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 文
一提起湯圓,我的耳邊就會響起童年時,鄉(xiāng)下老家那老石磨吱嘎吱嘎的磨米聲。
那時我家里有一副祖?zhèn)鞯氖?,就放在廚房的一角,想吃湯圓了,母親就會用清水泡上半桶糯米,再配點粳米,熱天泡半天就好,冬天則要泡上一天。等到桶里的米泡發(fā)好以后,我就會去給母親當助手,母親推磨時,我就站在磨子的一邊間隔著添米。剛開始時個子還小,常常是站在椅子上從桶子里將米添進磨子,一次不能把米添得太多,同時還要帶點清水。就這樣,一勺勺白白的米下去后,從深深的石磨溝槽里碾出白白的米漿,流入了一個備好的布袋里,再用繩子捆好口,吊起來瀝出米漿中多余的水(或用磨盤壓至水干),然后把袋子里的粉取出來,便可以做各式湯圓了。
母親做的一般都是無餡湯圓,或炸、或煮。炸,她會先在鍋里將茶油燒熱,再放入片糖和紅糖,邊放邊攪拌,待糖在油鍋里溶化并滾沸時,另外把揉搓好的湯圓逐個放進去。炸出的湯圓,色黃油亮,外焦里嫩,既脆且糯,香甜可口。要是煮的話,則是滾水下,文火煮。母親曾在鍋前告訴過我:這樣煮出來的湯圓,不僅湯清色白,而且渾圓滑糯。
如果遇上家里做了甜酒,那么母親還會給我們煮她拿手的甜酒湯圓。她把湯圓搓得很小,就像現(xiàn)在超市里的珍珠湯圓一樣,煮好了撈起來放入甜酒當中,再沖上雞蛋花,撒點胡椒粉,吃起來甜酸帶辣,軟滑細膩,酒香醉人。
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母親都會按照傳統(tǒng)習俗做湯圓來吃。早上起來后,全家人會先吃一碗煮的,等中午親戚朋友來了時,再上一份炸的大家一起吃。到了晚上,母親還會把煮好的湯圓端給正在鬧元宵的親戚朋友每人一小份,大家自然會吃得直嚷嚷。
早在明代的《酌中志》上就記載了當時民間湯圓的做法:“用糯米細面,內(nèi)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钡搅饲宕?,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小粉湯團”中也記有:“用水粉和作湯團,滑膩異常,中用松仁、核桃、豬油、糖作餡,或嫩肉去筋絲捶爛,加蔥末、秋油作餡亦可。作水粉法,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帶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細粉曬干用。”誰家湯圓味最美?清朝《上元竹枝詞》曾云:“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边@講的是清代馬家的湯圓好。湯圓發(fā)展至今,不但品種更多了,而且變得更好吃了。
慢工出細活,湯圓要好吃,一是要選優(yōu)質(zhì)糯米配粳米;二是要將米提前浸泡透,待磨成細粉后,再揉成軟硬適度的面團。
在我的味覺記憶中,好像各地都有馳名的湯圓品種,像成都的賴湯圓,香甜滑潤,糯而不粘;寧波的豬油湯圓,用豬油、白糖、黑芝麻制餡,皮薄而滑,油光發(fā)亮;蘇州吳門的五色湯圓,分別用了鮮肉、玫瑰豬油、豆沙、芝麻和桂花豬油五種原料去制餡,可謂是甜咸兼?zhèn)?。而長沙的柳德芳湯圓,在我剛參加工作時就有幸吃過了,因為那家店子就開在我工作單位的對面,所以曾多次去吃過,味道還真不錯。當時我最愛吃該店的招牌湯圓“麻打滾”,那無餡的白粒湯圓送上桌來時,還配有一碟麻糖。將湯圓夾到麻糖當中那么一滾,白湯圓就變成了黃湯圓,吃起來甜香糯熱,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