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燦若星河的文化遺產,這其中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tài)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不竭的精神財富??梢哉f,如果沒有非遺的話,我們的文化就會斷流,我們的社會發(fā)展就會滯后。由此可見,能不能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究竟該如何有效保護“非遺”?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非遺”保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保護傳承人,也就是把它保護在傳承人的頭腦里,讓傳承人帶徒弟,一代一代傳下去。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傳承主體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以杰出傳承人為依托,沒有杰出傳承人的不能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傳承時限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具有悠久歷史,時間不足百年者不能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從傳承形態(tài)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以活態(tài)形式傳承至今的。那些歷史上確實存在,但并沒有以活態(tài)形式傳承至今的不能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傳承的原生程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那些已經被改編或改造過的,也不能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傳承對象的品質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一種重要的民族文化財富,沒有重要價值者不能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從傳承范圍看,非遺只分布在六個領域: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工藝美術、? ?工藝技術、傳統(tǒng)儀式、傳統(tǒng)節(jié)日。
總之,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并以活態(tài)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具有各種重要價值的表演藝術類、工藝技術類和節(jié)日儀式類傳統(tǒng)文化事項。
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至于為什么要保護非遺,主要是因為其有保護的價值。
首先,非遺具有歷史價值,這是指在幫助人類認識歷史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獨特價值。歷史價值是非遺的最大價值,但非遺保護目前面臨著瀕危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等危機,如苗族舞蹈、井陘拉花、木版年畫等。
其次,非遺具有藝術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是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地域間審美生成規(guī)律與演變規(guī)律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獨特價值。非遺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一個地區(qū)的藝術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不同時代的藝術特點。
再次,非遺具有科學價值。其科學價值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幫助我們解讀人類歷史上所創(chuàng)各種科技成就時的獨特認識價值。非遺是人類歷經千百年積淀起來的文化精華,可以代表一個國家最高的工藝水平。
第四,非遺具有社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推動社會發(fā)展、調節(jié)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某種社會價值。
最后,非遺具有借鑒價值。非遺是當代文化的源泉,可以為我們新文化、新藝術、新科學、新技術的創(chuàng)造提供參考和借鑒,這包括對民間文學的借鑒,對民間音樂的借鑒,對民間繪畫的借鑒等。
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光輝歷史,非遺星羅棋布,浩如煙海,文化樣式千姿百態(tài),文化底蘊博大精深。國家有關領導及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及那些默默無聞的傳承人,都感到保護非遺意義深遠,責任重大而道路艱難。非遺保護可以說迫在眉睫,該如何保護好非遺,這是需要我們研究、思考、討論的一個重大課題。非遺保護要遵循如下原則。
一是以人為本原則。與文物不同,非遺的傳承是需要活態(tài)載體的,這個載體就是傳承人。他們是非遺的傳承者,沒有傳承人,非遺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傳承。
二是原汁原味保護原則。一件東西能歷經千百年傳承下來,一定是好東西,有的用文字固定下來,如《佛像造像經》;有的用諺語固定下來,如“紅配黃,亮堂堂”;有的用傳統(tǒng)規(guī)矩固定下來,如抄紙。傳承人的本職工作,不是創(chuàng)新而是傳承。社會是發(fā)展的,為了更快更好地發(fā)展,一定要將人分為兩類:一類負責傳承,一類負責創(chuàng)新。我們要做的就是原汁原味地保護非遺,不要隨便改。
三是整體性保護原則?!罢w性保護”原則包括兩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實施整體保護;對非遺賴以生存的空間實施整體保護。首先,要對非遺自身實施整體保護。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由多種技能、技藝或是工序共同構成的,只保護其中的某一項或某幾項工藝,不保護其他工藝,就不可能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要對非遺周邊環(huán)境實施整體保護。
四是活態(tài)保護原則。是指民間社會利用它的固有的傳承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活的形式代代相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物質化”保護固然重要,但這只是記錄、記憶,而沒有考慮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下來?;顟B(tài)傳承所解決的主要是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下來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像池中之魚,它要自由生長,記錄、收藏固然重要,但最終目的是活態(tài)傳承。
五是獨特性保護原則。所謂“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由于每個民族歷史傳統(tǒng)不同、生存空間不同,他們?yōu)檫m應上述環(huán)境所創(chuàng)造出的各種文化也會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別,從而形成文化的多樣性與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大家的任務,就是保護好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別人同化。
將傳統(tǒng)教育納入正規(guī)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與中國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應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把各地標志性的文化遺產找出來,再由專家選擇進入課堂。這樣,各地的文化精品就可以通過主流教育的途徑傳承下去。
六是瀕危遺產優(yōu)先保護原則。作為非遺保護基本原則,擇優(yōu)保護當然是我們永遠的追求。但依據(jù)我國現(xiàn)有國力,我們還不可能將所有遺產都一股腦兒地保護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分清輕重緩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將那些已經處于瀕危狀態(tài)的非遺項目及時而有效地搶救下來,為今后人類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保留下更多資料。
以往,我們一講起中國文化名人,便會想到孔子、孟子。但除他們的學說之外,中國的其他傳統(tǒng)文化也很發(fā)達,如中華料理、東方建筑、戲劇、舞蹈、雜技、傳統(tǒng)工藝、農耕技術等,這些都并非來自孔孟的真?zhèn)鳌?梢?,除孔孟之外,還有很大一批人,在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造與傳承過程中,也曾發(fā)揮過并且現(xiàn)在也依然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我看來:他們正是那些不為史學家關注的藝人、匠人,甚至是巫師、祭司。中國人要想搞清自己的文化家底,不關注這樣一群人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