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杰
(南寧地區(qū)教育學院 教育系,廣西 崇左 532200)
初中生異性交往是指青少年時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發(fā)展而產生的同異性接觸的欲望和行為[1],如果缺乏正確引導,就會造成初中生之間異性交往的失調,甚至形成人格障礙[2]。而影響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個體特征和家庭層面[3]。父母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和社會化形成的主要環(huán)境,家庭特征會對初中生的異性交往產生直接作用。
目前,家庭親密度的研究結果存在爭議:一方面是高親密度和適應性強的家庭關系,對其減少孤獨感、人格的完善和身心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親密無間的父女關系會導致女兒在與同齡異性交往的過程中過度補償,導致行為不當或者規(guī)范失調[4],說明并不是父女關系越親密,女生異性交往就會越好。另外,在家庭適應性方面,有研究表明大多數家庭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或生活壓力時缺乏靈活性[5],不利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而自我意識會影響青少年的異性交往[6]。異性交往作為初中生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擬確定家庭親密度、適應性對初中生異性交往的影響的相關性。
1.1 調查對象 采用整群和分層取樣抽取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所市級初中、兩所鄉(xiāng)鎮(zhèn)初中的初一、初二、初三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各學校發(fā)放問卷150份,共發(fā)放問卷750份,回收711份,有效問卷639份,有效率為85.3%。
1.2 調查工具
1.2.1 初中生異性交往量表 自編《初中生異性交往量表》,內容包括獲益與提升、回避與疏遠、炫耀與空虛三個維度,共14道題目,回避與疏遠、炫耀與空虛中7道題目反向計分。采用5級評分,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總分越高說明異性交往越好。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11。
1.2.2 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 采用《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中文版,該量表由Olson等人于1982年編制,后經費立鵬等人[7]多次修訂。量表包括親密度和適應性兩個維度,共30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總是=5,經常=4,有時=3,偶爾=2,不是=1。對于每一個條目,被試需要回答兩次,一次為自己家庭現狀的實際感受,一次為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情況,本研究只對實際現狀進行測量,因此每道題目回答一次,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49,分半系數為0.759。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8,信度良好。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皮爾遜積差相關和回歸分析來調查初中生異性交往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關系。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初中生異性交往的整體特點 由于《初中生異性交往量表》中每一個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故取中值3為參照。結果顯示,初中生異性交往總均分為3.87分,三個分維度得分超過3分,炫耀與空虛方面得分最高,其次為回避與疏遠,獲益與提升得分最低。見表1。
表1 初中生異性交往整體特點(n=639)
2.2 初中生家庭親密度、適應性的整體特點 本研究的結果對比西方國家的常模參照結果(親密度:64.9±8.4分,適應性:49.9±6.6分),親密度得分較高(66.1分),適應性得分較低(43.9分),并且中西方差異顯著(P<0.05)。
2.3 初中生異性交往人口統(tǒng)計學差異檢驗 結果顯示,初中生異性交往總分及回避與疏遠、炫耀與空虛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均是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獲益與提升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獨生子女在異性交往總分及獲益與提升、回避與疏遠二個維度上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但是在炫耀與空虛上得分低于非獨生子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初中生異性交往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其中:獲益與提升、回避與疏遠、異性交往總分三方面中城市和農村差異顯著(P<0.001)且城市>農村;炫耀與空虛方面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差異顯著(P<0.01)、城市和農村差異顯著(P<0.001),鄉(xiāng)鎮(zhèn)和農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城市<鄉(xiāng)鎮(zhèn),城市<農村。具體見表2。
表2 初中生異性交往在人口統(tǒng)計學方面的差異分析(分)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4 初中生異性交往與家庭親密度、適應性的相關分析 結果顯示,初中生異性交往各維度與家庭親密度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獲益與提升、回避與疏遠、異性交往總分均與適應性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初中生異性交往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相關分析(r)
2.5 家庭親密度、適應性對初中生異性交往的預測 本研究將親密度、適應性依次作為自變量,將初中生異性交往及各維度依次作為因變量進行預測,由表4可知,親密度和適應性能夠正向預測初中生異性交往。
表4 家庭親密度、適應性對初中生異性交往的預測
初中生異性交往總均分達到中等程度以上范圍,說明初中生異性交往屬于中等偏上水平。分維度中炫耀與空虛得分最高,回避與疏遠次之,獲益與提升分數最低。由于炫耀與空虛、回避與疏遠反向計分,分數越高,表示兩者的表現越好。說明初中生在異性交往中以炫耀與空虛作為交往動機的情況較少,交往中出現回避與疏遠的行為較少,在異性交往中有很大的獲益。這與當前的研究現狀相符,王磊等[8]認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青少年異性交往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但是因缺乏相應的經驗和心理準備不足,難免會出先交往失調的情況。本研究的結果也證明這一點,說明初中生異性交往既有積極的影響,但依舊面臨問題。
本研究的結果對比西方國家的常模參照結果,親密度得分較高,適應性得分較低,與目前的研究現狀一致。親密度體現一個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中國自古以來強調家庭和睦,和諧相處,重視子女和父母之間的彼此照顧,而西方大多數國家強調孩子的獨立性,因此親密度方面中國得分較高;適應性考驗家庭體系面對問題的應對能力,獨立性較強的家庭面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力會更強,情感的體驗與人的感受性密切相關,因此,中國家庭在親密度上表現更為突出,屬于中等偏上水平。除此之外,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初中生異性交往具有一定的影響,其中初中生異性交往在性別、家庭所在地、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
本研究還顯示,家庭親密度、適應性能夠正向預測初中生異性交往,是影響初中生異性交往的重要因素。高親密度和適應性強的家庭關系,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提供了溫暖有力的社會支持,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結(親密度)對初中生的異性交往動機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家庭親密度、適應性預測力度較低,一方面顯示親密度和適應性僅僅是家庭功能系統(tǒng)中的一個內容,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表明除家庭特征外,初中生異性交往也會受到個性特征、學校教育、家庭所在地、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自身素質等的影響,因此在初中生的成長中:(1)要重視異性交往的轉折點,關注初二這一關鍵期,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優(yōu)勢作用,降低初一學生異性交往的靦腆度和羞怯感;(2)不斷提高父母自身素質,建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學會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促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尊重;(3)發(fā)揮學校在異性交往中的主導作用,開展各種學生活動,營造異性交往的和諧氛圍,培養(yǎng)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學習的主動性;(4)加強監(jiān)管力度,杜絕社會不良信息的影響,關注國家政策,適當調整家庭體系,注意獨生子女的身心成長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