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敏
〔內(nèi)容提要〕翻譯是兩種文化間的轉化和交流,是文化解碼的過程。制約歸化或異化策略選擇的因素有很多,文化的差異、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和目的語讀者等都會影響譯者的選擇。歸化與異化各有優(yōu)劣,單純選擇其中任何一種方法都會有相應的弊端。譯者應認清二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關系,將二者結合起來,以實現(xiàn)翻譯的對等。
〔關鍵詞〕歸化異化翻譯文化
注:本文系四平市社會科學基金“四平市新型經(jīng)濟模式下的翻譯人才培養(yǎng)研究”(項目編號:spsk201905)
翻譯是一種語言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符號的轉化過程,其中承載著大量的文化內(nèi)涵,也是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轉化的過程。文化因素在翻譯行為中尤為重要,如何處理多元世界里多元文化的轉換問題是翻譯界近年來一直在探討的議題。對待文化因素的翻譯,譯界通常采用兩種最常規(guī)的處理辦法:歸化和異化。歸化是以目的語為文化依托的翻譯方法,而異化則是以源語文化為依托的方法。其優(yōu)劣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歸化”和“異化”之間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考慮到具體語境和領域、翻譯目的以及潛在的讀者群,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性使用兩種翻譯方法。
一、歸化和異化的對立統(tǒng)一
歸化(Assimilation)是指源語文化在目的語文本中不復存在,即譯文的語言特色與目的語文化趨同。在某種程度上說,歸化翻譯法使得翻譯的作品更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但與此同時,歸化翻譯一味追求語言的“本土化”,樹立了目的語讀者強烈的語言自信和文化自信,卻也抵制了異語文化的輸入。在這一層面上,歸化翻譯又不利于文化的傳播??偟膩碚f,歸化翻譯有如下幾個優(yōu)點:一是可以讓目的語讀者洞察到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相似之處,即“求同”,有利于讀者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二是體現(xiàn)了“文化共融”而避免了“文化沖突”。但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文化的傳播需展示出特定的“異域性”,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和藝術魅力。
異化(Alienation)是指文化翻譯中譯者采用源語文本的表達方式,使譯文保持著源語文本的特征。對目的語讀者來說,充滿了異域風情。異化翻譯主要遵循以下原則:盡量使用源語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手法;盡量使用原作在題材、結構、修辭等方面的語言形式;盡量展現(xiàn)原作的文化特征。異化翻譯將源語文化移植到目的語文化中,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目的語文化。英漢語言中外來語的使用,如gongfu(功夫)、typhoon(臺風),極大地充實了英漢語言文化。當然,異化翻譯亦有其局限性。有些文化差異、語言差異是很難逾越的,若翻譯過程中一味采取異化策略,就會出現(xiàn)讓讀者無法理解、無法接受的譯文,翻譯也失去了其文化傳播的功能。
歸化和異化策略在翻譯中有著各自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但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相反兩者應是互為補充、相互調(diào)和的。影響翻譯策略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如原作者的寫作意圖、翻譯的目的、目的語讀者不同,譯者選擇的翻譯策略也必然不同。譯者處于源語與目的語之間,其主觀傾向性也會影響翻譯策略的選擇。選擇源語作者還是目的語讀者,其結果是截然不同的。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后,單一使用歸化或異化策略都是不可取的。翻譯是一門藝術,充滿了選擇和創(chuàng)造。譯者應該靈活使用歸化、異化策略,將兩者結合起來合理地處理文化異同問題。
二、歸化和異化的策略選擇
歸化策略在翻譯中的精妙應用數(shù)不勝數(shù),尤其是漢語中某些成語、俗語等的翻譯十分地道、生動。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to fish in the air”和“to grow like mushrooms.”用歸化法翻譯為“一箭雙雕”“水底撈月”和“雨后春筍”。在上文中的例子中,譯者采用歸化法進行翻譯,選擇不同的文化意象,有效傳達了原文的語義內(nèi)容,同時也方便目的語讀者對其進行理解和語言應用。這樣的翻譯在語言層面上很有創(chuàng)造性和趣味性,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在文化層面上為讀者掃清了障礙,架起了跨文化的橋梁。
異化策略在文化翻譯中使用更加廣泛。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文化的交融日益密切,各文化體都努力地對外宣揚自己的優(yōu)質(zhì)文化。在這種“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異化策略很好地保留了源語的語言文化,讓異域讀者更好地了解了源語文化。當然,跨越文化差異對目的語讀者而言并不容易,不同國家、地區(qū)的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狀態(tài)不同,因此同一語境所引起的文化聯(lián)想是截然不同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異化法不僅可以促進源語文化的傳播,還能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
漢語中很多外來語都是異化法翻譯的結果,如蜜月(honeymoon)、象牙塔(tower of ivory)等。再如漢語中的俗語“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被翻譯成“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譯者刻意不改變源語的文化意象,盡量保留了其在漢語文化中的語言特色和幽默風格,這是典型的異化策略的具體應用。當然異化也會給目的語的理解帶來一些消極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文化體都有其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反映在語言上亦是如此。如“亞洲四小龍”的翻譯,譯者明智地選擇了歸化法,將“龍”譯成了“tiger”。那是因為“龍”這個意象在中、西文化體中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而“dragon”一詞在基督教文化里則是邪惡、惡魔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異化翻譯方法可能會加大目的語讀者理解上的難度甚至曲解原文的意思。
由此可見,歸化和異化都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跉w化與異化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二者在哪些具體情況下各種發(fā)揮其價值呢?一般來說,當源語文化因素無法在目的語中找到完全對應的內(nèi)涵時、當目的語文化體系具有排他性時、或翻譯目的僅體現(xiàn)信息傳輸?shù)墓δ軙r,可以采用歸化策略。反之,當目的語讀者主觀上愿意接受異地風情、源語文化有魅力且容易被接受時,異化策略則成為主要的翻譯策略。在翻譯實踐中,很多情況下譯者會將歸化和異化相融合、整合使用,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以完成翻譯的目的。所謂平衡點就是使用異化法時,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包容度和接受能力;在使用歸化法時,注意譯文是否能夠傳達源語文本的文體特征,是否令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誤解。
三、總結
翻譯的主要目的是文化傳播與交流。使用什么樣的翻譯策略是譯者需要完成的一道選擇題。翻譯是無法達到盡善盡美的,我們無論選擇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都是以犧牲一部分文化內(nèi)涵為代價的。譯者所能做的就是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結合點,即可歸化也可異化,適時而用,以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