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信息傳播更為便捷和快速,特別是在一些社交媒體平臺上,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由過去的職業(yè)新聞從業(yè)者的寫作變?yōu)榱擞脩羯a內容,新聞的結構也從過去的封閉型結構變?yōu)榱碎_放式結構。特別是在一些熱點和焦點新聞中,信息傳播過程中如何控制謠言的發(fā)生和影響,成為擺在傳媒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對謠言的特點、傳播過程以及社會危害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分析,對謠言的控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謠言;傳播過程;控制
一、新媒體環(huán)境下群體性事件中謠言的特點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呈現新的特點,特別是社交媒體平臺的興盛,使某些熱點、焦點新聞有時很快就發(fā)展成為謠言。謠言是某些群體或者個體出于特定動機和目的,并使用一定的手段對還沒有成為事實有待進一步考察的事情,斷然盲目地進行傳播的言論。這些言論基于事實,又脫離事實,還包含了一些有意憑空捏造的消息。自媒體使群體性事件中謠言的傳播呈現出傳播形式多樣、傳播內容增值迅速、影響波及范圍廣的特點。同時,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謠言還呈現出辨別困難和隱蔽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群體性事件中的謠言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危害性。
(一)謠言傳播內容增值快和傳播方式多樣
首先,新媒體環(huán)境下特別是社交媒體,是基于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社交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傳播關系,這就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其次,由于謠言在網絡環(huán)境中的傳播形式呈現豐富多樣的全媒體報道形式,信息可以用視頻、音頻、圖像等表達,這種有圖有文字的表達方式加大了謠言的可信度。最后,網絡中的匿名性使得人們在進行信息內容增值時更加肆無忌憚,再加之責任追究機制不完善,使得人們很少意識到自己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真相也就變得越來越脫離實際,評論也就越來越離譜,謠言短時期內很快就會成為網絡輿情。
(二)傳播快、影響大,對社會造成消極影響
新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有明確的成員關系(社會交往中的人際交往網絡),這種建立在人際交往網絡基礎上的傳播的便捷性為謠言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生長空間。由于熱點新聞本身具有聚眾性的特點,加上社交媒體在信息發(fā)布的時效性上遠遠領先于傳統(tǒng)媒體,許多在事發(fā)現場的網民利用微信與微博將事情發(fā)生的前因后果以文字、照片和微視頻的方式第一時間呈獻給廣大受眾,瞬間引爆社交媒體,引起受眾的巨大關注,并在接下來的時間中不斷地跟進與更新事態(tài)的最新情況,從而使微信或者微博進一步成為熱點新聞輿論的聚散中心。加之社交媒體在傳播中線上線下聯動,更使謠言的傳播呈現出速度快、影響大的特點。
(三)謠言的難辨別性和隱匿性強
社交媒體具有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實時性體現在對新聞事件的報道速度快捷,而交互性使得信息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上超越了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融合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多種傳播模式,使熱點事件一經曝光就能迅速擴散到受眾面前,引發(fā)諸多網民的熱議。有的謠言采用對真實信息中的個別信息點刪減或者改動,增加其可信度;有的謠言特別注意信息來源的改動,冠以正規(guī)渠道的名義騙取人們的信任。還有的謠言會變化形式,使用一些夸張或者反常的方式來獲得引人注目的效果,使普通人很難辨別,往往把謠言當成真相來傳播,再加上網民身份的匿名性使得謠言更加泛濫。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
群體性事件中謠言的演化過程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時,由于傳統(tǒng)媒體在傳播渠道中的滯后,謠言也伴隨著事件真相的解開過程而不斷演化。群體性事件中謠言的演化過程包括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謠言的醞釀期
謠言醞釀期主要發(fā)生在事件初期,特別是一些在社會上廣為關注的熱點焦點事件,在微信或者微博上關注度高,受眾參與度也高,主要以觀點或者情感參與到熱點新聞的內容生產上。由于網民的繁雜和傳播信息的立場不同,如果此時網絡上還沒有出現權威渠道公布的可靠信息,這就給了謠言以可乘之機。小道消息在網絡上會在短時期內占據時機優(yōu)勢,對事件一知半解的人開始展開想象,在網絡上那些似是而非的貌似言之有理者就會有一批跟風追隨者,只要符合他們對事件預期的信息就會成為傳播的內容。
(二)謠言的傳播期
謠言的傳播期也是謠言的擴散期,起初謠言還處于醞釀期,影響力并不大,在這個時期如果大眾傳媒媒介或者其他主流傳播渠道沒有及時跟上的話,那么造謠人很可能會根據已有的民眾意見,按著民眾期待的事態(tài)發(fā)展而捏造事實。謠言的傳播會伴隨著各種情感和觀點表達快速散開,這種情感和觀點的表達又會體現在傳播過程中的語言和文字中,由于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民眾的心理預期,信息的接受程度也會大大增加,最終使得謠言的傳播范圍變廣,影響力也會增大。
(三)謠言的爆發(fā)期
由醞釀到爆發(fā)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隨著事件發(fā)酵,人們會越來越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也就急需得知事件真相。在權威信息沒有及時公布真相、人們對各種揣測得不到證實時,謠言就會發(fā)展到爆發(fā)期。
一方面,權威信息尚未發(fā)布,另一方面,大眾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事件的原委,這種矛盾更加催生了謠言的爆發(fā)。謠言成為緩和矛盾的主角,脫離事實的謠言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大眾認知進行錯誤的引導,使其向著錯誤方向不斷發(fā)展,最后導致網絡輿情爆發(fā)。
(四)謠言的消退期
謠言的消退期指的是當權威信息發(fā)布后,謠言缺乏說服力,失去存在的理由,直至消散。不管謠言的態(tài)勢多么激烈,謠言消退后,可能會有只言片語仍然存在,但很難再掀起大的波瀾。只有權威信息的公布才能使得人們從謠言中恍悟、清醒過來,對事件形成較為正確的認知。政府和傳統(tǒng)媒體的引導作用是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
(一)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
通過網絡了解信息已經成為當下人們主要的信息獲取來源,人們在網絡中獲知信息、傳遞信息。網絡信息云集也讓各類謠言充斥其中,謠言對社會的危害不言而喻。
1. 引起社會恐慌,危害社會和諧
謠言的興起和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密不可分,事件重要自會引得網民關注,關注度高了,事件就會被炒熱。當一件事件發(fā)展到這個時候人們大多會偏聽偏信,謠言就可以憑借一席之地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間。當涉及人們利益時,人們的心理大多數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那么相應地就會造成社會恐慌,影響人們和諧的生活。
孩子們的安全健康問題一直是家長、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一些圖謀不軌的人為了引起人們的關注,就圍繞著這類熱點問題編造謠言。從紅黃藍事件到成都七中事件,使得本就敏感的兒童安全話題變得更加緊張,家長們提心吊膽,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同樣的虐待??墒?,這些謠言傳遞的并不是校園里的真實情況,這些虛假的信息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危害社會的和諧安定。
2. 降低公眾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
當謠言屢禁不止、挑戰(zhàn)人們的接受能力時,人們的態(tài)度就會漸漸地麻木,失去意識知覺,特別是在一些熱點和焦點事件中,如果任由謠言發(fā)展,就會消耗掉受眾的耐性和信任,把謠言幾乎視為事實真相來認知,如果辟謠不及時,這種認知漸漸深刻,公眾的信任度會下降。
3. 增加事件的解決難度
熱點和焦點事件往往本身就錯綜復雜、撲朔迷離、難辨真相,再加之謠言泛濫糾纏,除了要澄清事件本身的真相,還要處理謠言埋下的隱患,勢必會增加事件處理難度,對社會穩(wěn)定產生消極影響。
四、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
群體性事件中謠言的控制
謠言的社會危害是巨大的,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需要對謠言進行及時的預防和阻止,減少或者阻止謠言的傳播。要打破社交媒體對熱點新聞的負面影響,需要政府、媒體以及受眾三方積極應對。
(一)政府要加大對新媒體中的社會化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管理
加強政府“把關人”的作用,加大制度建設,從源頭上杜絕謠言的發(fā)生。庫爾特·盧因提出的“把關人”理論指出,信息的傳播渠道中是有“把關人”存在的,其將對信息可否進入傳播渠道,或可否繼續(xù)在傳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決斷。
在網絡時代,政府在網絡信息傳播中就處于“把關人”的位置。2000年9月25日公布實施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2014年8月26日下發(fā)的《國務院關于授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和2015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約談工作規(guī)定》等一系列法規(guī)制度,都在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fā)展,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體現著把關人的作用。但政府發(fā)揮“把關人”的作用強化互聯網治理,并不意味著要輿論一統(tǒng),也并不代表著要全部采用“捂”“堵”“刪”的處理方式,必須要在依法執(zhí)行管理制度和法規(guī)的同時也要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平臺尤其是社交媒體,正確引導熱點事件的輿論走向。
1.加強對謠言的信息搜集
應密切關注民眾的心理和輿論走勢,提高警惕性,盡早發(fā)現謠言,及時抵制。政府在進行信息收集時,應保持群眾路線,一方面,建立輿情監(jiān)測網絡,及時準確進行謠言收集,掌握輿情,多聽聽民眾怎么想、怎么說,重視民眾的態(tài)度和期待。另一方面,應密切和民眾的聯系,不定期下基層聽取社情民意,把握其心理動向。
2.強化對謠言的分析研判
首先,應建立分析研判的機構,加設專業(yè)人員,強化對謠言的分析和判斷,研判人員應熟知謠言醞釀和消退的全過程。其次,應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篩選,總結出群眾關注的焦點和熱點話題,采用科學方法分析造謠人和傳謠人的真正意圖,研究其傳播方式和手段,做到知己知彼,預測其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盡可能減少對社會的實際危害。
3.提高政府信息發(fā)布的能力
信息的發(fā)布是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信息的發(fā)布和接收,以及消息所產生的影響,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提高政府的信息發(fā)布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全面性必須得到保證。第二,新聞輿論工作應當堅持黨性原則,維護黨的利益和主張,在遇到必須保密的消息的時候,應盡可能守住消息,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適合公之于眾。這和要求信息公開透明并不相悖,因為這類消息可能會對大的形勢構成威脅,那么這種時候應該在權衡利弊后做出理性選擇,不能一味地要求信息無條件透明,這樣未必會于民有利。第三,信息發(fā)布要學會有效發(fā)言,各級部門應學會使用社交媒體語言,妥善和網友溝通交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和不良情緒,塑造良好的形象,增加說服力。
4.制定謠言應急處置預案
新形勢下,地方政府應積極轉變執(zhí)政理念,提高執(zhí)政能力,在充分認識到謠言對社會的危害性的同時,將謠言的預警工作納入政府工作常態(tài),并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當謠言四起時,有完善的處理機制,在謠言還未發(fā)生時,也有預警措施,可以及時最大程度地降低謠言的社會危害力。在這期間應加強演練,在平時多一些實際應用的經驗,明確主題思想、目標任務、權責分工,在謠言真正發(fā)生時做到情況清晰,人力資源落實,指揮決策統(tǒng)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二)大眾傳播媒介要提高新聞質量和傳播速度,占領輿論的“制高點”
1.提高信息發(fā)布的及時性,把握信息發(fā)布的主動權
在發(fā)生熱點新聞事件時,傳統(tǒng)媒體不僅要在速度上趕超社交媒體,做到主動發(fā)聲,更要在應對事件產生的輿論后正確發(fā)聲,保障信息的質量和深度,主動引導輿論走勢,履行好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避免出現新聞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而在傳統(tǒng)媒體上并未得到重視的尷尬局面。同時不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社交媒體,都應在發(fā)布新聞消息時遵守國家制定的媒體使用規(guī)范,堅持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
2.傳統(tǒng)媒體加大與新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的互動,拓寬信息公開的途徑和渠道
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不再局限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媒體也拓寬了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平臺,比如《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中國青年報》的融媒體工作室,這些都在熱點、焦點新聞中使紙質媒體和新媒體很好地實現了聯動,占領了輿論制高點,發(fā)揮了主流媒體的作用。比如10月10日無錫市高架橋側翻事故,《人民日報》微信號上發(fā)布了題為《無錫高架橋倒塌已致3人死亡,視頻記錄驚魂一刻》《跨橋側翻,無錫警方辟謠!這些公司發(fā)文澄清”》《“四車總重400余噸”壓垮無錫高架橋?真相如此!》《最新!無錫高架橋側翻事故:多人被拆強制措施》《無錫高架橋設計到底有沒有問題?四大“拷問”來了》《高架橋到底有沒有問題?設計方首發(fā)聲》等報道,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新聞點對這一突發(fā)事件進行了連續(xù)報道,第一時間全面、深入地對無錫高架橋側翻事件進行了報道,很好地起到了輿論引導作用。同時政府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權威信息發(fā)布,拓寬信息發(fā)布渠道會幫助相關機構及時廣泛地發(fā)布權威信息,讓網民在第一時間得知事件真相,可以有效控制謠言蔓延。因此,拓寬信息發(fā)布渠道是把握信息發(fā)布主權的關鍵一步,絕對不能被忽視。
(三)加大公民的媒體素質教育,提升群眾自覺抵制謠言的意識
利用高校和其他各類學校的教育資源,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可利用社區(qū)課堂、新聞進社區(qū)等形式,提升群眾的法律素質,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使之自覺抵制謠言。
造謠行為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問題,嚴重的還會觸及法律底線,民眾應自覺提高法律意識、學習法律知識。政府也應該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開展家庭課堂、社區(qū)大講堂等形式,使有關法律法規(guī)知識普及率達到全覆蓋,讓民眾認識到造謠傳謠行為的違法性,明晰造謠傳謠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這樣才能在遇見未被證實的信息之時,自覺抵制謠言,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維護風朗氣清的輿論環(huán)境。
五、結語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謠言的傳播呈現更為復雜多變的態(tài)勢,這就需要政府、媒體、網民三者共同努力,加大管治力度,利用新媒體平臺、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聯動,占領輿論制高點。同時,公眾自身也需要提高媒介素養(yǎng),自覺抵制謠言。在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時,政府應增強透明度,媒體應做好信息溝通。網民應該理性管理情緒。三者做到良性互動,才能更好地抵制和消除謠言,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劉振華,姚汝佳.我國群體性事件中謠言的發(fā)生機理與控制[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9(1):82-87.
[2]田慧鳳.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及治理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3]張欣.新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傳播過程研究——以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22):66-67.
作者簡介:烏蘭,呼和浩特職業(yè)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