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窯洞里學(xué)習(xí)、生活、工作、結(jié)婚,長達8年之久。年年四季,朝朝暮暮。窯洞就是我們的搖籃,我們在窯洞里接受哺育,由少年長大成人。
延安的窯洞不同尋常。沿著延河,一條長長的山谷里,兩旁山腰上一排排的窯洞有上有下,疏密有序。窯洞雖小,所有的學(xué)習(xí)和感受,都在這里通過每個人的思考,通過同學(xué)的討論加以理解和吸收。教材少,靠筆記,靠摘錄。沒有筆記本,每人發(fā)一張油光紙,自己裁成32開小張;白油光紙沒有了,就發(fā)紅油光紙;油光紙沒有了,就用自己制造的馬蘭草土紙。沒有筆,每人每月發(fā)兩個鋼筆尖。沒有墨水,就用染料兌上水。把筆尖插入三寸長的高粱稈,蘸著自制的墨水,一樣地整理筆記,一樣地寫作自己的心得。
一排窯洞外面往往有較寬的一塊場地,較大的場地可以上早操、跑步、打籃球。但伙房都在山溝下面,一天兩頓飯,聽到吹哨子,大家便拿起飯碗、勺子下山吃飯。遇到天陰下雨,下山的土路成了滑梯,一不小心就屁股著地一直滑到山下,我們叫它“坐飛機”。吃過飯上山,比下山更難,連走帶爬弄得渾身黃泥巴回到窯洞。不過延安下雨較少,坐幾次滑梯也是窯洞生活的一件趣事,當(dāng)時和事后都不感到是吃苦。
我們利用雨天土地濕潤,還在窯洞門前平臺上種了幾棵西紅柿。后來才知道在陜北高原種西紅柿,只能結(jié)幾個小而青的果子,我們叫它“西青柿”,撒點鹽拌一拌,還算好吃。有一次,每天到延河馱水的毛驢不幸摔死了,伙房煮了一大鍋驢肉,改善生活,將驢的腸子、肚子、心肺等雜碎丟在溝里不要了。我們中間有能耐的人,便把這些雜碎拾回來,在延河里洗干凈,在窯洞門口點火開起小灶,香氣飄蕩在山谷間,非常誘人。煮熟了,各人拿自己飯缸吃幾塊,邊吃邊笑,贊不絕口,雖然做菜的人辛苦,但看到這種情景,也非常得意。這樣的機會多少年也碰不到一次,毛驢在陜北是一寶,機關(guān)學(xué)校就只有一頭毛驢,十分珍貴。大家雖然吃得開心,卻并沒有幸災(zāi)樂禍的心情。
延安的山頭光禿禿的,好像什么也沒有,可是到了晚上,深更半夜,野狼嚎叫不停,甚至跑到窯洞頂上嚎叫,人們躲在窯洞里不敢出來??墒蔷陀腥瞬慌拢炊犚娎墙芯团d高采烈。我在延安民族學(xué)院工作時,有4位藏族學(xué)生:天寶、扎喜旺徐、孟特爾和姑姑(藏族名字),長征時參加紅軍,都是勇猛的強人。他們本事很大,悄悄跑到山頭,隱蔽起來,等著狼來了,乘其不備,撲過去用石頭塊把狼打死,拖回窯洞。4個人動作熟練,連夜剝皮,開肚,洗干凈,切成大塊煮熟,一人抓一大塊,用藏刀割成小塊大吃起來。吃罷,用煮狼肉的湯,放進掛面,連湯帶面美美地吃完。
當(dāng)時我是他們的班主任,平時師生關(guān)系融洽,他們怕我責(zé)備,悄悄地完成了打狼、吃肉、喝湯的過程以后,想起我這個班主任,叫醒我,給了我一碗狼肉湯面。湯面不僅好吃,而且吃完渾身發(fā)熱,被子都蓋不住了。我不僅不責(zé)怪他們,反而說下次再打狼吃肉,早些喊我來。這個時候,大家倒有一種幸災(zāi)樂禍的情緒了。
有一件難事,直到現(xiàn)在,我想起來還有些心驚膽戰(zhàn)。那就是晚上上廁所。延安的廁所都在窯頂山頭上,挖一個長方形的坑,四五米長,一人多深,掉進去,沒有人拉你是上不來的??由洗钪緱l,有的是一根根小樹干,人站在木條上往下看都有些心驚。這廁所上沒有棚,四周無墻,空氣流通,絕無臭味,就是夜深人靜,野狼嚎叫,上一趟廁所真是心情緊張。
到了夏天,頂著藍天白云,可以盡覽周圍群山。陜北黃土高原,沒有什么崇山峻嶺,一座座山頭平整整的,像是河浪翻滾,一望無際,也是一派風(fēng)景。怪不得后來進了城,有了抽水馬桶,還是想著延安窯洞頂上拉野屎的情趣。
說窯洞冬暖夏涼,夏涼是真的,在延安窯洞里過夏天,真是一大享受。最熱的時候,在外面穿單衣還出汗,回到窯洞一定要披棉衣,否則就會受涼。冬暖就難說了,雖然大家擠在一個炕上,三九天也凍得夠嗆。最冷的時候,單位發(fā)來一些木柴,一個窯洞一捆,燒熱炕。南方人不會燒,北方同學(xué)都自告奮勇點火燒炕,夜間滿炕熱呼呼的,第一次嘗到了熱炕的好處。
有一晚睡到半夜,一位同學(xué)覺得太熱了,掀起被子,突然發(fā)現(xiàn)被子著火了,炕席也燒著了,炕上鋪的石塊也燒紅了,煙霧彌漫,嗆得直咳嗽。要澆息它,沒有水,大家急中生智,對準(zhǔn)起火處撒尿,總算把火撲滅了,只是滿窯洞尿騷味,又不敢把窯洞門打開,只好起來坐著等天明。我是俱樂部(那時叫“救亡室”)墻報編輯,就寫了一篇《炕上的火災(zāi)》,大家引為笑料。
延安伙食的基調(diào)是:小米飯加山藥蛋(土豆)。伙食的標(biāo)準(zhǔn)是:每日1斤小米、1斤蔬菜、3錢鹽、3錢油,每周一頓白面饅頭或面條,每月吃一頓肉。在冬天,蔬菜多是干豆角、山藥蛋,春天有菠菜、白菜、紅蘿卜、白蘿卜,自己做的豆腐、發(fā)的豆芽。一天三頓,倒也溫飽。初到延安吃不慣小米飯,卻發(fā)現(xiàn)小米飯的鍋巴很好吃,大家進伙房掰一塊放嘴里,又香又脆,寶貴得很,稱它是“列寧餅干”。
但是好日子不長,隨著國民黨的封鎖,延安人口的增加,生活越來越困難了。陜甘寧邊區(qū)民眾人口約150萬,養(yǎng)活延安黨政軍機關(guān)干部學(xué)生3萬人,軍隊約10萬人,光靠征收公糧,老百姓受不了。
有一天下雨打雷,打死了一個人,有個農(nóng)民慨嘆雷公為什么沒有打死毛澤東。保衛(wèi)部門把農(nóng)民當(dāng)作反革命抓了起來。毛澤東知道了,趕快派人去了解,才知道政府征公糧過了頭,老百姓不滿意了,于是讓鄉(xiāng)政府立即放人,并且開會減了征糧,寧可我們餓著,也不能讓老百姓挨餓。為了保證民眾生活,減輕民眾負擔(dān),嚴格限制征收公糧。
1942年最困難,我們的口糧一減再減,小米干飯改成小米稀飯,沒有小米就有什么吃什么。我們吃過高粱米、麥子、蕎麥,連喂牲口的黑豆也一度成了我們的主食。菜就更不用說了,一碗鹽水,有幾顆煮黃豆就是菜。
有時從四面八方,主要是從黃河對岸晉西北緊急調(diào)運來的糧食趕不上,伙房只好煮開水等著,糧食一到,解開麻袋就往鍋里倒,小米帶著糠和沙子一鍋煮,煮熟了就馬上分給“嗷嗷待哺”的我們。夾著糠和沙子的小米,吃起來磨牙倒還罷了,就是整袋小麥,不要說來不及磨成面,就是等壓碎也來不及,也顧不上洗,就一股腦倒進鍋里,很難說是煮熟了沒有,便盛出來分給大家。
但是人是肉長的,饑餓和消化不良畢竟難以支持。有什么辦法呢?有幾個錢的人可以到合作社去打打牙祭,錢少的可花五分錢買一塊黃米棗糕。好在我們每月有一元、一元五角不等的津貼,我當(dāng)教員,還有一元保健費,聊勝于無。而且延安的東西便宜,五分錢可以買一包花生或紅棗,一元錢有時可以買到幾十個雞蛋。
有了一點錢,我就全買成紅棗,陜北的紅棗又大又甜,把它洗干凈,就放在鍋里煮熟,再加一點豬油或肥肉,煮得又紅又油又甜又香,放在窯洞里,一天吃幾顆,就這樣對付難忍的饑餓。
但是僅僅靠幾顆紅棗是活不下去的。于是在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我們投向生產(chǎn),上山開荒,種上糧食。我們紡線自己織布,從鹽池運鹽,從瓦窯堡挖煤。我們牧羊,我們喂豬,我們用鹽和煤炭換回來必需的日用品。手磨起老繭,腳打起血泡,臉曬得黝黑,眼睛熬紅了,絕不氣餒。一鼓作氣,干了一年,情況大變,我們不再挨餓受凍,再過一年,我們就從危機中緩過來了。
我們的伙食也有了生氣,炊事員加上我們輪流幫廚,過去老是吃帶皮的煮土豆,現(xiàn)在吃上炒土豆片、土豆絲了。自己種的西紅柿也由青變紅,由小變大,可以喝上西紅柿雞蛋湯了。我們買的克郎豬也喂肥了,每月都可以殺一頭豬吃肉。
過年的時候,伙房做了幾大盆肉菜,派我值班看守。我就一邊看書,一邊守著這幾盆肉菜。油燈的油耗完了,我就挖一勺豬油添上,半夜肚子餓了,就吃一塊紅燒肉。一夜也不覺得困,看完了一本借來的《安娜·卡列尼娜》。這個年過得真高興啊!我們體會到絕處逢生的喜悅,體會到過去只曉得寫字的雙手,也能種地養(yǎng)豬,享受勞動創(chuàng)造的成果。這才是真正的享受。勞其筋骨,其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