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紐約電影新勢力之一的美國導演、編劇、獨立制片人諾亞·鮑姆巴赫,是當今美國電影界不可忽視的存在。2005年其自編自導的電影《魷魚和鯨》入圍了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2010年拍攝的影片《格林伯格》入圍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2017年自編自導的家庭喜劇《邁耶羅維茨的故事》入圍了第70屆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鮑姆巴赫擅長拍攝家庭喜劇,探討原生家庭不美滿的成因,展現(xiàn)家庭成員之間復雜微妙的愛恨關系,關注知識分子焦慮的內(nèi)心世界和小人物的精神困境。
關鍵詞:諾亞·鮑姆巴赫;家庭矛盾;家庭喜劇
一、早年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概況
1969年,諾亞·鮑姆巴赫出生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小說家、評論家,母親是《村聲》雜志的評論家。1991年,諾亞·鮑姆巴赫獲得英國瓦薩學院文學學士之后在《紐約客》雜志做了一段時間的通訊員,他自己也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直到1995年,26歲的鮑姆巴赫自編自導了處女作《瘋狂二十年華》,講述了一群迷茫的大學畢業(yè)生在步入現(xiàn)實生活后的失落和逃避。該片在紐約電影節(jié)首映后獲得好評,這使得年輕的鮑姆巴赫獲得了紐約電影界的關注。1997年由他執(zhí)導的第二部電影《嫉妒先生》上映,同年,他還自編自導了喜劇電影《高球》,但并未署名。然而,在之后的1998到2004年這7年里鮑姆巴赫沒有拍攝任何影片。但他也并不是無所事事,結(jié)識了既是好朋友又是合作伙伴的電影導演韋斯·安德森。由于有著相似的父母離異經(jīng)歷,鮑姆巴赫和安德森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也有共鳴。2000年由安德森和鮑姆巴赫共同編劇、安德森執(zhí)導的冒險喜劇片《水中生活》上映。
2005年,沉寂了7年的鮑姆巴赫帶著自編自導的電影《魷魚和鯨》重新回到影迷們的視野中。這部久違的作品極受贊譽,使他獲得了第21屆美國圣丹斯獨立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獎,并入圍了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此后,鮑姆巴赫的電影生涯一路暢通,先后自編自導了《婚禮上的瑪戈特》(2007)、《格林伯格》(2010)、《弗蘭西斯·哈》(2013)、《年輕時候》(2014)、《美國情人》(2015)和《邁耶羅維茨的故事》(2017)等高質(zhì)量喜劇片和一部關于著名好萊塢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shù)募o錄片——《德·帕爾瑪》(2015)。并且在2009年憑借與韋斯·安德森共同編劇的動畫電影《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獲得第37屆安妮獎最佳動畫電影編劇獎。
由于受到歐洲藝術電影和美國獨立電影運動的影響,以及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鮑姆巴赫堅持自己所有的電影都是自編自導獨立制片,曾說過自己需要對作品有絕對控制權和絕對自由的創(chuàng)作權。
二、熱衷于剖析家庭矛盾的電影作者
諾亞·鮑姆巴赫擅長拍攝家庭喜劇,熱衷于以喜劇來展現(xiàn)家庭矛盾,但這其中的剖析卻是嚴肅深刻的。他的父母在他年幼時離婚,這件事對他影響很深,《魷魚和鯨》可以說是根據(jù)鮑姆巴赫和哥哥真實成長經(jīng)歷改編而來的。他本人也曾在電影采訪中坦言:“某種意義上說,我導演的所有電影都是在講述我童年的經(jīng)歷,無論我所拍的故事是不是我的童年?!盵1]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住在紐約布魯克林的中產(chǎn)階級四口之家分崩離析的故事,影片中的父母都是作家,家里有兩個兒子,這與現(xiàn)實中鮑姆巴赫的生活經(jīng)歷相似。兩個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得不面對父母離婚分居的事實,極不情愿地在“媽媽家”和“爸爸家”來回奔走。所有的矛盾和爭吵在這個知識分子家庭中都頗具文學氣息,讓人哭笑不得。
影片以一家四口打網(wǎng)球開場,小兒子弗蘭克的一句:“媽媽和我對抗你和爸爸?!敝苯影央娪爸械拿芎图彝コ蓡T之間的依賴與競爭關系展現(xiàn)得一目了然。在這場打網(wǎng)球的戲中,可以看到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卻是好勝心和嫉妒心最強的,妻子和小兒子得分使他很不爽,他隨后告訴大兒子沃爾特如何擊中母親的弱點。父親為了在打網(wǎng)球中獲勝,就算在身體上傷害到母親也無妨。在隨后的電影中,父親看到母親的作家生涯漸入佳境,而自己的輝煌卻早已不在,只能在學校里教書,嫉妒之心使他再次挑起爭吵,必須離婚離開這個家。
鮑姆巴赫成為導演之前是作家,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文本架構(gòu)能力。這使得他可以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把矛盾建構(gòu)得巧妙而合理,尤其是在細節(jié)上展現(xiàn)矛盾。比如一家人吃晚飯時,崇拜父親的大兒子說學校讓他讀狄更斯的《雙城記》,而身為作家和文學老師的父親則認為這本書不是狄更斯的好作品,還發(fā)表了一番自以為是的言論。在一旁聽不下去的母親插話說大兒子應該自己去讀然后做出判斷,而大兒子卻不耐煩地說不想浪費時間,母親尷尬無語,可見父親和大兒子又一次聯(lián)手對抗母親。再比如兩場父親接兒子放學的戲,快到家門口而找不到停車位,小兒子的反應是在家門口停下,他先下車回家,然后父親自己去找停車位,而大兒子卻要求待在車上和父親一起找停車位。這個細節(jié)完美地展現(xiàn)了兩個孩子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大兒子顯然是向著父親的,而小兒子則更想和母親在一起。
在2017年戛納電影節(jié)上飽受好評的《邁耶羅維茨的故事》也是講述家庭危機的故事。同樣是居住在紐約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年邁的父親是結(jié)過四次婚的不再有名的雕塑家,同父異母三兄妹也是人到中年,除了應付各自的煩心事,還要面對父親生病住院的事實。這個家庭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之間的矛盾比鮑姆巴赫之前的任何一部電影都要多:老父親與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三兄妹與繼母之間的矛盾,兩個同父異母的兒子之間的矛盾,大兒子與其青春期女兒的矛盾,小兒子與其5歲兒子之間的矛盾??梢婖U姆巴赫把家庭喜劇又上升了一個新高度,其處理電影中人物關系矛盾的能力也更強。在這部電影中鮑姆巴赫使用了類似文學寫作的篇章段落結(jié)構(gòu)來講述故事,這使得電影在敘事上稍顯零散,節(jié)奏略微緩慢。但是這種嘗試為組織角色登場、厘清人物關系有很大的幫助,觀眾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家庭矛盾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以及緊張的氛圍是如何一點點累積起來的。
在《邁耶羅維茨的故事》中,對“成功”的定義是這個家庭矛盾的起源之一。父親自認為是成功的,年輕時是紐約小有名氣的雕塑家,結(jié)過四次婚,后來雕塑事業(yè)落寞了就在一所大學里教書。但他并不知道如何做一個成功的父親,對大兒子過分責罵,對女兒過分忽視,對小兒子過分關注,所有這些都在三個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陰影。在這個奇怪的家庭里,只有取得藝術上的成就才能算得上成功,就算大兒子是一個成功的父親,但他卻是一個離婚又失業(yè)的鋼琴教師,所以他是失敗的。小兒子剛和朋友合伙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是這個家里“唯一賺錢的人”,卻因為不跟藝術沾邊而也被認為是失敗的,女兒更是被忽視到?jīng)]有人在意她的工作。鮑姆巴赫電影中的家庭矛盾與他所塑造的專制獨裁的父親形象密切相關。
父親作為整個邁耶羅維茨家族的長老,總是頤指氣使、自以為是,見不得孩子們比他強,他還是《魷魚和鯨》里那個嫉妒心好勝心和自我優(yōu)越感很強的父親,需要活在別人的崇拜和贊美中。
三、人物對白體現(xiàn)生活的真實感
鮑姆巴赫電影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人物對白的真實感極強,這也是他在表現(xiàn)家庭成員之間矛盾時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鮑姆巴赫筆下的人物總是被困在親情關系里,他們對彼此又愛又恨,在爭吵中尋求相互理解,卻發(fā)現(xiàn)語言是施暴的武器。鮑姆巴赫在電影中展現(xiàn)家人之間是如何對話時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即對白重疊。在文學作品中,不管怎樣編排,對話都要一句一句按順序進行,這樣更符合邏輯,因為書不能模擬現(xiàn)實生活中對話重疊的狀態(tài)。雖然電影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為對話重疊提供了絕對優(yōu)勢,但很少有導演和編劇能嫻熟并合理地運用這項優(yōu)勢。然而鮑姆巴赫把這項優(yōu)勢在他的電影中發(fā)揮到了極致,他準確地把握住生活中人們的說話方式和電影中人物的說話方式的不同,摒棄掉電影中清晰明確邏輯性強的對話,轉(zhuǎn)向另一個維度。例如,在《邁耶羅維茨的故事》中父親哈羅德和小兒子馬特久別重逢在餐館里吃午飯的這場戲:
馬特:我記得我跟你提過,我離開了原來那家公司現(xiàn)在正和一群人一起創(chuàng)業(yè)。雖然提心吊膽,生活有這么大的變動,但事情都安排妥當,我們做的不錯。
哈羅德:莫琳跟一個朋友在聊……(被打斷)
馬特:很多老客戶都跟著我們走了……(被打斷)
哈羅德:找人過來為回顧展寫評論的事……(被打斷)
馬特:我覺得我們……(被打斷)
哈羅德:我一直被《紐約時報》忽視……(被打斷)
馬特:我們完全可以取代一些比我們大的公司……(被打斷)
哈羅德:也許這次我能東山再起。
馬特:這是我們公司的標志(他給哈羅德看手機上的圖片)
哈羅德:(看了一眼點點頭,然后看向手中的菜單)一份牛排要55美元?
在這場簡短的對話中,父親和兒子自說自話,相互打斷對方使得對話相互重疊,觀眾很容易就能發(fā)現(xiàn)這是一段失敗的父子對話,父子兩人的關系也不融洽。馬特在講他建立的新公司,哈羅德在聊他將要籌備的作品回顧展,雖然兩個人都在告訴對方自己生活中的新變化,而對方似乎并不關心,但實際上父子倆都是想得到對方的認可和祝福。父親哈羅德不停地談論自己的作品回顧展,是對兒子馬特事業(yè)上取得成就的一種否認。因為他向來看不起不懂藝術只會賺錢的人,而實際上他是不想承認兒子比他成功。
四、結(jié)語
網(wǎng)飛(Netflix)首席內(nèi)容執(zhí)行官泰德·薩蘭多斯認為諾亞·鮑姆巴赫是“美國電影制作行業(yè)中一個獨特而重要的聲音”[2]。從影二十多年來堅持自編自導獨立制片,致力于把生活現(xiàn)實融入到電影,把對人生的思考感悟加入到家庭喜劇中,使得他的電影在探討嚴肅家庭矛盾的同時夾雜著冷幽默,正是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讓鮑姆巴赫的家庭喜劇受到全世界觀眾的喜愛。
參考文獻:
[1]kent jones.the squid and the whale:4 way street[EB/OL].[2016-11-25].https://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4320-the-squid-and-the-whale-4-way-street
[2]Mtime時光網(wǎng).Netflix買下達斯汀霍夫曼新片全球發(fā)行權[EB/OL].[2017-04-16].http://news.mtime.com/2017/04/11/1568179.html
作者簡介:杜曉玉,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電影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