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qū)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這首創(chuàng)作于抗戰(zhàn)末期的歌曲,隨著“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的推行,在194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解放區(qū)唱得更加響亮。
這年3月,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失敗,改向山東解放區(qū)和陜北發(fā)動重點進攻,中共中央決定撤離延安。當時,有個名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美國女記者,她就不無擔憂地問過毛澤東:“您對取得最后勝利有過懷疑嗎?”毛澤東說:“那就要看我們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土地的問題,那么我們就一定會勝利?!?/p>
7月至9月,雖然前線戰(zhàn)火紛飛,但在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一場看似與軍事無關的全國土地會議正在緊張地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并由中共中央頒布施行。
土地會議之后,黨中央安排了1000多個土改隊,深入各解放區(qū)農村,把土地平均分給貧雇農,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解放區(qū)1億多人民群眾的命運開始悄悄地改變。
其實,中國共產黨人的經濟學并不復雜,就是給人民群眾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對于農民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土改政策讓解放區(qū)的貧雇農無償獲得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這是幾千年來所未有的。平山縣下盤松村75歲的崔更山得到屬于自己的土地后,激動得老淚縱橫。他撲到地里,喃喃自語:“土地回家了?!?/p>
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解放區(qū)農民的身份和處境自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47年9月,在土改運動中翻身的哈爾濱顧鄉(xiāng)區(qū)靠山屯農民,從東北給毛澤東寄來一件皮大氅、一雙靴子、一雙毛襪子和一頂帽子,還有一封信。信中說:“毛主席呀!沒有您,我們真得餓死啦,這回我們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馬,分了衣服、糧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團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動派!”
為了保衛(wèi)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翻身不忘恩,好漢去當兵!”“保田保家保鄉(xiāng)去!”農民分得土地后,這樣的口號幾乎寫遍解放區(qū)農村的每個村莊、每條街道的每堵墻壁。
鑼鼓聲中,千百萬得到土地的貧雇農胸戴紅花,參軍參戰(zhàn)。粟裕將軍曾回憶:“膠東萊陽縣赤山區(qū),一千名民兵集體參軍,編為一個營,加入了主力,成為當時聞名膠東的‘赤山營’。淄川縣當時只有40余萬人。土改復查后,一次擴大一個團,兩千余人補進了主力。”在吉林臨江,翻身農民提出了“一家哥倆去一個、哥仨去兩個、哥四個去三個”的口號。長白縣梨樹溝村的翻身農民于世英50多歲了,為了參軍,他刮掉胡子,少報年齡,最終被批準入伍,參加了“四保臨江”戰(zhàn)役。美國記者貝蒂·格蘭姆在山東解放區(qū)采訪一位農民時問道:“難道不怕萬一國民黨奪回這個地區(qū),你會因為得到土地而受懲罰嗎?”這位農民回答:“我們不相信國民黨還能回來,因為我們有自己的軍隊?!睋涊d,1947年—1948年,“大約160萬分得了土地的農民參加解放軍”。
這一點,國民黨膠東兵團司令范漢杰同樣深有感觸:“共軍在山東號召參軍往往超出征兵人數的一二倍,而國軍依靠保甲長拘捕的方法,很難補充足額?!?/p>
翻身農民組成的隊伍不僅數量多,而且戰(zhàn)斗力強,打起仗來以一當十,奮不顧身。當時,在土改區(qū)有句口號,那就是“前方打老蔣,后方挖蔣根”。各解放區(qū)還紛紛在當地建立起了民兵組織,配合解放軍作戰(zhàn),保衛(wèi)解放區(qū)。
內戰(zhàn)打響后,在解放區(qū),人們看到聽到最多的詞匯便是“人民”。那些粉刷在墻壁上、張貼在大樹上、書寫在行軍背包上的,諸如“向人民學習”“到人民中去”“與人民打成一片”等口號,傳遞著解放區(qū)軍民魚水相依、同仇敵愾、誓死應戰(zhàn)的戰(zhàn)斗意志。
在部隊,1946年7月,華中野戰(zhàn)軍2師1旅2團率先開展了“功勞運動”(后更名“立功運動”),之后在各部隊和解放區(qū)迅速推廣。對此,《解放日報》評論說:“為人民立功勞,做人民的功臣,這是一個革命戰(zhàn)士的最大光榮,也是對人民的最大貢獻?!?947年冬至1948年夏,全軍又掀起以“兩訴三查”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大大提高了全軍指戰(zhàn)員為解放勞苦大眾而英勇殺敵的自覺性。其間,一首《我為人民扛起槍》的歌曲在各部隊唱響:“我為誰人來打仗,我為誰人扛起槍,為了爹、為了娘,為了自己來打仗;為了你、為了他,我為人民扛起槍?!薄棒~和水不能分,血和肉緊相連,軍和民一條心,繼續(xù)向前消滅敵人!”
1949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說:“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打倒蔣介石的勝利。”歷史證明,沒有億萬獲得土地的農民的支援,解放戰(zhàn)爭要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解放全中國”是解放戰(zhàn)爭打響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目標,而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則是中國共產黨人實現(xiàn)革命目標的力量源泉。
1947年春節(jié)過后,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等部共23萬人進犯陜甘寧邊區(qū)。蔣介石聲稱:“活捉毛澤東?!焙谀辖袊蹋骸叭靸日碱I延安?!贝藭r,陜甘寧邊區(qū)只有兵力兩萬人,有的同志從安全角度出發(fā),勸毛澤東離開延安,東渡黃河。毛澤東說:“長征后,我黨像小孩子生了一場大病一樣,是陜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養(yǎng)我們恢復了元氣,在人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怎么能離開他們?”大敵壓境,但毛澤東堅信:“人民擁護的地方最安全?!?947年3月17日,處變不驚的毛澤東在敵人炮聲逼近的最后時刻才撤離延安,踏上轉戰(zhàn)陜北之路。
有資料稱,占領延安的胡宗南最得意的創(chuàng)舉是在延安開設“為人民服務處”,宣稱為老百姓發(fā)放賑濟、免費治病、代寫書信等。還發(fā)布通告說:延安城里不管男女老幼,只要來,就發(fā)給救濟金法幣20元,或布二尺,或米二升。結果,沒幾天便草草收場。因為那些得到救濟的老百姓照樣不說國民黨的好話,照樣對解放軍主力部隊的行動情況守口如瓶。沒有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進駐延安的國民黨軍就像聾子和瞎子。進駐延安后,胡宗南的最大困惑是,共產黨西北主力部隊多達數萬人,但國民黨空軍偵察竟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蛛絲馬跡,毛澤東到底去了哪里?
其實,毛澤東大部分時間在陜北老鄉(xiāng)家里,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指揮千軍萬馬。陜北不是產糧區(qū),加上國民黨軍的搶劫糟蹋,多數百姓揭不開鍋。但他們甘愿把僅有的一點糧送給解放軍野戰(zhàn)部隊,有時連地里尚未成熟的糧食都搶收回來支援前線,送到部隊的玉米粒濕得壓不成面,豆子嫩得能掐出水來。部隊過陜西清澗縣時,群眾看見毛澤東,但誰也不喊叫,自覺保守著這個“最大的軍事秘密”。清澗縣一位大娘聽說毛澤東因為指揮打仗日夜操勞,難過得熱淚直流。她把藏在后山準備春種的5升麥種和3升豌豆取出來,連夜磨成面,搟成雜面條,托人捎給毛澤東。
陜北的黃土高原造就了厚重樸實的歷史文化,也讓這里的人民有種與生俱來的家國情懷。在與胡宗南周旋的日子里,西北野戰(zhàn)軍連續(xù)作戰(zhàn),糧食奇缺,有時連糠菜糊糊都吃不上。同樣忍受饑餓煎熬的邊區(qū)群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沙家店戰(zhàn)役即將打響時,陜北農民金有發(fā)的妻子把藏在山里的十幾斤谷子挖出來,背著無人看管的孩子連夜碾米。小米碾好時,她背上的孩子卻早已餓死。這位女性把孩子尸體埋好后,扛起小米送到野戰(zhàn)軍部隊。彭德懷含著淚說:“沒有老百姓,哪有中國革命?邊區(qū)人民對我們恩重如山,哪怕是殺馬殺騾子吃,也要打好這一仗?!?/p>
為保守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秘密,邊區(qū)軍民寧死不屈。中共中央警備團從王家灣出發(fā)后,敵人抓住該村的王老漢,逼他說出毛澤東和解放軍的行動情況,王老漢拒不回答。敵人砍斷他的手,剜去他一只眼,他始終不曾吐露半點消息。駐扎在安塞的國民黨軍回竄延安時,抓到史家溝農民楊步均,讓他帶路,楊步均拔腿便跑,被敵人用槍打死。國民黨當局威逼延安翟子溝余富堂當甲長,余富堂寧死不從,跳崖自盡。
1947年秋,毛澤東轉戰(zhàn)陜北來到榆林地區(qū)葭縣(1964年9月改稱佳縣),毛澤東親自找到葭縣縣長張俊賢說:“能不能籌集部隊三天所需的12萬斤糧食?”張縣長說:“把全縣堅壁清野的糧食挖出來,夠吃一天;把全縣青玉米和谷子收制了,還可吃一天;剩下一天,把全縣的羊和驢都殺了?!睉?zhàn)后,老百姓吃的是樹葉樹皮。直到現(xiàn)在,葭縣縣志里還記載著“此役之后,葭縣全縣三年不見羊和驢”。后來毛澤東為葭縣縣委揮筆題詞:“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p>
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西北野戰(zhàn)軍以兩萬余兵力戰(zhàn)勝了胡宗南20多萬大軍,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沙家店、宜瓦戰(zhàn)役等5次殲滅戰(zhàn)的勝利。1948年4月20日,延安重回人民懷抱。面對勝利,彭德懷感慨地說:“陜甘寧邊區(qū)是個窮地方,但它是我們鐵打的江山。這里的150萬人民就是150萬戰(zhàn)斗員,這個‘兵力優(yōu)勢’,敵人永遠也趕不上?!比嗣駬碜o就是最大的優(yōu)勢,使黨中央一次次化險為夷,也使人民戰(zhàn)爭一步步向前推進。
為了奪取全國的勝利,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率部東渡黃河。站在黃河的渡口,回望陜北大地和依依不舍的鄉(xiāng)親們,毛澤東感慨地說:“陜北是個好地方!”“謝謝陜北的鄉(xiāng)親們!”周恩來也有同感:“我們就是依靠人民群眾的銅墻鐵壁,與看似強大的敵人作戰(zhàn),蔣介石、胡宗南必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必勝!”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有人請示周恩來擬拍攝一部反映毛澤東、周恩來轉戰(zhàn)陜北臨危指揮若定,運籌窯洞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最后打敗胡宗南、收復延安的故事片,周恩來說:“我贊成寫這樣一個劇本,但主要是寫人民群眾?!?/p>
今天哪把身翻,做主把事管,窮人的江山窮人保,工作努力干,得房還得地,有吃也有穿,要不是人民解放軍,絕不會有今天。得地的老鄉(xiāng)們,搞好擔架隊,軍隊前面給咱打,擔架隨后跟……
這首《抬擔架歌》,解放前在冀熱察(今河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qū)部分地區(qū))地區(qū)擔架團中廣為傳唱。
1947年,晉察冀軍區(qū)、冀熱察軍區(qū)為配合主力部隊作戰(zhàn),保證傷員運送,成立了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擔架團。為了能更快完成任務、搶救出更多傷員,擔架團常常是連續(xù)幾天幾夜地運送傷員,在解放天津的戰(zhàn)斗中,更是連續(xù)7個晝夜沒有休息。
至今,在一些革命將帥的回憶錄中仍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戰(zhàn)斗打響時,民兵拿起武器參戰(zhàn),農民組成擔架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把野戰(zhàn)軍傷員抬回自己家里。婦女不分晝夜地攤煎餅,支援前線。
1947年5月12日,擔負圍殲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任務的華東野戰(zhàn)軍第9縱隊某部指戰(zhàn)員在沂南縣馬牧池鄉(xiāng)大崔家莊被汶水河攔住去路。村里的婦救會會長李桂芳等32名婦女,搬上門板,跳入河中,架起人橋。望著露出水面的柔弱的雙肩,戰(zhàn)士們不忍心踏橋。李桂芳大手一揮,說:“早一分鐘打勝仗,晚一分鐘吃敗仗,請同志們過橋?!鼻闆r緊急,一個團的官兵快速過河,為奪取戰(zhàn)斗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
孟良崮戰(zhàn)役期間,常備(一次服役3個月)支前民工7.66萬人,二線常備支前民工15.4萬人,后備支前民工45萬多人,解放軍戰(zhàn)士與民工的比率達到1∶3.71。這為最終殲滅國民黨軍王牌部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孟良崮同一塊土地上,國共兩黨軍隊官兵的感受截然不同。野戰(zhàn)軍指戰(zhàn)員住在老百姓家里,吃著大娘做好的熱飯,穿著大嫂縫制的軍衣以及婦救會送來的繡著“革命到底”字樣的布鞋。而此時的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被野戰(zhàn)軍圍困在幾個光禿禿的山岡上,陷入缺糧、缺水、缺彈藥、缺情報的孤立無援的困境。5月中旬的孟良崮天氣炎熱,為爭奪山間唯一的水塘,整編第74師組織20多次沖鋒,都被華野官兵堅決打退。前線指揮員粟裕在回憶錄中寫道:“孟良崮戰(zhàn)役勝利,歸功于廣大人民的支援,沒有老解放區(qū)人民的支援,勝利是不可能的。”
同年12月,萊陽戰(zhàn)役期間,除隨軍常備民工從外縣調來由部隊直接指揮外,萊東、五龍兩縣的縣區(qū)支前領導機構從11月下旬起就投入支前準備工作:男整勞力,按建制編成擔架隊,負責運轉傷員;青年婦女和男半勞力編成運輸組和小隊,負責糧食運輸;老年和中年婦女編成推磨、壓碾、燒水組和慰問隊,負責糧食加工和傷員、民工的接待慰問;兒童團組成通訊聯(lián)絡組,分村包路線,傳遞信件、通知。戰(zhàn)斗打響后,為方便部隊與地方的聯(lián)系,縣支前指揮部干脆隨作戰(zhàn)司令部辦公。
同年在東北戰(zhàn)場,東北野戰(zhàn)軍發(fā)動冬季攻勢,一個被俘的國民黨軍營長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成千上萬的牲口大車鋪天蓋地向戰(zhàn)場涌過來,大車上裝的是當地百姓為解放軍準備的大餅、窩頭、豬肉、大蔥和咸菜。這些大車卸下糧后,又將解放軍傷員抬上大車,用厚厚的棉被裏起來。這個營長二話沒說轉而參加了解放軍。他說,他終于知道國民黨為什么沒指望了。
1948年10月,黑山阻擊戰(zhàn),101高地是國共雙方爭奪的焦點。連日的苦戰(zhàn)中,101高地旁邊的下灣子村百姓冒死往高地上送飯,全村男女老少往返陣地達900多人次,送上去的干糧達2000多斤。戰(zhàn)后統(tǒng)計,下灣子村犧牲在101高地上的百姓竟達400多人。戰(zhàn)后,死去的黑山百姓與東北野戰(zhàn)軍官兵葬在了一起。東北野戰(zhàn)軍政治委員羅榮桓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當時,解放區(qū)流傳著這樣三句話:“把最后一個親人送上戰(zhàn)場;把最后一把小米充作公糧;把最后一寸布做成軍裝?!痹诨春?zhàn)役紀念館里還陳列著一根小竹棍。1948年秋,山東萊陽農民唐和恩帶著這根小竹棍,加入支前大軍,5個多月里往返行軍萬里。風雨中,他脫下棉衣蓋軍糧。一路上,他寧肯挨餓也不動一粒糧食。“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前線需要什么,我們就運送什么?!彼康揭惶幘驮谥窆魃峡滔碌孛宰骷o念。一路下來,竹棍上刻下了山東、江蘇、安徽等地88個村莊的名字,它見證了人民群眾在支援解放戰(zhàn)爭中立下的不朽功勛。
在三大戰(zhàn)役中,淮海戰(zhàn)役支前工作最動人的場面,是幾百萬推著小車運送糧食的民工大軍。據資料:淮海戰(zhàn)役中,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qū)前后共出動民工543萬人。當時人們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zhàn)役的勝利?!臂俺鞘囚斈系貐^(qū)一個普通縣城,人口40萬,縣府糧食存量只有100萬斤,但上級下達繳糧任務是400萬斤,郯城最終繳糧500萬斤。可以說,沒有后方人民的全力支援,就沒有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
民心向背,直接關系著戰(zhàn)爭結局。淮海戰(zhàn)役中,人民群眾在千方百計為解放軍搜集和提供情報的同時,還設法向國民黨軍提供虛假情報,迷惑敵人。杜聿明在回憶中說:“淮海戰(zhàn)役之始,徐州附近人民對于蔣軍實行了嚴密封鎖,蔣軍的特務只能派出,無法返回。徐州四周密布的特務電臺完全失了作用,甚至有許多地區(qū)人民以虛報實,或以實報虛,迷惑蔣軍。如豐縣、黃口間僅有解放軍二、三野之一部,而蔣軍從人民方面得來的情報是二野主力;又如二野主力已先到渦、蒙地區(qū)阻擊黃維兵團,而蔣軍得來的情報則是這方面沒有解放軍的野戰(zhàn)軍?!?/p>
淮海戰(zhàn)役正在進行時,遼沈戰(zhàn)役剛剛結束,平津戰(zhàn)役剛發(fā)起。東北解放區(qū)人民完成了遼沈戰(zhàn)役的支前任務,緊接著又投入了平津前線的支前熱潮。而華北解放區(qū)人民在支援平津前線同時,還擔負著淮海戰(zhàn)役和太原戰(zhàn)役的支前任務。東北解放后,黨領導人民群眾加速生產大量的武器彈藥、軍裝、膠鞋等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關內戰(zhàn)場。淮海戰(zhàn)役中,我軍打的全部炮彈,就是大連建新公司(中國共產黨領導創(chuàng)建的兵工基地)生產的。因此,粟裕在總結淮海戰(zhàn)役勝利原因時說:“華東地區(qū)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p>
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周恩來語)。走進西柏坡,讓筆者感觸最深的是,這個指揮過三大戰(zhàn)役的“統(tǒng)帥部”,其實只是一座座舊時北方最常見的“土坯房”。1948年5月,毛澤東來到這里,他把專門為其修建的唯一一座陜北風格的窯洞讓給朱德,自己選擇了一座不起眼的小院,院前保留了磨盤和豬圈。當地人說,是毛澤東不讓拆掉這些東西,因為考慮搬離后老百姓還要繼續(xù)使用。
在西柏坡紀念館,毛澤東題寫的“努力奮斗,為人民工作”,讓人深切感受到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西柏坡為期不長的時間里,心里始終裝著人民的偉大情懷。在指揮三大戰(zhàn)役的緊張時間里,在全國解放指日可待的日子里,人民領袖毛澤東還題寫了“人民日報”“人民郵電”“人民解放軍”……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的西南方向,有一座普通的土坯房,當時是中央機關的食堂,1948年,影響中國命運的“九月會議”在這里召開。會議專門討論了將要建立政權的性質、名稱提法及準備召開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強調,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會后,中央軍委明確規(guī)定今后軍隊一律統(tǒng)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早在1947年10月,還在陜北佳縣神泉堡的毛澤東就起草并重新修訂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內容(我軍現(xiàn)在執(zhí)行并譜成歌曲傳唱的內容),成為全軍的統(tǒng)一紀律,強調了人民軍隊的本質和宗旨,從而獲得了全國人民的真誠擁護和歡迎。
沒有嚴明的紀律,就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沒有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在遼沈戰(zhàn)場上,1948年10月,為攻下錦州,東北野戰(zhàn)軍發(fā)起塔山阻擊戰(zhàn)。廣大指戰(zhàn)員殊死搏斗,堅守陣地,從而使東北野戰(zhàn)軍僅用31個小時拿下錦州。戰(zhàn)役期間,解放軍某部行軍來到一個蘋果園。幾天苦戰(zhàn),一夜行軍,部隊人困馬乏,又累又渴。此時,頭頂上紅透的蘋果誘得戰(zhàn)士們直咽口水,但戰(zhàn)士們誰也沒吃百姓的蘋果。8年后,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依然感動地講道:“在這個問題上,戰(zhàn)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p>
人民解放軍攻下錦州后,蔣介石令東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反攻錦州,杜聿明說:“我可不敢去?!笔Y介石震怒:“為什么‘共匪’能打游擊,就地籌糧籌餉,而我們黃埔生不能呢?”蔣介石的疑問也許可以從毛澤東與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的一次對話中找到答案。鄭洞國投誠后,希望為人民做事,經毛澤東推薦,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鄭洞國曾問毛澤東:“你的馬列主義為什么學得這樣好?”毛澤東笑答:“拜人民為師?!?/p>
1948年11月11日,毛澤東致電東北局、各中央局、野戰(zhàn)軍前委提出:“我們的口號是‘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痹俅螐娬{加強紀律對于人民解放軍的極端重要性。
1949年在上海,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的將士發(fā)出“為了人民,愿做勝利前最后一批犧牲者”口號。為保護上海這座繁華城市,攻城部隊接到命令:市區(qū)戰(zhàn)斗只準用輕武器、不準用火炮和炸藥。敵人憑借工事負隅頑抗,解放軍付出重大傷亡,兩萬名官兵負傷,7600多名官兵犧牲。據目睹當年戰(zhàn)斗的百姓回憶:“解放軍戰(zhàn)士一批一批倒下,又一批一批往前沖,蘇州河的水都被染成了紅色?!贝筌妱倮M城后,嚴格執(zhí)行入城守則。為不影響市場供應和金融秩序,解放軍一律不允許在市區(qū)買東西,甚至部隊吃的飯菜都是在幾十里外的郊區(qū)做好,再送到市區(qū)。為了不驚擾上海市民,戰(zhàn)士們和衣抱槍、整夜臥睡在車水馬龍的馬路兩側。人民群眾在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個早晨走上街頭,看到的是一支軍紀嚴明的人民子弟兵部隊。
1949年3月5日至13日,新中國成立前夕最重要的一個會議——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臨時搭建的中央機關伙房舉行。在這簡陋到連電燈都沒有的環(huán)境里,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會議最后一天,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大會又通過了“六個不準”。會后,毛澤東讓人組織多次報告會,反復強調“進北平以后,不管當多大的官,或分管什么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都是人民的公仆”。離開西柏坡前夕,中共中央辦公廳專門印發(fā)“進京八項注意”。這些,無不彰顯了共產黨人的自律意識和時刻對人民負責的責任意識。試問,這樣的組織,這樣的軍隊,人民群眾又怎么不熱愛和擁護呢?
1945年9月3日,蔣介石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而巡視重慶市街,在當日的日記中,他這樣寫道:“沿途民眾其發(fā)乎內心之一種情緒,對余所表示敬慕愛戴之精神,狂歡熱烈,實非筆墨所能形容。”得意之情可謂躍然紙上。
然而,短短4年后,蔣介石在1949年11月28日撤離重慶前夕,卻在日記中寫道:“時至今日,由余養(yǎng)育完成之黨國,而由余之手毀滅之,此情此景將何以堪?”
是的,情到深處不堪言,但有果必有因!
在國統(tǒng)區(qū)的農村,國共內戰(zhàn)初期,國民政府也并非沒有認識到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并于1946年12月正式推出“二五減租”(田賦減少1/4)辦法。結果,由于地主的阻力和行政院的不作為,土地改革始終無法推進。以蘇北蕭縣為例,地主還鄉(xiāng)后,與官員相勾結,對“中央各種收攬民心安定社會秩序之法令相率陽奉陰違”“不特不奉行二五減租辦法,除強迫佃農對半分租外,并追算歷年未對半分租之舊賬”。就連當時的農業(yè)史學家萬國鼎也慨嘆道:“改革的阻礙往往直接來自政府本身,甚至在某省參議會中,反對‘二五減租’的主力,竟全是國民黨黨員?!备F人仍舊沒有活路,這讓那些多來自于貧苦農民家庭的士兵對于參加國民黨軍和參戰(zhàn)的態(tài)度就更加消極。
在國統(tǒng)區(qū)各大城市,國民黨的聲譽也好不到哪里去。早在抗戰(zhàn)勝利之初,腐敗浪潮就已經席卷國民黨全黨。平津有民謠:“天天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眹顸h的軍政大員打著“接收”的名義中飽私囊。很多國民黨高級將領既是戰(zhàn)場上的將軍,又是生意場上的老板。
淮海戰(zhàn)役第一階段時,國民黨想放棄海州,將兵力向徐州收縮。但海州部隊沿著隴海路向徐州收縮很危險,就怕陳粟大軍半路攔截,因此命令必須嚴格保密。海州司令官李延年晚年在回憶錄中寫道,有天晚上一位老百姓來敲門,進門就說:“李司令你要走可要帶著我啊!”李延年覺得不對勁,就給南京國防部打電話,結果說是命令天亮就到。戰(zhàn)區(qū)司令都不知道,一個老百姓怎么知道這么大的軍事機密?一查,那個老百姓是個老板,是徐州總司令劉峙在海州的生意代理人。
1946年年底至1947年年初,國民黨上演了“制憲國大”和“改組政府”兩幕鬧劇。改組后的國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五院院長全部都是國民黨要人。中國第二大政治勢力共產黨及第三大政黨民盟都被排斥在外。當時,“《大公報》曾就《中華民國憲法》做了600人的抽樣調查,有124人贊成,81人無意見,反對者有381人之多?!薄皩τ诟慕M政府評價,《大公報》的民意測驗結果是:1000人中有50%的人為其打零分,平均分數不到24分”。
欺騙加鎮(zhèn)壓歷來都是國民黨維護其統(tǒng)治的兩種手段。為堅持一黨獨裁,國民黨不惜暗殺民主人士和鎮(zhèn)壓愛國學生,從1946年開始,國統(tǒng)區(qū)先后發(fā)生了“較場口血案”“下關慘案”“李聞慘案”“五二零血案”。1947年7月,國民黨又頒布了“戡亂總動員令”等一系列法令……經濟上,國民黨玩弄幣制改革,“僅僅四十天后,金圓券的價值就一落千丈,幾乎形同廢紙。幾千萬平民百姓的財產轉眼間化為烏有,這事嚴重地影響了民眾的信心和國家的命運”。
為了發(fā)動內戰(zhàn),蔣介石國民黨當局投靠美國,國統(tǒng)區(qū)事實上淪為美國殖民地。在華美軍公然以占領軍姿態(tài)濫施橫暴,以致發(fā)生美國士兵強奸北平女學生等惡性事件。隨著內戰(zhàn)大幕拉開,國民政府軍費增至國家預算的80%,國統(tǒng)區(qū)經濟危機,工廠倒閉,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急劇惡化。人民“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的愛國民主運動風起云涌,他們對于國民黨的“全面和平”已毫無興趣,他們最關心的是何時解放,怎樣才能在解放軍到來之前,安全地生存下來。
國民黨在大陸敗局已定,國民政府又部署“在必要時堅決實行破壞政策,將工廠、機器、原料炸毀、燒光”,絲毫不顧及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國統(tǒng)區(qū)的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反對破壞,反對遷移,保護工廠,保護學校,保護機關,保護城市完整的斗爭。在上海,江南造船所(今江南造船廠)是敵人破壞重點目標之一,該廠的工人糾察隊把26000多張圖紙和英美造船造軍艦的資料完整地保存下來。當敵人炸船塢前,工人們將船塢注滿水,減少了破壞程度;當敵人強迫工人在車間里放置炸藥,在旁邊埋置汽油桶時,工人們將汽油換成了自來水;當敵人逼著工人拆卸機器裝船時,工人們“偷梁換柱”,將廢鐵、舊機器裝進船艙,使輪機車間100多臺機床完好地保存下來。解放軍向上海外圍發(fā)動進攻時,全市的“人民保安隊”為人民解放軍提供情報、帶路、幫助運送給養(yǎng)……
在兩種前途命運的較量中,歷史選擇了共產黨,人民選擇了共產黨。背離人民的蔣介石秘密實施撤退計劃,向臺灣搶運黃金白銀時,有人感嘆:蔣介石搬得動黃金卻搬不動人心。在歷史重大關頭,中央研究院81名院士中有73%的人選擇留在大陸。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等多數院士,公開站在中國共產黨一邊。
1949年1月22日,已到達解放區(qū)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著名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譚平山等55人,聯(lián)名發(fā)表《我們對時局的意見》,表示對中共聲明的堅決支持。他們還旗幟鮮明地指出,“人民民主陣營之內,決無反對派立足之余地,亦決不容許有中間路線之存在”。表示“愿在中共領導下”,為推進中國革命和建設新中國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早在1946年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初期,國民黨在軍事和經濟力量方面占著明顯優(yōu)勢,但是毛澤東預判“蔣介石雖有美國援助,但是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zhàn)勝蔣介石的”。
事實上,從國共內戰(zhàn)全面爆發(fā)到新中國成立3年多的時間里,黨和人民是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黨不需為兵員發(fā)愁,因為億萬群眾的子弟以成為解放軍戰(zhàn)士為榮;黨也不需要為后勤保障發(fā)愁,因為億萬群眾哪怕是自己餓著肚子,也要支援前線。究其原因,正是“人心不順”的逆向運動與“人心歸向”的相向運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共雙方的命運。
美國記者杰克·貝爾登在《中國震撼世界》一書中寫道:“人心向背的急劇改變,乃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最直接的原因……”但是人心向背的改變并不是急劇的,而是植根在國共兩黨骨子里的。從某種角度來看,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歸根到底就是我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一種傳承。也正是因為我們黨的施政方針和策略始終立足求取“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才從根本上保證了我們黨不斷地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