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中紅
摘 ?要:習作教學早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語文教學重習作訓練,學生的習作水平提高了,語文成績自然不錯。提升學生習作水平,讓習作教學真正變得靈動起來,這不單是一種理念,更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要想讓學生在作文教學成績上略有所成,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寫出真情、品讀生活,從而真正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寫作。
關鍵詞:觸摸生活;積累素材;本真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4-0184-01
當前很多學生“語文不過關”,究其原因在于習作完成不理想,學生語言積累不夠豐富,表達不夠通順。這些不僅困擾著語文的教學效果,也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素質(zhì)提升。在習作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很多孩子一上作文課就愁眉苦臉,拿起筆來根本不知道該從哪里下筆。即便勉勉強強地寫出來了,但作文內(nèi)容要么干澀無味、味同嚼蠟;要么就是廢話連篇、離題八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引導他們對習作的素材進行積累,教師應該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1.創(chuàng)設氛圍尋找寫作源頭
在作文課通常都是教師出示習作要求,讓學生反復讀寫作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后,說出自己對要求的理解,教師將結合學生的反饋情況,小結本次作文的寫作重難點,如:該從以下哪些方面著手?該注重對哪些細節(jié)的描寫等。在班級中,理解能力比較好的學生,會領悟寫作的意圖,答出符合教師要求的答案。隨之,老師進行板書,劃定寫作的幾個基本點,學生根據(jù)羅列出來的要求開始打草稿。
事實上,學生最后交上來的作文又是怎么樣呢?多數(shù)情況下成了通篇一律的“粘貼”本,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師的“規(guī)范”統(tǒng)一寫出來的一個模式,屬于孩子自己的語言和想法的語句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種模式化的寫作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學生在寫作時無路可尋。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則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huán)。要引導學生去細致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分析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捕捉材料。究其根源,必須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觀察的平臺,以現(xiàn)實生活作為底色,用真情實感來揮毫潑墨,學生個個定會都是丹青妙手。
2.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文時,學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無話可寫,或者心里的話不知道如何表達出,常會出現(xiàn)“無米之炊”的煩惱。如何讓學生既會“炊”,還要有“米”呢?那么,要讓他們“有米下鍋”,就要從平時寫作的指導入手,積極地引導他們積累寫作素材。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素材,認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庫”。
“米”又要從哪里來?教師自然要帶領孩子們積極地去找”米”。首先,是從身邊的事情開始,今天班級里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你又認識了哪些新的朋友?你覺得今天過的開心嗎?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看似平常的素材積累,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只要學生處處留心,均可以在生活中找出習俗的樂趣。學生只有真正的經(jīng)過了思考,并且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寫出來的東西才更具有真實性。當然,學生在動筆之前,試著簡單說說自己的感受。其次,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走出去”,與同學分享寫作的快樂,做到“優(yōu)秀習作方法共享”,學生樂于主動與同學進行交流。每次習作,指導學生把擬定好的作文題目、寫作材料與別人進行探討,多多聽取他人的意見;把寫好的草稿拿給別人評價或修改,多方進行交流。
3.在生活中進行本真創(chuàng)作
學生的習作重在質(zhì),而非量。洋洋灑灑幾百字的流水賬,不如三言兩語的真情實感來的真實。每每看到學生用心寫出的作品時,總讓我感動不已,字字句句皆是情。
比如一位學生在參加班級大掃除后,寫出來的習作片段:“火熱的大掃除開始了,同學們個個干的熱火朝天。拖地的同學用力地搖晃著身體,就像座鐘上的鐘擺來回擺動;掃樓梯的上下跑,活像在進行馬拉松比賽;擦玻璃的用力的擦呀擦呀,連上面的一點點小黑點都不放過;老師也不閑著,就是個指揮官,走東跑西的指揮同學們勞動。最后,教室變得干干凈凈了,同學們開心的笑了,這都是大家的汗水換來的干凈啊!老師也在笑,我們都覺得這些都離不開指揮官的功勞呢?!?/p>
在這段文字和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有關于我的描寫。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老師是什么?他想象不出那些“指手劃腳,運籌帷幄”這類的詞語來美化描寫他的老師,于是,來自于平時看過的影視劇中的指揮官形象很快和他的老師對上了號。這樣的作文最真實、最自然,就是在與學生心靈進行的對話。無需優(yōu)雅的詞匯,更無須精工雕琢,摒棄說假話、套話、真話之風,就那么單純的、隨心所欲的怎么想就怎么說,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恰當?shù)慕M織。寫出來,就是一篇不錯的習作,總能得到我給的大大的“優(yōu)”。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抓住各種契機,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善于從生活中吸取養(yǎng)分。教師帶著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物、事件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膊。從根本上說,就是讓學生捕捉素材,開發(fā)學生寫作的源泉。教師的習作教學充滿了靈性,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不自覺地愛上寫作。
參考文獻
[1]金開誠主編.王國維與<人間詞話>.[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