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演講中,作家劉墉提到,他妻子的眼科醫(yī)生看病時從來沒笑過,不為成功的手術得意,也不為失敗的手術失意,永遠一副不喜不悲的表情。
演講完畢,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先生過來找他,對他說起了自己在戰(zhàn)爭年代的從醫(yī)經歷:“一大排傷兵等著動手術,抬上來,開刀,正開著,就死了。沒人把尸首抬走,就往前一推,推下床去,換下一個傷兵上來?!眲④蜒劬Φ纱罅恕@舷壬芷届o:“死人可以等,活人等不及??!你有時間去哭去笑嗎?所以,只有不哭不笑的醫(yī)生,才能救更多人?!?/p>
在特定環(huán)境中,那位眼科醫(yī)生和曾經身為醫(yī)生的老先生都做到了心中無我。
雍正四年(1726),名臣謝濟世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上任不到十天,他上疏彈劾河南巡撫田文鏡營私負國,貪虐不法,引起雍正不快,被免去官職,發(fā)往阿爾泰軍前效力。與謝濟世一同流放的還有同僚姚三辰、陳學海。
經過漫長艱難的跋涉,終于到達流放地,三人商量著怎樣去拜見將軍。有人告訴他們:戍卒見將軍,一跪三叩首。姚三辰、陳學海聽后神情凄然,為自己一個讀圣賢書的斯文人竟要向一介武夫下跪磕頭而難過。唯獨謝濟世不以為然,勸慰兩個同伴說:“這是戍卒見將軍,又不是我們見將軍?!睕]想到將軍對這幾個讀書人很是敬重,不僅免去大禮,還尊稱他們?yōu)橄壬?,賜座賞茶。出來時,姚、陳很是高興,謝濟世倒是一臉平靜。他說:“這是將軍對待被罷免的官員,不是將軍對待我,沒什么好高興的。”
遭逢屈辱時痛苦難堪,享受成功時春風得意,這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但謝濟世的境界顯然更高一層,真正做到了心中無我,不悲不喜。
古希臘劇場有種石雕,是兩張并列的人臉:一張眉尖嘴角上翹呈現(xiàn)歡喜,一張眉尖嘴角下彎表示悲痛。后來,希臘石雕演化為戲劇的圖騰,就是一喜一悲兩張臉。誠然,人生總是有悲有喜。弘一法師圓寂時,也留下“悲欣交集”四個字。既然如此,不如學著坦然面對,不悲不喜,心如明鏡,來去從容,活出境界,成就自我。
從大悲中走出來,就是喜;從大喜中走不出,就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