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玉蓮
摘要:學生是我們教學的對象,卻又是自己學習的主體。我們的教育應該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去進行。也只有這樣,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充當學習的主人,學生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去掌握知識。所以,在我們的課堂當中應用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活躍氣氛,讓學生在課堂里面動起來,在這個動當中去領悟知識,參與到課堂里面去。在我的這一篇文章當中,我將從我自己的教學案例去講解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也希望能夠運用到以后的教學中去。
關鍵詞:自主學習;高中數(shù)學;實踐探究;以問促學
案例分析:
在5月9號我上公開課,其中上的內容為《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均值》。由于講的是一個新內容一個新的知識點,在求均值的過程中,我習慣了是自己先演示一次解法,再由學生做題。當然,幾乎所有學生都會做,而我也以此沾沾自喜。然而,課后一資深老師評論的時候說到,這樣做的效果是學生會模仿我的解法,而不是真的明白了這一個知識點。事實,在后來的作業(yè)與及試卷中也證實了他的這一個說法。
于是,我深思:“為什么學生在課堂上聽得明白卻不會做呢?”
在我們大多數(shù)的老師都習慣上把這堂課要上的知識點羅列出來,然后一一給學生解析每個知識點,再自己列舉一兩個例子,給學生展示一遍,最后學生做題,照著老師的模版抄,人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掌握知識了,但是事實上學生只是會抄老師的這道題目,當題目變化的時候,學生又不會了。對于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解決呢?以下我從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往,學生對于數(shù)學的學習基本都是非常機械地照著書本或者老師的板書抄,然后換湯不換藥式得把這種解法繼續(xù)放在另外一道題目上面,但是這樣的學法沒有讓學生本質上的掌握知識,他們對題目的理解僅僅在表面上,沒有深刻得理解題目,而且很明顯,這樣的教學乏味,讓學生缺乏自信心。
讓學生從學習中掌握知識,在做題和考試中找自信,做出自信心,考出自信心才是硬道理。在數(shù)學里面有個心理學家叫皮亞杰曾經說過:有效地學習都是以興趣為前提。教育是一個教育孩子知識的活動,學生自主學習比教師教授更有意義,沒有興趣的學習只會讓學生感到痛苦,因此,學習效率也就不高。
例如:在我的這節(jié)課中,問題:某商場為滿足市場需求要將單價分別為18元/kg,24元/kg,36元/kg 的3種糖果按3:2:1的比例混合銷售,其中混合糖果中每一顆糖果的質量都相等,如何對混合糖果定價才合理?這道題,因為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了相應的知識,完全有能力去解決這類型的題目。讓學生先自己動手,可以讓他明白這節(jié)課的大致內容,還可以然他產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
學生自主學習,則學生就變成了學習的主人。我們老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什么都一手包辦,導致學生接受式得學習,使得學習變成了索然無味。以我的這節(jié)課為例,學生可以當堂做出一些類似的練習,但考試就不一定會做,學生當堂會做,是因為學生會模仿我的做法,但是,并不是明白了這堂課的內容。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數(shù)學的興趣,體驗解題的快樂!
二、加強學生對一些公式的理解
比如,在上公開課的過程中,下面這個公式需要學生去記憶:
則稱 x1p1+x2p2+…+xn pn 為ξ的均值或數(shù)學期望,簡稱期望。由于上課的時間有限,肯定給不了充分的時間給學生去記憶,而且不能夠完全理解。但是,如果學生能夠在學這節(jié)課之前就已經見過甚至已經記住的話,這樣上課的效果肯定會有大大的提升。所以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加強對公式的理解。
學生其實在遇到自己見過或者是做個的類似的題目時,是有興趣的,在問題中去總結規(guī)律,是問題導學的關鍵。同時,教師在上這一內容的時候也要求不能夠一提出問題,然后馬上就進行解答,我們應該先給時間學生去思考,遇到這樣的問題是時候應該怎么去下手,而不是“下不了手”。
三、學生主動學習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假如我們幾個人一起去一個比較陌生的地方,有的人去一次就能記住地點和經過的路線,下次再去,他就能充當向導了。而有的人去十次,也不認得路,為什么?因為他們總是依賴別人,從不操心。有人說這是因為空間概念較差,也許有些道理,但若是自己一個人尋找著去某個地方,卻又認得路了,這又做何解釋?其實關鍵的問題是主動與不主動。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同時還要不斷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積極探究的寬松、和諧、愉悅的良好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思中分析問題,理清問題,在議中解決問題,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