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摘 要: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擁有情感,并基于自己的情感升華對文章的領悟力,才能夠深層次的感受文章的含義,情感教育能夠帶領學生走進語文的天地中,獲得情境的共鳴,教師應結合當下情感教育的問題,進行積極的語文互動,挖掘語文中的情感元素,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展開情感的分析,獲得多重的情感體驗,與此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參與到語文的情感暢想中來,進行積極的情感創(chuàng)新表達,根本上提高語文的認知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實施問題分析
引言:
當前語文的情感教育稍有匱乏,部分學生缺乏實際的情感體驗,他們難以設身處地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變化,情感試想較為單一,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悟,形成積極的情感意識,并在情感認識的基礎上去表達和理解,讓學生在情感分析中具備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等,教師應注重語文的情感教育,在情感的熏陶下,讓學生對語文形成深刻的印象,并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1.積極的挖掘小學語文教材
教師應積極的挖掘語文中蘊含的情感元素,讓學生將文字中包含的情感內(nèi)容都摘錄下來,并在情感互動上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發(fā)散思維,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情感分析,而非嚴格的按照主旨表達去感受,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情感感觸。如教學“觀潮”時,需要背誦3/4段落,教師此時導入多媒體的情境,先展示出錢塘江的俯瞰場景,而后展示潮來前的場景,進而逐步的演示潮來、潮后的景象,觀看的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自己已學的詞句進行形容,自由的展開對錢塘江潮來潮去的感想表達,課堂環(huán)境相對較為開放,學生的語言描述也逐漸豐富起來,而后教師可拓展課堂角色活動,讓學生來扮演小導游,在潮來潮后的過程中向同學們介紹錢塘江,讓學生對觀潮形成一個具象化的認識,他們的情感感受更加充沛。
2.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是綜合性強的學習體系,進行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對文字內(nèi)容的理解,對閱讀寫作的鍛煉,更是通過對人文情懷的傳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質。小學階段是學生建立思考模式、豐富內(nèi)心情感的重要時期,小學語文課本內(nèi)容的設立也是緊緊圍繞小學生情感發(fā)展的特點進行設計,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也必須要緊緊圍繞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nèi)容展開,如對學生友情的培養(yǎng),與現(xiàn)實結合帶入到情境之中,滿足學生情感發(fā)展需求進行有計劃的主題式教育。如在進行相關勞動主題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學生講述自己參與勞作經(jīng)歷的環(huán)節(jié),以此增加語文與實際的關聯(lián)性,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主動勞動的品質,并且鍛煉學生的課堂表達能力。
3.情感教育,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朗讀,是小學生學習語文,提升語文能力的重點方法之一,朗讀有助于學生理解所讀內(nèi)容,增強記憶深刻度,鍛煉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不怯場的心態(tài),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加強學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但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所讀內(nèi)容時難以做到有感情的朗讀,更難體會其中情感,對此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重視示讀的作用、在示讀過程中就聲情并茂,引起學生的共鳴幫助學生理解所讀內(nèi)容。朗讀課文時,注意情緒的起伏,聲調(diào)的變換,表情眼神的配合,朗讀的儀態(tài),將生硬的內(nèi)容通過朗讀再現(xiàn)于學生面前,使其感同身受、幫助學生理解所讀含義。
4.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育應培育學生熱愛中華優(yōu)秀文化與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長篇華文還是優(yōu)美小詩都應該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的載體。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一是關于祖國情感的,如《梅花魂》、《開國大典》等;二是關于親情友情的,如《荔枝》、《他是我的朋友》等;三是關于歷史、生活的,如《草船借箭》、《荷花》等;四是關于世界風情的,如《威尼斯小艇》等;五是關于名人偉人的,如《向命運挑戰(zhàn)》、《一夜的工作》等;六是關于自然科學的,如《馬踏飛燕》、《鳥的天堂》等。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語文教材,對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準確把握,從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教學。如在講解《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時,第一句話“我的故鄉(xiāng)在江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就道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感染力很強。有的課文通過對景物特點的描寫,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效果;有的課文通過人物動作、語言、性格、神態(tài)的描寫,使人物變得豐滿;有的課文則通過運用對比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5.創(chuàng)造情境,以情導情
小學生的情感通常是比較膚淺,而且容易受到老師情感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的,也很容易受到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支配和感染。教師應該充分把握好這一點,積極的創(chuàng)造情境,從而使學生受到啟發(f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是要對學生的情感點進行充分的挖掘。劉勰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學語文教材都是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情感發(fā)展精心編選的,蘊含著作者的豐富情感。如《金色的秋天》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要讓作者的情感被學生理解,并有所感悟和體驗,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準確把握好文中的情感點,使學生得到情感的共鳴;二是通過營造情境來傳達情感。教師應該營造出一個讓師生情感相通相融的情境,從而觸動學生的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要緊抓住一個“情”字,以情動人、以生傳情,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講解《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懷著對周總理的無限懷念,聲情并茂的朗讀課文,放一首低沉的音樂,渲染出悲傷的氣氛。通過情境的營造,使學生對周總理的懷念和熱愛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的形勢下,作為教育者在教學時應該給予學生較多的關懷,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顧衛(wèi)平.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新課程(中),2016(12):241-242.
[2]吳艷秋.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課外語文,2016(20):147.
[3]彭燕.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吉林教育,2016(13):29.
[4] 姚潔瑛.在創(chuàng)新思維中釋放學生的潛能[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