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
【摘要】本文通過對武俠電影武術風格的發(fā)展變化、影響武術風格變化的因素分析等方面進行論述,并從武俠電影中動作道具的發(fā)展變化的角度分析武俠電影現代化的變化形式,最終得出武俠電影在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三種美學風格。在電影行業(y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對武俠電影進行研究,將有利于武俠電影走出低迷的市場環(huán)境,向更高層次發(fā)展,也將有利于中華傳統(tǒng)武術文化向世界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武術風格;武俠電影
1. 影響武術風格變化的因素分析
1.1 戲曲元素的影響
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戲曲,京劇中的唱、念、做、打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對戲曲的觀念。除了京劇以外,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還包含昆曲、評劇、豫劇、花鼓戲、川劇、粵劇、秦腔等。實質上,這些戲曲就是其所處時代的電影、電視劇。京劇中的老生戲就是京劇中的“打戲”。戲曲中的武打場景,大部分是“虛打”,這種武打形式更加注重的是一招一式的形式化功夫。他們有相對成熟的套路,也有招式下的真功夫,可以說,戲曲元素引導了初期的武打戲進行套路上的“虛打”方式。這種虛打,會給觀眾帶來既視感,由于電影情節(jié)的帶動。
1.2 南派武術的影響
在我國歷史上武術發(fā)展的過程,武術招式形成了很多派別。早期大多數人將武術流派分為南北兩派。南拳和北腿。在南派武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洪拳、劉拳、蔡拳、李拳、莫拳等。之所以武術電影中武打風格會受到南派武術的影響,是因為南派武術中的拳法更具觀賞性。在電影中,演員上身的肢體動作會相比于下半身的肢體動作更加明顯。同時,手上的武打套路,使觀眾能夠更容易的模仿,這樣就能夠將觀眾拉入到電影情節(jié)中,有利于電影情節(jié)的發(fā)展。
1.3 競技武術套路的影響
競技武術是指高水平的武術競技,它重視的是武術的套路變化和效果展示。競技武術與傳統(tǒng)武術不同,傳統(tǒng)武術在套路的基礎上,應對實戰(zhàn)時不同的招式,會有隨時變化的武術招式。競技武術相對單一,各種武術套路類似預設好的動作表演。很多武俠電影的導演都會找到傳統(tǒng)武術派別的代表人物作為電影中的武術指導,是由于傳統(tǒng)武術更具實用性。電影中的武術動作更多的是受到競技武術套路的影響。簡而言之,競技武術影響下的武俠電影中,演員無需專業(yè)的身體素質要求和擊打能力的要求,只需要按照導演預設好的武術套路表演就可以了。
2. 武俠電影風格的發(fā)展變化
2.1 寫實性風格
我國的武俠電影尤為重視寫實性風格。每一位武俠電影導演都力求將武術動作做到最真實。以王家衛(wèi)導演的《一代宗師》為例,為了拍好這部影片,王家衛(wèi)導演先后拜訪了詠春、形意、八卦、八極、心意等幾大門派的近百位師傅。后來,李連杰、吳彬成為該部電影的武術指導、八極拳第八代傳人王世泉授業(yè)男主角張震、葉問的徒弟梁紹鴻擔任詠春拳指導并親自指導演員梁朝偉等等。在這部電影中,不僅融入了導演和演員的辛勤汗水,還融入了真實的武術大師的指導,這就使得該部作品中的武打動作和江湖規(guī)矩,更能貼近現實中的“武林”。也正是以王家衛(wèi)導演為代表的武俠電影導演們在拍攝內容和拍攝準備上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意識,使得武俠電影更具寫實性風格。
2.2 實戰(zhàn)風格
這種風格脫胎于寫實性風格,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表現實戰(zhàn)效果。李小龍的出現使武俠電影開始進入全世界觀眾的視線,也使得世界的觀眾開始崇拜和向往學習中國武術。李小龍是截拳道的創(chuàng)始人、功夫片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世界武道變革的先驅者、武術技擊家。他的電影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真打”,這種“真打”打破了原有的武俠電影中,虛打、假打、套路打的固定模式,不僅讓觀眾耳目一新,也讓世界人民意識到,中國武術并不只有虛招式。由此,中國武術的實用性和技擊性被世界所熟知。
2.3 寫實性浪漫風格
武俠電影動作風格在注重寫實性的前提下,也開始由完全寫實向寫實性動作浪漫風格演變。所謂寫實性浪漫風格,是在寫實性的基礎上,在武打動作和劇情中,融入更多的愛情故事和愛情場景,使原有的武俠電影中的江湖恩怨向愛情故事演化。與此同時,愛情元素的加入使得整部電影中的人物充滿了浪漫的氣息。在電影《一代宗師》中,宮二與葉問的感情糾葛成為整部電影情節(jié)發(fā)展的副線。宮二,這個外剛內柔的女性角色,在宮家被欺師滅祖時沒有哭,在大仇得報時也只是平淡看待。但當葉問說出他們之間本無恩怨,只是緣分時,她的眼淚卻止不住的留下來。導演巧妙的將宮二的武功高強與她對愛情的柔弱形成鮮明對比,讓觀眾感受到武林之中的俠骨柔情。
3. 呈現武術風格的道具的發(fā)展變化
3.1 冷兵器為主要道具
早期的武俠電影,反映的大多是歷史上武林中恩怨情仇的故事,而在打斗過程中,主要是以冷兵器為主。在冷兵器中,有刀、槍、劍、棒、斧、鉞、鉤、叉這種近身戰(zhàn)斗的武器;也有弓、箭、弩等遠程攻擊武器。冷兵器作為火槍產生前的重要武器設備,承載的是中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每當出現朝代更替或防御外敵時,冷兵器總會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從石器時代的箭鏃到清朝時的連環(huán)刀、從材料由石頭到青銅、從青銅到鐵的變化,它代表的不只是一種裝備,而是更深層次的歷史。武俠電影中,之所以會使用冷兵器作為對戰(zhàn)武器,首先是因為冷兵器在交戰(zhàn)時,刀與刀,劍與劍相互碰撞,除了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以外,還能讓觀眾在聽覺上融入到電影中,進而增加觀眾的電影融入感;其次,冷兵器更適合近身搏斗,如果使用槍械就變成了美國西部牛仔式的決斗。最后,使用冷兵器作為對戰(zhàn)雙方使用的武器,更能凸顯出主角在打斗過程中的英雄氣概,進而使觀眾對主角形成個人的英雄崇拜。
3.2 槍支道具
隨著武俠劇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更多的武打場景出現在現代背景的電影中。在警匪、緝毒、黑幫等各種題材的電影中,槍支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故事背景和時代的變化,槍支逐漸代替冷兵器成為電影中的主要道具。但在武俠電影中,槍支的作用更多的是為了制造緊張的氛圍,而很多電影中的主角依然可以靠技巧和功夫,在對手開槍前搶先奪下槍支。槍支道具的真正意義在于制造人物打斗間所產生的武術效果,它只是作為電影中的一個提升電影緊迫感的道具。相比于冷兵器的直接對戰(zhàn),槍支道具需要更多技巧性的配合。
4. 結論
武俠電影的核心是武術文化,不論未來的后期特效制作如何發(fā)展。武俠電影應該緊緊圍繞在武術文化核心周邊,以武術文化作為核心內容,以電影特效作為工具。在原有的優(yōu)秀的武俠電影題材基礎上,使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技術充分融合,形成觀眾滿意、符合觀眾需求、能夠傳遞積極的價值觀的武俠電影。
參考文獻:
[1]Mcguire C P.Unisonance in kung fu film music,or the Wong Fei-hung theme songasaCantonesetransnationalanthem[J].Ethnomusicology Forum,2018,27(1):48-67.
[2]張健龍,王維.武打片對中國武術傳播的雙刃劍效應[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5):43-45.
[3]張升宇.探析武俠電影對傳統(tǒng)武術的積極影響[J].武術研究,2018,v.3(05):43-45.
[4]胡婕.當前中國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作者化現象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No.428(12):89-90.
[5]丁省偉,范銅鋼.武俠電影中“武術人物”塑造的影響因素研究——以《霍元甲》和《一代宗師》為例[J].中華武術(研究),2018,v.7;No.77(5):11-16.
[6]佚名.武俠片中動作元素的美學探究與形態(tài)梳理[J].電影文學,2018(19):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