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中
家在北方,子牙河畔,村莊就在橋頭。小時候,經(jīng)常在橋上玩耍,家鄉(xiāng)的橋承載了很多的童年記憶。如今,每次出行旅游,那些園林古橋,總會觸動內(nèi)心柔軟的回憶。
春暖花開,一座石橋、一首古詩、一曲清歌、一堤煙柳、一徑回廊……古橋連通了人與自然,也連通了園林里的春天。
十七孔橋連玉帶
北京的橋啊千姿百態(tài)
北京的橋啊瑰麗多彩
金鰲玉棟望北海
十七孔橋連玉帶
…… ……
蔡國慶一首《北京的橋》曾經(jīng)廣為傳唱,歌聲悠揚,唱出了古都橋的多與美,引領(lǐng)我們走進橋的世界。歌中所唱“十七孔橋連玉帶”是北京頤和園兩座標志性的橋梁—十七孔橋和玉帶橋。這兩座橋遙相呼應(yīng),一如飛虹偃臥,一似玉帶凌空,如同玉璧上的兩粒明珠,成為頤和園昆明湖中的佳景。
從北宮門進入頤和園,沿著昆明湖東堤向南行走,經(jīng)文昌閣、二龍閘和鎮(zhèn)水銅牛,就來到了十七孔橋。柳絲搖曳,湖波蕩漾,十七孔橋如長虹臥波,是通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
十七孔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長150米,寬8米,由17個橋洞組成,是全國體量最大的園林古橋。橋頭左右各有一只石獸,昂首屹立,氣勢宏偉。橋兩側(cè)漢白玉欄桿設(shè)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有不同姿態(tài),不同數(shù)量的石獅子,或三五成群,或捉對玩耍,或母子相抱,或靜坐昂首,或凝神遠眺,個個惟妙惟肖。都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不清,而十七孔橋的石獅子據(jù)說共有544只,比盧溝橋還多59只,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數(shù)數(shù)看。
登上石橋,視野開闊,昆明湖周邊風光盡收眼底。橋頂最高處是遙望佛香閣的最佳攝影點,還可以遠觀西堤六橋及堤上的楊柳桃花。十七孔橋四時皆美,無論從橋上看湖光山色,還是在湖邊賞虹橋臥波,都會在自然變化中呈現(xiàn)不同的美景。尤其在每年冬至前后,黃昏時分,當太陽位于最低點時,陽光照亮全部十七個橋洞,金光燦爛,形成“金光穿洞”的奇景,堪稱園林設(shè)計的神來之筆。近年來,每逢冬至,總有大批攝影愛好者和游客云集于此,十七孔橋因此成為“網(wǎng)紅橋”。頤和園的垃圾箱上方兩側(cè)也凸起設(shè)計成微縮版十七孔橋造型,攝影師亦可借此拍出精美的照片。雖然現(xiàn)在不是冬至,看不到“金光穿洞”,但陽光下橋影襯著波光,與藍天綠柳、翠島亭云相輝映,亦是別有風致。
由十七孔橋向南,經(jīng)繡漪橋,走上西堤,一路行來,柳綠桃紅,景色宜人。移步換景間,或橋梁飛渡,或廊檐高聳,亭橋相望,橋景相融,如在畫中。西堤是仿照西湖蘇堤而建的長堤,把昆明湖一分為二。西堤六橋,從南向北依次為: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bīn)風橋和界湖橋。這些橋形態(tài)不一,各有千秋,每座橋均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如柳橋取自白居易的詩句“柳橋晴有絮”,在柳橋和練橋之間建有景明樓,取范仲淹《岳陽樓記》“春和景明”之意。豳風橋之名,則取自《詩經(jīng)》中反映早期農(nóng)耕生活的《國風·豳風》,以此來表明帝王對農(nóng)桑的重視。
六橋中最著名的是建于清乾隆年間的玉帶橋,此橋為單孔石拱橋,橋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雕砌,曲線優(yōu)美,猶如玉帶,故此得名。能把石拱橋建得如此輕盈優(yōu)雅,古人的智慧令人不得不佩服。橋下是昆明湖的入水口,向西與玉河相通,當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園至玉泉山,往返都是經(jīng)過此橋。
站在橋下,看一瓣桃花隨澄澈的湖水穿橋而過,不禁想起李煜的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橋還是當年的橋,只是廟堂不再,江湖已遠,我們登橋臨水,看的只是風景,而橋本身往往被我們忽視了。
二十四橋明月夜
體驗了皇家園林橋之美,我們不妨再去看一看江南園林橋之趣。從北京驅(qū)車向南980公里,我們來到了揚州瘦西湖。瘦西湖有兩座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橋是必看的,那就是二十四橋和五亭橋。
唐代詩人杜牧的一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讓二十四橋名揚天下,也讓后世文人打了一千年的筆墨官司。二十四橋究竟是一座橋還是多座橋,是虛指還是實指,至今爭論不休。一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自古是文人歡聚、歌女吟唱之地。唐代有二十四歌女,于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一歌女折花相贈,請其賦詩。杜牧見其姿容清麗,想起當年隋煬帝帶宮女在此吹簫賞月的情景,于是吟出了傳誦千古的名句。
美好的傳說寄寓了古代文人的向往,也易于為大眾所接受。不管是一座橋還是幾座橋,二十四橋真實地存在過。清乾隆年間二十四橋景稱“春臺明月”,為乾隆下江南“水上游覽線”的一處勝景。嘉慶之后橋梁塌毀,但地形地貌、河灣港汊猶存,留給世人無盡遐想與追思。20世紀80年代末,揚州市政府在瘦西湖修復(fù)了二十四橋景區(qū),重現(xiàn)昔日景觀。如今的二十四橋景區(qū)包含落帆棧道、二十四橋、九曲橋、吹簫亭等建筑。二十四橋與頤和園玉帶橋相仿,為單孔拱橋,橋的長、寬、欄板、臺階皆暗合二十四之數(shù)。橋面呈“之”字形布局,站在橋上,每一面轉(zhuǎn)折都是一幅精美畫卷。橋水相接處湖石堆疊,周圍遍植丹桂,馥郁飄香。景區(qū)還配備樂器和唐裝,游客可以吹簫、彈唱、歌舞,領(lǐng)略當年的如詩意境。
與二十四橋相望,東面不遠處即是五亭橋。五亭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瘦西湖的標志,也是揚州城的象征。清人黃惺庵曾寫《望江南五亭橋》贊曰:“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蔽逋蛟O(shè)計獨具特色,橋上五座風亭如同蓮花,所以又稱蓮花橋。橋基呈工字型,與大小不一的橋洞相結(jié)合,敦實沉穩(wěn)又有空靈之氣。五亭橋下共有十五個橋洞,洞洞相通。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每逢月圓之夜,橋下十五個橋洞都會各銜一枚月影,“眾月爭輝,莫可名狀”,亦一奇景。五亭橋整體線條流暢,直曲相承,和諧秀媚,亭橋一體,遠觀近賞,姿態(tài)萬方,被茅以升稱為“最具藝術(shù)美的橋”。
二十四橋和五亭橋皆有月下之美,而風景不同。在月圓之夜,登橋賞月,體會“二十四橋明月夜”或“金色蕩漾,眾月爭輝”的妙境,當會別有一番情調(diào)。
姑蘇水鄉(xiāng)橋趣多
由瘦西湖再向東南200公里,就來到了蘇州拙政園。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
拙政園中的橋以小巧精致和多樣性著稱,其中大部分景觀保持了清代原貌,徜徉其間如入《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頓生懷古情懷。巧的是在東園有一座小石橋,是當年越劇版電影《紅樓夢》黛玉葬花一組鏡頭的拍攝地,現(xiàn)在被稱為“黛玉葬花橋”。
園中最著名的橋當屬中園的小飛虹。小飛虹建在微微高起的三跨石梁之上,造型古樸,色調(diào)淡雅。橋兩側(cè)設(shè)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檐枋下以倒掛楣子做裝飾,是蘇州園林中少見的精美廊橋。此橋集亭、廊、橋于一體,橋兩端與曲廊相連,宛如飛虹架于碧波之上,勢若飛動,水中倒影,在波光中極具動態(tài)美,故取名“小飛虹”。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也為橋梁景觀增添了文化意境。橋上懸有一塊“小飛虹”的匾額,由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曾耕西題寫。
在拙政園還可以欣賞到曲橋、平橋、亭橋等各式各樣的橋,這些橋各具特色,精巧自然,構(gòu)成獨特的景觀,也是園中的風景亮點。
出了拙政園,沿南環(huán)西路向西大約21公里,就來到了有“江南第一園林古鎮(zhèn)”之稱的木瀆古鎮(zhèn)。古鎮(zhèn)境內(nèi)河塘遍布,水巷交錯,小橋縱橫,臨水而居,風光旖旎,到了這里才真正體會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情調(diào)。
木瀆的橋,或滄桑,或秀麗,或古樸,每一座橋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來到木瀆鎮(zhèn),導(dǎo)游往往會先向你介紹兩座很特別的橋—斜橋和邾巷橋。這兩座橋一縱一橫,聯(lián)袂而建,呈犄角之勢,并稱“大雙橋”。胥江和香溪在斜橋下交匯,一清一濁,形成一條明顯的分界線,這就是木瀆古十景之“斜橋分水”。據(jù)傳說,胥江水原來也是清的,后來因吳國伍子胥屈死被投入江中,胥江水就變得渾濁,以示其不與越國同流的氣節(jié)。邾巷橋上鐫有一副對聯(lián)“吳越千年分清濁,香胥兩水匯一流”,即源于此。
邾巷橋建于明代,橫跨胥江,連接中市街和下塘街。邾巷橋的名字來源很有意思,原稱東安橋,與西安橋相距僅百步之遙,兩橋相望,一座精致,一座雄麗,謂之“姐妹橋”。南岸下塘街當年曾開設(shè)很多苗豬行,這座橋就被約定俗成地叫作“豬行橋”。因為“豬”與“邾”本諧音,而“行”(háng)與“巷(xiàng)”在吳語中則讀音一致,所以后來木瀆人把“豬行橋”改為“邾巷橋”,沿用至今。黃昏時分,站在西安橋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見木瀆古十景之“姜潭漁火”。岸上萬家燈火,滿天繁星閃爍,與江中的點點漁火相映成趣,讓人流連忘返。
除了這幾座橋,還有西施橋、南街廊橋、西津橋、永安橋……這些橋,或因境成景,或因景聞名,在水鄉(xiāng)古鎮(zhèn)成為獨特的風景,其背后的故事也頗具人文趣味。
站在一座古橋上,臨風而立,不禁想起卞之琳的詩句:“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眻@林之中,與橋同在,也許,你就是別人眼中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