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傳媒教育的“變”與“不變”

2019-09-10 07:22金恒江余來輝丁夢
教育傳媒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碩士媒介教育

金恒江 余來輝 丁夢

一、傳媒教育應與時俱進

問:Buckingham(白金漢)在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媒介教育:識字、學習與當代文化》)一書中曾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舊有的“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及“批判分析”(critical analysis)的傳媒教育取向,大力提倡以傳媒制作為重心的傳媒教學法(media pedagogy),并指出要以“傳媒教育新范式”取代以往保護主義和批評分析范式。 您是否同意他的觀點?

張國良:首先,需要厘清概念?!皞髅剑ㄒ簿褪敲浇椋┙逃焙汀懊浇樗仞B(yǎng)”這兩個概念是有同有異的,前者應是寬泛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教育,而后者一般作為民眾的一種素養(yǎng)來理解。當然,從字面上看,也可以認為兩者的差異在于,一個強調過程,一個表現(xiàn)為結果。一個人接受了傳媒(媒介)教育,自然就具有了媒介素養(yǎng),這樣看來,兩者似乎是一體的,但事實上,面向民眾的媒介教育,通常被包含在了媒介素養(yǎng)這一概念中,而專業(yè)化的,也就是面向高校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媒介教育,則更習慣被稱為新聞教育或傳播教育。

為什么會這樣呢?顧名思義,面向全民的教育,作為一種狹義的傳播教育,似乎是以媒介為中心的,即告訴大家怎么處理自己與媒介的關系;而廣義的傳播教育,涉及面就更加廣泛了,因為傳播并不僅限于媒介,還包括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多個維度和層面。

如此說來,我從事專業(yè)化的新聞傳播教育工作,確實比較久了,但對于面向全民的傳媒教育即媒介素養(yǎng)教育,其實涉及不多。而Buckingham(白金漢)著作的重點在于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經歷了一些變化。一開始是保護主義,把媒介看成是惡魔,尤其是對青少年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但這種認識和觀念也不能說一無是處,因為即使在今天看來,青少年群體也是需要保護的,例如,限制過度的色情和暴力內容,建立電影的分級制度,但凡公共信息還是應當適度凈化,當然,過分強調保護則又不合理了。

而所謂的批判分析視角,也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即認為一個成年人,可以自己分辨、自己選擇對他有用的信息。依我看來,分析(識別、分辨)其實是批判的前提,即受眾先要學會分析,知道哪些是對自己有幫助的信息,哪些是沒用或有害的信息,在這之后才談得上批判,即進一步認識到媒介所建構的現(xiàn)實并不等于客觀現(xiàn)實,從而對媒介內容中的價值觀培養(yǎng)起一種批判作用。

當然,僅此還是不夠的,因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又開始提倡參與,不僅強調使用媒介,還倡導人們要認識到媒介的信息是多元的,作為公民要具備使用、參與、行動的能力。Buckingham(白金漢)著作提到的傳媒制作,就是在這一層面上的期待,即不僅高校學生,作為社會一員的公民,也需要養(yǎng)成這種能力,會制作、生產各種媒介信息。到了新媒體時代,這種參與模式就更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了。既然人人都擁有媒介,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這種參與媒介、重在制作的行動,也就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

問:Buckingham(白金漢)曾經指出傳媒教育的教師不僅要懂得教,還要思考為什么要這么教、希望達到什么目的、有什么理念和指導原則、用什么模式和方法最好。在您看來,國內傳媒教育在這方面表現(xiàn)如何?傳媒教育研究整體水平如何?如何實現(xiàn)傳媒教育實踐與研究的有效聯(lián)動?

張國良:當然我相信,大多數(shù)教師在開設一門課時都會思考一些教學問題,具體到傳媒教育就是思考新聞傳播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貫穿一定的價值體系,并在模式、方法等方面體現(xiàn)出來。雖然說都有所思考,但教師個體之間也必定存在差異,從而在各具特色的同時,自然也有深淺之別、高下之分。

就我的印象而言,對于新聞傳播專業(yè)的教學問題,國內有一些學者比較關心,也不時可以見到相關的討論。但總的來說,無論是總體規(guī)劃、布局思路,還是教學的各個具體環(huán)節(jié),諸如課程、實踐、教材、方法、經驗、效果等,相關的思考、交流和研究都還不夠深入。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整體偏科研、輕教學,尤其表現(xiàn)在教師考核制度中,從而導致了教師個體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方面。

至于如何實現(xiàn)新聞傳播教育實踐與研究的有效聯(lián)動?我覺得,兩者之間原本就存在一種互動關系,實際情況如何,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如果科研水平過低,那么教學質量也不可能很好。通??蒲兴礁咭馕吨季S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強,自然是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的,但如果備課不認真,或表達技巧有較大欠缺,那么,教學效果也是堪憂的。反過來說,如果教學態(tài)度認真,其實也有助于科研的發(fā)展,因為教師在備課(與自己對話)和課堂教學(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啟發(fā),重新審視已有的理論和方法,從中產生出思想碰撞的火花。

二、怎樣當好一名院長

問:張昆教授發(fā)表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聞學院院長》一文,在傳媒教育界引起較大共鳴。 在您看來,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和要件?據(jù)您的觀察,國內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在任職條件、教育理念、學術科研等方面有何異同?

張國良:對于新聞傳播學院來說,優(yōu)秀院長的條件與其他學院應該是大同小異的,概括地說,無非是四個字:德才兼?zhèn)洹.斎?,對“德”“才”的具體內涵可以有許多演繹,就我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8年的體會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公正”“民主”,這也是我為學院確定的16字院訓的首要兩條,我們的院訓全文為:公正民主、求真務實、團結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

按我的理解,“公正”是“德”的核心,“民主”則是“才”的精要,也就是說,在本人熟知并遵循高等教育(在此又具體體現(xiàn)為新聞傳播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如何最大化地集思廣益,貫徹“教授治學”,這就是作為一個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最應具備和發(fā)揮的才能。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推動下,上海交通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發(fā)展比較迅速,短短幾年內就躋身于全國十強、世界百強之列。

實際上,就國內外高校和學科的比較而言,在硬件已幾無差距的今天,主要問題也就在體制、機制、政策等“軟件”方面了。目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在高校行政化的局面下,“院為實體”難以落實,從而不能不影響“教授治學”的實效。

三、傳播學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問:現(xiàn)在新聞傳播本專業(yè)學生從事傳媒行業(yè)的越來越少,傳播學教育需要做哪些調整?

張國良:確實時代正在發(fā)生巨變。一方面,新聞傳播專業(yè)一直在擴招;另一方面,傳統(tǒng)媒體今不如昔。但我們學院很早就定位在培養(yǎng)寬泛意義上的傳播人才,所以學生就業(yè)沒有問題。諸如游戲公司、網絡公司、各大企業(yè)的公關部門,包括各種各樣的公眾號,都對傳播人才有廣泛需要。當然,作為一流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理應更偏重基礎,提高綜合素質。

事實上,目前新聞專業(yè)顯示出過?,F(xiàn)象,傳播專業(yè)的適應面則廣泛得多。但似乎有許多院校的專業(yè)名稱還是“新聞”而非“傳播”,盡管培養(yǎng)目標已不限于新聞人才,這就名不符實了,可能對就業(yè)多少還是有一點負面影響。

問:臺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成露茜教授曾公開表示,任何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如果不教專業(yè)技術,就不配做一個傳播教育機構,但是如果只教技術,就不配做一個大學的機構。張昆教授也指出國內新聞傳播學科,尤其是一流大學新聞傳播教育普遍糾結于職業(yè)型和學術型的矛盾,建議一流大學新聞傳播教育首先是研究型,其次是職業(yè)教育,應定位為研究型傳媒職業(yè)教育。 此外,新聞學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當前我國高校傳媒教育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開設了學術型和專業(yè)型碩士。您對國內傳媒教育的學術型和職業(yè)型兩大取向有何構想?在具體的課程教學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如何實現(xiàn)二者的有效整合?

張國良:對學術型碩士和專業(yè)型碩士培養(yǎng)分流的構想是合理的,盡管目前還處于摸索過程中。一方面,有關部門可能期待更合理地分配教育資源,更專業(yè)地培養(yǎng)不同層面的優(yōu)秀人才;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教育改革的決心和理想,希望與國際接軌。但現(xiàn)實問題是:學術型碩士與專業(yè)型碩士的培養(yǎng)尚缺乏明顯不同的教學體系,二者的課程設置和培養(yǎng)方案還需要進一步區(qū)分和完善。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明確培養(yǎng)目標的異同,學術型碩士重在培養(yǎng)學生在系統(tǒng)的學科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學術創(chuàng)新的研究能力,專業(yè)型碩士則重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專業(yè)理論知識去解決傳媒實踐問題的能力,二者的共同點是都要求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而這一點是目前碩士教育普遍比較缺失的;二是培養(yǎng)方式的異同,學術型碩士的培養(yǎng)方式主要是學術訓練,引導學生運用專業(yè)理論分析傳媒問題與現(xiàn)象,形成學術思維的習慣,指導學生開展學術論文寫作,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等,專業(yè)型碩士的培養(yǎng)方式主要是實操訓練,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專業(yè)實踐競賽、業(yè)界見習實習等,加強學生理論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二者共同的地方在于都強調“在實踐中學”,學術型碩士注重學術訓練,而專業(yè)型碩士偏重實務訓練。只有真正做好以上兩個方面,才能既保證學術型和專業(yè)型培養(yǎng)的區(qū)分,又能實現(xiàn)二者的有效整合。

問:自198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成立以來,美國大學的傳媒學院紛紛建立各種新聞實驗室和開展各種新聞技能培訓,美國傳媒學院刮起實驗風,工科生占領新聞系,其他還有南加州大學安納堡創(chuàng)新媒體實驗室、哈佛大學尼爾曼新聞試驗室等。國內方面,比如北京師范大學設立新聞出版大數(shù)據(jù)用戶行為跟蹤與分析實驗室、大數(shù)據(jù)傳播實驗室,您認為傳媒教育應如何應對新媒體技術的挑戰(zhàn)?

張國良:依我之見,麻省理工那樣的院校再優(yōu)秀,在新聞傳播領域也構不成主流,當然在媒體研究方面它確有創(chuàng)新性。不過,各個學科、各個領域對媒體的定義不盡相同,例如對設計學科而言,媒體就是一切可以用來表達設計創(chuàng)意的手段。

誠然,我們必須密切關注技術、大數(shù)據(jù)、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等,但不能陷入唯技術論,也就是說,技術取向不可能成為新聞傳播學科的主流導向,其主流導向一定是如何生產更好的內容,以及如何運用更適合的手段與渠道來呈現(xiàn)、擴散這些內容,從而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另外,對于新聞傳播研究來說,跨學科合作固然非常必要,但同時也應當承認,學科之間尤其是文科與工科之間,以及學界與業(yè)界之間的合作很不容易,業(yè)界往往要求幾周、最長幾個月就出成果,與學界的要求大相徑庭,因而對其中的規(guī)律還需要多加探索。

問:在這個傳統(tǒng)媒體正在轉型的時代,傳媒發(fā)展日新月異,傳播學課程體系是否也需要轉型?如何把握與平衡傳播學教育中的“變”與“不變”?

張國良:事實上,這種轉型已在進行中,當然,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總是有距離的。一方面,身處新媒體時代,學生自然需要在適度的范圍內多學習和掌握一些新媒體技術,這不僅有助于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還有助于其今后工作能力的拓展。

但依我看來,不變的東西可能更多,諸如思維能力、基礎理論、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外語能力,等等。無疑,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對傳媒業(yè)的影響巨大,機器人已經可以做到一般的寫稿了,且優(yōu)勢在于處理數(shù)據(jù),但機器人能否擁有人類那樣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還是存疑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問:近年來,國內高校尤其是發(fā)達地區(qū)知名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引進了不少海外以及港、臺地區(qū)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帶動了國內新聞與傳播學術研究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您認為面對未來海外博士的競爭,國內高校傳媒教育應如何提升博士培養(yǎng)質量?

張國良:近年來,許多高校確實引進了很多海外人才,對國內新聞傳播教育和研究水準的提升有明顯幫助,國內院校發(fā)表SSCI/SCI論文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這些海外人才還帶了許多先進理念回來,包括教授治學、民主辦學、學生為本、國際視野等,促進了我們的教學改革、科研創(chuàng)新以及學科建設。事實上,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國內的碩、博培養(yǎng)水準也有了明顯提高,盡管目前海外人才的整體實力還比較強,但已不像過去那樣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國內也不斷地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人才,前景可期。

四、為師之道

問:您從事研究、教學工作已有許多年,在傳媒研究領域碩果累累,孜孜不倦的教誨也使得一批批學子打下堅實基礎,能否談談您多年工作的心得體會?

張國良:雖然沒有具體數(shù)據(jù)比較,但我指導的研究生是比較多的。從1993年和1998年分別開始指導碩士生和博士生以來,迄今已分別過去了26年和21年,粗略計算,一共培養(yǎng)了130多位,其中,博士60多位,碩士50多位,還有博士后10多位。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主要有這樣一些體會:

兼容并包。作為導師,理應兼容并包。即對各種類型的學生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也就是平等相處、教學相長的態(tài)度。這主要體現(xiàn)在研究方向和興趣方面,應特別注重學生的想法,考慮學生的感受,不指令、不強迫學生做任何事。對我來說,最忌諱的就是強制性、高壓性的師生關系,因為這不僅會扼殺學生的主動性,而且違背了天性和人道,將使學生喪失學習的樂趣。若能保持這種兼容并包的狀態(tài),師生關系自然就有了融洽的基礎。

因材施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則應因材施教。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引導他們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鍵所在,一同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學生迷茫、困惑時,根據(jù)對他們平時的觀察,把握其性格特點,應用切實可行的話語或措施鼓勵他們,增加他們的信心??傊?,在指導過程中,盡量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來促進他們成長,當然,尤其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尋找、確定適合其自身特點的研究方向和論文題目。

砥礪切磋。學生一般都很年輕,遇到困難不乏打退堂鼓的念頭,這時尤其需要導師的關心。記得有一位臺灣博士生,入學幾個星期后感覺筋疲力盡。一方面,家務繁重;另一方面,當時兩岸交通不便,尚需轉道香港,費時費力,于是產生了休學或退學的想法。我與她詳細交談,分析利弊得失,鼓勵她不要輕易放棄,并提供了一些具體建議。最終,她堅持下來,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梢姡攲W生遇到難題的時候,很需要導師作為知心朋友幫助其渡過難關。

身教為重。所謂“己不正,何以正人”“身教重于言教”,作為導師,以身作則十分要緊,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例如,導師希望自己的學生認真、嚴謹,則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認真、嚴謹,為學生樹立起榜樣。

激勵創(chuàng)新。有人問我,對學生有沒有“責罵”的時候,我很驚訝。在我看來,導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何來“責罵”的資格和權利呢?因此,我在必須批評學生時也盡量委婉,多采取建議的方式。這不僅有利于維護良好的師生關系,而且有利于激勵學生創(chuàng)新,嘗試突破。同時我倡導學生,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要著力拓寬視野,將全球眼光與本土需要很好地結合起來,摒棄門戶之見,切勿畫地為牢,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學者,他們對理論的貢獻都應視為全人類的財富。

注釋:

①Buckingham D. Chapter Three of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003, 52(2):206-208.

②張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聞學院院長》,《新聞記者》2017年第2期。

③張昆:《一流大學傳媒教育定位的困惑與思考》,《新聞記者》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歡
碩士媒介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抖音對戲曲藝術的再媒介化重塑
虛擬社會化與批判缺失:代際媒介觀演進與媒介素養(yǎng)研究
題解教育『三問』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唐維澤、段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