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林
一、關注注釋,讀詩明意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甫的一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起讀課題。誰來讀一讀全詩?(指名讀)
師:對照注釋讀一讀,你肯定有新的發(fā)現(xiàn)。(生自讀、指名讀)
師:你能告訴大家為什么衣裳、妻子你讀成“yi chang”“qi zi”?
生:古代“衣裳”是兩個詞,上為衣,下為裳?!捌拮印币彩莾蓚€詞,指妻子和孩子。
師:看來呀,學習古詩注釋的作用蠻大的,他能幫助我們讀準字音。下面我們一起讀,注意讀準字音。
師:注釋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幫助我們理解詩句的意思。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釋理解詩句,自己說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題意。并指名四位同學每人說一句詩意,引導把句子說通順,說流暢,盡量說生動。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例如:卻看——回頭看,漫卷——胡亂地卷起,放歌——放聲高歌,縱酒——縱情飲酒。)
二、關注背景,催化理解
師:孩子們,學詩有時還要了解詩歌寫作的背景,因為背景能讓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這首詩的背后就有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你們知道嗎?
PPT出示: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史思明率領20萬大軍從范陽起兵叛亂,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鞍彩分畞y”延續(xù)了八年之久,北方經(jīng)濟受到很大破壞?!奥尻査拿鏀?shù)百里州縣,皆為丘墟”(《資治通鑒》),“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舊唐書》),出現(xiàn)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
三、關注詩眼,入情入境
1.“喜欲狂”,因為曾經(jīng)的苦難
師:同學們,“安史之亂”給國家、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無數(shù)人為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無數(shù)人為此背井離鄉(xiāng),到處逃難。公元763年春天,這場災難終于結束了。同學們,憂國憂民的詩人聽到官軍收復了黃河兩岸的失地、收復了叛軍老巢薊北的消息,心情怎樣?
生:高興、喜悅、激動、興奮。
師:詩人可比高興高興多了,比興奮興奮多了,所有的高興、興奮、激動,詩人熔鑄成一個詞——
生:“喜欲狂”。(板書:喜欲狂)
師:看屏幕,一起讀,注意此時的詩人是欣喜若狂。
師:同學們,詩人杜甫聽到“安史之亂”被平息的消息,為什么如此激動、如此興奮,竟然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了呢?“安史之亂”持續(xù)了八年之久,這八年中,你知道詩人都過著怎樣苦難的日子嗎?
“安史之亂”不久,公元756年8月,杜甫從部州前往甘肅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被安史叛軍抓獲,押至長安,與家人失散,天各一方,不知生死。他在《春望》這樣寫道(PPT出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師:一句“烽火連三月”寫出了什么?
生:戰(zhàn)爭的慘烈,到處戰(zhàn)火紛飛,兵荒馬亂。
師:一句“家書抵萬金”寫出了什么?
生:對親人的思念,對家人生死的擔心。他多么渴望能收到家人報平安的書信呀!
師:可是他能實現(xiàn)這樣的愿望嗎?
生:不能。
師:孩子們,詩人愁呀,頭發(fā)都愁白了。詩人痛苦呀,他不停地撓頭,頭發(fā)都掉了,少了,短了,連簪子都插不上了。此時詩人才45歲呀,本應風華正茂,卻未老先衰,詩人的內(nèi)心該多么——
生:悲涼、悲傷、痛苦呀。(板書:悲。指導讀,提醒學生讀出詩人的悲涼、憂愁、傷感。)
師:經(jīng)過漫長的煎熬,終于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詩人冒著生命危險,逃出了長安城,在鳳翔見到了唐肅宗,此時站在朝堂之上的杜甫是什么樣子呢?(PPT出示: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師:此時,你能想象出他的樣子嗎?
生:杜甫腳上穿著一雙就草鞋,又瘦又黑又臟的胳膊從衣袖的破洞中露了出來。像個乞丐。
生:像個流浪漢,逃荒的,逃難的,狼狽不堪。
師:一個“麻鞋”,一個“露兩肘”,詩人一路上該經(jīng)受了多少非人的磨難呀!公元760年,詩人輾轉逃難到了四川,一家人生活非常悲慘。(PPT出示: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
師:一句“入門依舊四壁”寫出了——
生:家中一無所有,生活無以為繼。
師:一句“叫怒索飯?zhí)溟T東”寫出了——
生:兒子餓得實在是扛不住了,顧不得父子之禮,站在廚房門口沖著父親叫著、吼著、哭著,他要吃飯。
師:作為父親,面對愁眉不展的妻子,面對哭鬧著要飯吃的孩子,此時詩人心里充滿了——
生:痛苦、慚愧、悲傷。
師:同學們,“安史之亂”給詩人帶來了太多太多的苦難,公元763年春天,這一切都結束了,孩子們,此時的詩人該是多么高興呀!一起讀。
2.“喜欲狂”,因為心中的國家、人民
師:同學們,杜甫是一位苦難詩人,他悲己(板書:悲己),他更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板書:憂國憂民)他在詩中曾這樣寫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為窮苦的百姓大聲疾呼?!鞍彩分畞y”爆發(fā)后,即使在自己生活最悲慘的時候,他的目光依然關注著自己苦難的國家、苦難的人民。他被安史叛軍囚禁在長安是,曾經(jīng)這樣寫道(PPT出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十艮別鳥驚心?!?/p>
師:詩人為何看見美麗的花兒反而流淚呢?
生:“國破山河在”,往日亭臺樓閣,繁華一時的長安城如今是破敗不堪,一片廢墟。
生:“城春草木深”,往日車水馬龍,人喧馬嘶的長安街頭如今是雜草叢生,荒無人煙。
生:往日長安城里的人被叛軍殺死的殺死了,逃難的逃難了,餓死的餓死了,抓走的抓走了。
師:詩人看到國家遭受的災難,想到無數(shù)的老百姓家破人亡,死的死,逃的逃,他怎么能不悲傷得見花落淚呢?他多么希望這場戰(zhàn)亂能夠早點結束,他多么希望百姓能夠早點安居樂業(yè)呀。公元763年春天,這一天終于來到了,想到國家從此可以安寧,百姓從此脫離苦海,詩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一起讀。
四、關注表達,咬文嚼字
師:請同學們再自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思考、圈畫,詩人通過哪些生動形象的詞句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欣喜若狂”的?
生:通過“涕淚滿衣裳”來表現(xiàn)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
師:這是什么樣的淚水?
生:高興的淚,激動的淚,興奮的淚,喜悅的淚……
師:聽到官軍勝利的消息,淚流滿面,詩人“喜極而泣”。(板書:淚)
師:“淚”,淚越多,心越——喜,所以詩人又用了一個字——“滿”。(板書:滿)
師:高興得不知所措的詩人,回頭看看妻子、兒女,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一張張怎樣的臉?
生:喜笑顏開,臉上掛滿了燦爛微笑的臉。
師:自己高興,為什么要寫妻子?
生:寫妻子兒女的喜悅是為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喜。
師:杜甫是側面描寫的高手,用妻子、兒女的高興來襯托自己的喜悅。
師:“漫卷詩書喜欲狂”,你覺得詩人哪個詞用得最傳神?
生:“漫卷”。
師:“漫卷”是隨便,胡亂地卷起。杜甫是個書生,讀書人應該是惜書如命,可是今天竟然“漫卷詩書”,這一舉動正常嗎?但詩人就是通過這一反常的“漫卷”把自己內(nèi)心的狂喜表達得淋漓盡致。他是喜極而“漫”。(板書:“漫卷”)
師:此時的杜甫已經(jīng)五十二歲了,白發(fā)蒼蒼,竟然要放歌、縱酒,一醉方休,一個“放”字,一個“縱”字足見詩人內(nèi)心的狂喜。(板書:放歌、縱酒)
師:詩人回鄉(xiāng)的速度快不快?(快!)從哪些詞看出“快”的?
生:即,是立即。穿,穿梭。下,順流而下。向,奔向。詩人立即從巴峽穿過巫峽,順流而下到達襄陽,奔向洛陽,彈指間已經(jīng)回到了故鄉(xiāng)。
師:你知道詩人杜甫此時身在何處嗎?四川梓州,就是現(xiàn)在的三臺縣。(指課件中的地圖)
師:巴峽、巫峽在現(xiàn)在的直轄市重慶境內(nèi),襄陽在湖北,洛陽在河南。詩人還鄉(xiāng),經(jīng)過三省一市,真可謂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有詩為證,詩人曾經(jīng)在成都寫過一首《恨別》,其中有這樣四句:“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斷老江邊?!?/p>
師:讀到這句詩時,有很多人還會想到杜甫的好朋友李白的一首詩《早發(fā)白帝城》(PPT出示并師生齊讀):“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p>
師:在這首詩中,李白用什么表達了他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的喜悅心情的?
生:“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杜甫用什么來表達他內(nèi)心的欣喜若狂的?
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在喜訊忽傳之際,杜甫一高興,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也浪漫了一把,李白是“千里江陵一日還”,日行千里,杜甫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瞬間走了四千里。此時的杜甫比彼時的李白高興多了。
師:“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边@是表達喜悅心情的千古名句。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與之相比,也毫不遜色。在杜甫的詩中,速度都能表達心情。(板書:即、下)
五、關注朗讀,誦讀積淀
師:清人浦起龍說:《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明代文學家王嗣爽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痹谕瑢W們的眼里,此詩字字都有喜悅意。理解得好,還要讀好。(指名讀)
師:朗讀不僅僅是用嘴,更要用腦。用頭腦去思考,去想象當時的畫面。讀最后一句,我們一起來感受詩人的歸心似箭。(師生齊讀)
師:同學們,學習詩歌,要讀好,理解好,體會好,還要背好。大家試一試。(生練背)
師:讓我一起背一背杜甫的這首“生平第一快詩”,再一次感受詩人心中的痛快、喜悅。
六、關注課外,打開視界
師:同學們,“杜詩”被后人稱為“詩史”,他的詩是歷史的見證、時代的實錄。課后,希望同學們走近杜甫,走進杜詩,從詩中去感受一個憂國憂民、同情百姓的杜甫,從詩中去感受一個與祖國、與人民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運的詩圣杜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