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古詩文是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但由于古詩產(chǎn)生的時代久遠,其表達形式與白話文存在很大差異,再加上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背景紛繁復雜,一直以來,古詩文都是小學教學的一個難點。筆者認為小學語文的古詩文教學中突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如何突出小學生在古詩文教學中的主體性,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著眼于主動學,調(diào)動其學習積極性
我國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思是,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chǎn)生了興趣,這種興趣就會變成學習的驅(qū)動力,驅(qū)使人探索和求知,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因此,教師與其一味向?qū)W生灌輸知識,不如想方設(shè)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1.豐富教學方法
教師應從根本上轉(zhuǎn)變教學觀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豐富生動的情境,教《楊氏之子》,教師就可設(shè)置語言交際情境,引導學生去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教《伯牙絕弦》,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高山流水》的音樂欣賞中,感受到伯牙、子期心靈相通的情義;教《兩小兒辯日》,教師可采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也各抒已見。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2.將古今知識結(jié)合起來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盡管時代不斷發(fā)展,但古詩文中的精粹并未因此而褪色。倘若講解古詩文時,教師能融匯古今的語言知識,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文的魅力,必定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例如,很多是從古代流傳到現(xiàn)代的成語,它們包含著豐富的古文知識。如“風餐露宿”中的“風”“露”就是保留了古詩文中名詞作狀語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只要找到古今知識的共同點,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意識到常用的成語竟然還包含著這么豐富的古文知識,自然會倍感新鮮、親切,學習古文也就有了更高的積極性。
二、強化學生識記,增加其知識儲存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反復閱讀能夠提升一個人的領(lǐng)悟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背書只是反映一個人的記憶能力,而記憶是深刻理解知識本質(zhì)的基礎(chǔ)。然而,不少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有鑒于此,古詩文教學更應該強調(diào)“識記”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熟讀成誦后,自然就理解了。正如清代學者戴震所言,若不能強化識記,重視“背功”,學習就“猶渡江河棄舟楫,欲登高而無梯也”??梢姡彻φ亲罨A(chǔ)的一步,如果沒有知識的強化記憶,一切都將無從談起。
因此,小學生除了背誦新課標中必背的75首優(yōu)秀詩詞,筆者建議教師引導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適當?shù)乇痴b一些經(jīng)典的古文,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語感,也增加學生的古文知識儲存,為今后大量古文學習奠定一個好的基礎(chǔ)。
三、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其學習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币虼耍處煈撝匾晫W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探索,才能受益終身。
1.學會提出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提問,讓學生由無疑發(fā)展為有疑,有疑而問,問能釋疑。當然鼓勵學生提問、多問,并不等于不動腦子地瞎問。要讓學生意識到,疑問的提出,是要先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鉆研還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通過教師或家長的輔導,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
2.學會歸納積累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知識的積累也是如此,需要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不斷對重要的古文實詞、古文虛詞、古文凝固結(jié)構(gòu)進行歸納、整理,引導學生掌握古今詞義的差別,讓學生把這些重要的知識點都記錄在“古詩文知識”專用筆記本上。
3.學會理解文意
溫故知新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古詩文的學習,首先就是要掃除古文字、詞、句上的障礙,方可來談準確理解古文。學生對于未學過的古文,如何才能準確理解當中的含義,無疑是一道難題。為此,教師應引導其根據(jù)“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按照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來理解文義,進而讓學生提高推斷語意的能力。
4.學會學以致用
語文即生活,也就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一致。那么古詩文教學的外延也是學生的生活。學習古詩文無需局限于純粹的古詩文本身,而是要善于吸收、運用古詩文中的精粹,潛移默化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中來,使自己的作文更加有文采、有內(nèi)涵。
總之,在小學語文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從根本上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強調(diào)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豐富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知識儲存、使學生學以致用,以便古詩文教學走出低效的處境,為今后古詩文的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chǔ),讓學生行走在詩意的路上。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小學(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