地方。文學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shù),它往往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正為讀者參與文本創(chuàng)設了彈性空間。例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中,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一一”敘說了些什么呢?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呢?因為漁人敘說的就是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這就引導讀者了解當時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當時社會戰(zhàn)亂頻繁,賦稅沉重,民不聊生,這正與桃花源中的人們和平安寧、自給自足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借桃源中人“嘆惋”表達了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文學作品中的“留白”,需要讀者發(fā)揮想象力來填充。
二、結(jié)合語境,把握文章整體之美
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析研究文本語境,有助于學生更透徹地把握文章主旨,體悟作者思想感情。結(jié)合語境,讀懂作者。文本細讀的大語境是指作者創(chuàng)作文本時的社會生活情景,包括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閱讀教學時,聯(lián)系大語境也是實現(xiàn)文本細讀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結(jié)語
實際上,文本細讀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善于結(jié)合文本,靈活選擇合適的策略,營造恰當?shù)那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語言,體味文本結(jié)構(gòu)的深層含義,領悟作者情感。如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才會收到異于傳統(tǒng)教學的特別效果,呈現(xiàn)別樣的精彩。
參考文獻:
[1]王崧舟.文本細讀究竟該怎么做?——走向“多元”和“兼容”的文本細讀[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0(7).
[2]楊秋益.小說教學中文本細讀的若干載體——《孔乙己》課堂教學拾遺[J].語文教學之友,2010(3).
作者簡介:楊成(1972—),男,甘肅定西人,一級教師,本科,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符家川初級中學教師,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