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毅 王煒
摘 要: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CSCL)在教育技術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揭示國際CSCL領域的研究信息動態(tài),對Web of Science(簡稱WoS)數(shù)據(jù)庫中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借助CiteSpaceⅤ可視化分析工具,采用引文共現(xiàn)分析、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等方法,分析文獻的關鍵詞和參考文獻等信息。研究發(fā)現(xiàn):國際CSCL領域的關鍵文獻主要來源于Stahl、Dillenbourg、Weinberger、Kreijns等人;涉及小組認知理論、支持協(xié)作的腳本工具、促進社會互動的策略、分析知識建構的框架等內(nèi)容,為研究提供了理論、方法和工具;研究的熱點主題主要體現(xiàn)在技術支持協(xié)作研究、協(xié)作交互過程研究、協(xié)作知識建構研究三個方面。未來,CSCL應關注協(xié)作學習的本質(zhì),關注高質(zhì)量的社會互動以及高水平的知識建構。
關鍵詞:CSCL;協(xié)作腳本;調(diào)節(jié)學習;知識建構;社會互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19)03-0032-06
一、引言
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CSCL)正被廣泛應用于各層級的教育中,其主要原因在于CSCL環(huán)境為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服務,有利于學習者進行批判性的交流與論證,培養(yǎng)學習者的高階思維,實現(xiàn)深度學習。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CSCL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為人們認識學習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和分析框架,以及支持這些過程的新興技術工具。CSCL領域正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多學科的研究者正涉足相關的研究,為CSCL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關注國際研究領域的動態(tài)與趨勢,有利于探索CSCL可能的發(fā)展前景。本研究借助CiteSpaceⅤ,對WoS中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呈現(xiàn)CSCL研究的知識圖譜,揭示國際CSCL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和熱點主題,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及借鑒。
二、 研究設計
本文以WoS核心合集為數(shù)據(jù)檢索來源,以“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or“CSCL”為主題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跨度為2008—2018年,經(jīng)過刪除不相關文獻及無效文獻,最終保留955條文獻記錄作為數(shù)據(jù)分析樣本,選擇引文的全部記錄與參考文獻格式進行保存,數(shù)據(jù)保存日期為2018年9月1日。
采用陳超美教授及其團隊開發(fā)的CiteSpaceⅤ作為可視化分析工具,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及熱點。通過對被引文獻進行共現(xiàn)分析,得出國際CSCL研究演進歷程中的關鍵性文獻,以及重要思想和理論;通過對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形成國際CSCL研究熱點的可視化知識圖譜,揭示CSCL研究領域熱點主題。
三 、CSCL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
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分析可發(fā)現(xiàn)某研究領域高被引、高中心性文獻,這些文獻為研究領域提供了理論視角和方法論,形成了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在研究的發(fā)展及演變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利用CiteSpaceⅤ工具,網(wǎng)絡節(jié)點(Node Types)類型選擇為引用文獻(Cited Reference),數(shù)據(jù)抽取對象top50,設置時間分割(Time Slicing)值為1年,時間為2008—2018年。運行軟件,得到CSCL研究的文獻共引信息,導出被引頻次大于30的文獻信息,按作者出現(xiàn)順序進行排序和統(tǒng)計,得到高被引文獻信息表,再篩選被引頻次較高的幾位作者,相關信息如下。
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來自格里·斯塔爾(Gerry Stahl)教授,作為CSCL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他創(chuàng)辦了《國際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雜志,致力于協(xié)作知識建構和小組認知的研究與實踐。格里·斯塔爾等人于2006年發(fā)表文章《計算機支持下的協(xié)作學習:歷史展望》,主要梳理了CSCL的發(fā)展歷程,介紹了CSCL的主要研究問題、研究現(xiàn)狀以及方法等,其中包括在線學習、小組學習和個體學習等方面與CSCL的關系,CSCL研究中學習與技術的相互作用,以及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及其未來的研究發(fā)展等[1]。格里.斯塔爾教授在其著作《小組認知: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知識建構》中提出了著名的小組認知理論,認為CSCL中知識的建構來源于小組成員間的協(xié)作互動,而非個人在頭腦中進行信息加工,因此,CSCL的研究應更多地關注小組整體的認知過程[2]。而小組的認知過程和個體的思維以及共同體的知識處理過程不同,需要采用多學科的方法來研究分析小組協(xié)作的知識建構[3]。
皮埃爾·狄隆伯格(Pierre Dillenbourg)的多項研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主編了“計算機支持下的協(xié)作學習”系列叢書,在CSCL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禖SCL的研究進展》一文總結(jié)了20多年來CSCL領域的研究進展,主要結(jié)論包含以下三點:第一,CSCL環(huán)境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同伴間的協(xié)作;第二,情緒和動機會影響協(xié)作學習,而這恰恰被CSCL的研究者所忽略;第三,指出了CSCL研究的新趨勢或挑戰(zhàn),即教師應該整合CSCL活動與教學設計[4]。文獻《基于腳本的CSCL:協(xié)作學習與教學設計混合存在的風險》,指出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合理的腳本能夠激發(fā)學習者之間的交互行為,結(jié)構化或半結(jié)構化的協(xié)作腳本能夠融合個性化學習、協(xié)作學習、共場學習、計算機輔助學習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管理學習時間,從而增強協(xié)作學習活動的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協(xié)作腳本過于細節(jié)化的設計,容易干擾真實的互動過程和問題解決過程,協(xié)作交互可能成為程序化的固定操作,而不是真實的社會交互,還可能帶來認知負荷和無目的交互等問題[5]。針對腳本合理設置的問題,文獻《CSCL宏腳本的靈活性》進一步指出過于模式化的腳本會限制社會互動的發(fā)展,而簡化的腳本又不足以激發(fā)學習者之間的社會互動,由此,提出了“靈活性的腳本”的概念,并從教學法的內(nèi)在要求、技術或情境因素的限制方面,詳細分析了教師和學生在設計和應用腳本時的注意事項[6]。
阿爾明.溫伯格(Armin Weinberger)同樣關注協(xié)作腳本的問題,《CSCL中的認知和社會腳本》一文指出概念化的認知腳本可以指定學習者的學習任務,社會腳本能夠使學習者之間的社會互動結(jié)構化,兩種腳本都能夠促進協(xié)作學習,但不同的是,社會化腳本能使學習者從知識獲取中充分受益,而認知腳本卻不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7]。另一篇文獻涉及的是協(xié)作知識建構的問題,文章《CSCL中爭論性知識建構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知識建構過程的多維分析框架,包括參與、認知、爭論和社會模式四個維度,以期完善過程導向的教學服務,從而促進CSCL中的協(xié)作知識建構[8]。
弗蘭克.費希爾(Frank Fischer)的文章《指導CSCL的腳本理論》認為腳本能夠通過指定、排序和分配活動,以及設定角色扮演等方式來指導討論和對話,幫助學習者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與他人的爭論中形成新的觀點,從而促進協(xié)作知識建構[9]。拉斯.科布(Lars Kobbe)則對腳本進行了系統(tǒng)的界定,認為協(xié)作腳本中包含的要素有參與者、活動、角色、資源和小組,腳本的設計應明確小組的任務分布、小組的成員構成,以及協(xié)作開展的步驟或流程[10]。
丹尼爾.薩瑟(Daniel D. Suthers)的文章《技術支持的主體間意義建構:一項CSCL的研究》也是CSCL研究領域的關鍵文獻,對研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認為CSCL經(jīng)過前10年的發(fā)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存在研究方向不明確的問題。未來CSCL的關注點應融合個人意義建構和集體意義建構,即技術支持下的主體間性意義建構的研究。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應結(jié)合深描和設計的研究范式,以此呈現(xiàn)主體間性意義建構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11]。
韋弗(B. De Wever)認為分析工具對CSCL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基于內(nèi)容分析法的在線異步論壇編碼工具研究》一文采用內(nèi)容分析法,對CSCL研究中所采用分析工具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最終選取了15種異步論壇分析工具作為分析樣本,對其編碼分類、理論基礎、應用流程、信效度等問題進行了詳細探討[12]。
詹森.杰洛恩等人(Janssen Jeroen)的文章《參與過程可視化能否提高CSCL情境的學習效果?》從參與過程可視化的角度入手,旨在提高CSCL情境下的學習效果,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參與程度會影響協(xié)作學習的效果,通過把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情況進行可視化地呈現(xiàn),可以有效地提高協(xié)作學習的效果[13]。
薩納.賈維拉等人(Sanna Jarvela)認為在CSCL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發(fā)展和完善一系列的調(diào)節(jié)技能和策略,《CSCL的新趨勢:調(diào)節(jié)學習》把調(diào)節(jié)學習理論引入CSCL研究[14]。CSCL中的調(diào)節(jié)學習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小組成員的self-regulation(自我調(diào)節(jié)學習,調(diào)控自己的行為、認知、情緒和動機等),co-regulation(組員之間的協(xié)助調(diào)節(jié)學習,幫助他人實現(xiàn)自我調(diào)節(jié)),social shared regulation(小組的社會共享調(diào)節(jié),監(jiān)控小組協(xié)作共享產(chǎn)生的新知識)[15]。研究表明,深刻的情感投入、良好的協(xié)助調(diào)節(jié)策略對小組的最終表現(xiàn)具有積極的影響[16]。
卡雷爾.克雷金(Karel Kreijns)等人發(fā)表的《識別CSCL環(huán)境中社會互動的誤區(qū):回顧研究》指出CSCL的關鍵在于有效的社會互動,但不少人對當前社會互動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qū),如認為社會互動會自動地發(fā)生,把社會互動的目的限制在認知方面,忽略了小組成員間親密社會關系的建立和良好印象的形成等,而這些認識的誤區(qū)可能會給社會互動帶來消極的影響。文章進一步提出了避免這些誤區(qū)的建議,如采用協(xié)作學習的方法、構建網(wǎng)絡互動環(huán)境、教師中心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中心、提高社會存在感等[17]。
四、 CSCL研究熱點主題分析
借助CiteSpaceⅤ軟件,網(wǎng)絡節(jié)點類型選擇為Keyword(關鍵詞),其余設置不變,運行軟件得到高頻關鍵詞信息,從運行結(jié)果中導出頻次大于30的關鍵詞。在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中,共現(xiàn)頻次越高,在研究中的關注度越高,以此體現(xiàn)其在整個研究領域網(wǎng)絡中的重要地位。結(jié)合高頻關鍵詞進行綜合分析,可將CSCL領域的熱點研究分為以下三個方面:技術支持協(xié)作研究、協(xié)作交互過程研究、協(xié)作知識建構研究。
技術支持協(xié)作研究。主要包括“Collaborative learning(協(xié)作學習)”“Technology(技術中介)”“Tool(工具)”“Script(腳本)”等。CSCL利用技術工具,如計算機、移動設備、網(wǎng)絡學習平臺、知識論壇等,來促進社會互動、可視化交流過程、評價學習效果等。伴隨著技術中介的發(fā)展,誕生了許多的新技術、新工具,并不斷地應用于CSCL的研究與實踐,如AR、VR等,可以更好地促進CSCL的發(fā)展。馬查(Matcha)等人探索了AR技術在CSCL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多種類型的自然交互呈現(xiàn)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包括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小組成員之間既有現(xiàn)實的互動,也有虛擬的互動,但更多地依賴于現(xiàn)實的對象而非虛擬的對象,結(jié)果表明AR技術能夠有效地支持小組協(xié)作學習[18]。在提供教學支持方面,協(xié)作腳本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腳本既可以是教學設計方案中粗略的活動步驟,也可以是存在于活動分層中的具體流程,這兩種類型的腳本分別稱為宏腳本(macro script)和微腳本(micro script)。納路茨(Noroozi)等人的研究表明交互討論腳本能夠促使學習者解釋、批判、有意義地提問、建構論點、系統(tǒng)論證,從而促進辯論性知識的建構[19]。雖然技術或腳本的目的在于促進協(xié)作中的社會互動,對協(xié)作學習的效果可以有較好的改觀,但是,工具不應成為研究關注的焦點,核心問題在于學習者如何在協(xié)作中進行交互和學習。技術或是腳本的設計和應用需依據(jù)情境而做出靈活的調(diào)整,為學習者提供更好的學習支持服務。
協(xié)作交互過程研究。主要包括“Student(學生)”“Participation(參與)”“Performance(表現(xiàn))”“Achievement(成就)”“Motivation(動機)” “Discourse(會話)”等。在CSCL中,協(xié)作學習的過程體現(xiàn)了學習者中心的學習過程,知識的獲取是通過小組的互動學習,而不是個別化的學習,強調(diào)小組成員的積極參與、協(xié)商對話,從而完成協(xié)作任務,達到學習目標。不同特征的學習者的參與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討論的過程中,女生的話語量比男生多,閱讀理解能力強的學習者話語量也較多[20]。研究還表明,小組成員的數(shù)量與學習者的參與度相關,小組成員數(shù)量少能帶來更高的參與率,并對學習結(jié)果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21]。小組成員的積極參與是協(xié)作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促進小組的社會互動,提高學習者之間的會話質(zhì)量。王淑玲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互動行為的質(zhì)量與協(xié)作學習的效果具有正相關關系,互動行為的數(shù)量而非質(zhì)量決定著小組的學習效率,投入于復雜的協(xié)作過程、分享更多的認知觀點可以獲得更好的表現(xiàn)[22]。為了便于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習者的討論與對話,相關研究將同步在線會話模型分為九類,這些模型顯示了不同的學習者如何開展協(xié)作互動,以及學習者如何在持續(xù)的互動中經(jīng)歷成功或者失敗[23]。
協(xié)作知識建構研究。主要包括“Knowledge(知識)”“Knowledge Construction(知識建構)”“Argumentation(爭論)”“Community(共同體)”等。知識分布于個體之間,受社會互動的影響,在爭論和協(xié)商的迭代過程中生成,因此,知識建構指的是知識在對話的境脈中被充分利用、分享和累積的過程[24]。知識建構的過程十分強調(diào)共同體的作用,要求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要分享觀點,并不斷地改進觀點,為達成集體知識建構的目標做出有價值的貢獻。研究表明,學習共同體能促進學習者實現(xiàn)深度學習[25],還能確保學習者之間的及時交流,提高小組成員之間協(xié)作互動的頻率,從而保證學習者以及整個學習共同體具有高水平的學習投入[26]。但研究也表明,CSCL環(huán)境中協(xié)作知識建構雖然發(fā)生了,卻難以完成高水平的知識建構[27]。通過對學習者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行為和策略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高水平知識建構的小組在分享觀點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更能夠相互妥協(xié)的特點。小組成員之間的爭論性對話與問題解決導向的任務能夠幫助產(chǎn)生持續(xù)性的高水平協(xié)作知識建構[28]。另外,教師在強化學習者的知識建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在協(xié)作活動中提供及時的教學指導,能夠幫助學習者形成假設、提供文本、做出解釋、描述觀察,從而完成高水平的知識建構[29]。
五 、結(jié)論與反思
本文梳理了WoS核心合集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CSCL研究相關文獻,借助CiteSpaceⅤ可視化工具,從被引文獻信息、關鍵詞等角度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jié)論:
Stahl、Dillenbourg、Weinberger、Kreijns等學者早期研究的相關文獻作為關鍵性文獻,為CSCL的研究奠定了知識基礎。他們的理論與思想對CSCL研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包括支持協(xié)作的腳本、激發(fā)社會互動的策略、分析知識建構的框架、小組認知理論、調(diào)節(jié)學習理論等,擴展和深化了CSCL的研究范疇。這些經(jīng)典的文獻和著作在后續(xù)的研究發(fā)展中仍被時常引用,成為CSCL研究領域的基礎理論和重要觀點。研究的熱點主題則主要體現(xiàn)在技術支持協(xié)作研究、協(xié)作交互過程研究、協(xié)作知識建構研究三個方面。
首先,技術的使用能夠促進協(xié)作學習,尤其高精尖的技術能帶給學習者更好的學習體驗以及更好的學習效果。但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不斷地給學習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在CSCL的研究與實踐中,技術并不是核心,技術只是鑲嵌在學習過程當中的螺絲或潤滑劑,不同的學習活動需要不同的技術服務。因此,關鍵在于做好協(xié)作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合理采用技術支持學習活動或解決教學設計的問題。
其次,CSCL強調(diào)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介工具能引導互動的開展,無論是直接導向的腳本工具,還是非直接導向的群體意識工具,其目的在于保證小組成員能夠進行對話和交流。只有在對話與交流的基礎上,社會互動才可能發(fā)生。但是,人的行為由思想和意志決定,發(fā)生在社會互動中的對話和交流并不是隨心所欲、雜亂無章的,學習者必須經(jīng)過思考、反省,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進行正確的表述,才能達到社會互動的效果。因此,社會互動要求學習者能夠掌握并運用各類學習管理策略,尤其是自我調(diào)節(jié)學習策略。只有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夠做到自我調(diào)節(jié)學習,才能幫助他人進行學習調(diào)節(jié),進而實現(xiàn)社會共享調(diào)節(jié)。
最后,CSCL環(huán)境下,學習者通過各種方式形成學習共同體,其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協(xié)作知識建構。它要求共同體中的個人積極地分享觀點,與他人進行思想的碰撞,并使共同體思想和觀點達成一致,生成新的知識,實現(xiàn)協(xié)作知識建構。但真實的協(xié)作過程中,不同的學習者從中受益程度不同,甚至于知識建構水平難以達到較高的層次,不利于持續(xù)地開展知識建構。因此,高水平的知識建構還需要加強相關的分析和研究。
[1]STAHL G,KOSCHMANN T,SUTHERS D.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SAWYER R K.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855-862.
[2]STAHL G.Group Cognition:Computer Support for Building Collaborative Knowledge[M].Cambridge:MIT Press,2006.
[3]柴少明,趙建華,朱廣艷.學習科學進行時:從個體認知到小組認知[J].中國電化教育,2010,(5):1-5.
[4]DILLENBOURG P,JARVELA S,F(xiàn)ISCHER F.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M]// BALACHEFF N.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Dordrecht:Springer, 2009:3-19.
[5]DILLENBOURG P.Over-scripting CSCL:The Risks of Blend-? 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Instructional Design[M]// KIRSCHNER P A. Three Worlds of CSCL:Can We Support CSCL?Heerlen:Open Universiteit Nederland,2002:61-91.
[6]DILLENBOURG P,TCHOUNIKINE P.Flexibility in Macro-scripts for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S0266-4909),2007, 23(1):1-13.
[7]WEINBERGER A,ERTL B,F(xiàn)ISCHER F,et al.Epistemic and Social Scripts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Instructional Science(S0020-4277),2005,33(1):1-30.
[8]WEINBERGER A,F(xiàn)ISCHER F.A Framework to Analyse Argument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Computers and Education(S0360-1315),2006,46(1):71-95.
[9]FISCHER F,KOLLAR I,STEGMANN K,et al.Toward a Script Theory of Guidance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0046-1520),2013, 48(1):56-66.
[10]KOBBE L,WEINBERGER A,DILLENBOURG P,et al. Specifying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on Scrip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S1556-1607),2007,2(2-3):211-224.
[11]SUTHERS D D.Technology Affordances for Intersubjective Meaning Making:A Research Agenda for CSC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S1556-1607),2006,1(3):315-337.
[12]WEVER B D,SCHELLENS T,VALCKE M,et al.Content Analysis Schemes to Analyze Transcripts of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s:A Review[J].Computers & Education(S0360-1315),2006,46(1):6-28.
[13]JEROEN J,ERKENS G,KANSELAAR G,et al.Visualization of Participation:Does it Contribute to Successful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Computers & Education(S0360-1315),2007,49(4):1037-1065.
[14]JARVELA S,HADWIN A F.New Frontiers:Regulating Learn-? ing in CSCL[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0046-1520),2013,? 48(1):25-39.
[15]JARVELA S,HADWIN A.Promoting and Researching Ada-? ptive Regulation:New Frontiers for CSCL Research[J].Com-? 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0747-5632),2015,(52):559-561.
[16]ZHENG L,HUANG R.The Effects of Sentiments and Co-regulation on Group Performance in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S1097-7516),2016,(28):59-67.
[17]KREIJINS K,KIRSCHNER P A,JOCHEMS W.Identifying the Pitfall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0747-5632), 2003,19(3):335-353.
[18]MATCHA W,RAMBLI D R.Exploratory Study on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Science Learning[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1877-0509),2013,(25):144-153.
[19]NOROOZI O,WEINBERGER A,BIEMANS H J,et al.Facilitating Argument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rough a Transactive Discussion Script in CSCL[J].Computers & Edu-cation(S0360-1315),2013,61(5):59-76.
[20]PRINSEN F,VOLMAN M L L,TERWEL J.The Influence of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on Degree and Type of Participation in a CSCL Environment[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S0007-1013),2007,38(6):1037-1055.
[21]SHAW R S.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roup Size, Participation,and Performance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Learning Supported with Online Forums[J].Computers & Edu-?cation(S0360-1315),2013,62(3):196-207.
[22]WANG S L,HSU H Y,LIN S S J,et al.The Role of Group Interaction in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CSC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S1176-3647), 2014,17(4):242-254.
[23]FU E L F,AALST J V,CHAN C K K.Toward a Classification of Discourse Patterns in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S1556-1607),2016,11(4):441-478.
[24]MURAT O.Cultural Ways of Constructing Knowledge: The Role of Identities in Online Group Discuss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S1556-1607),2016,11(2):157-186.
[25]CHAI C S,TAN S C.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for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 Knowledge-building Approach[J].Teachers College Record(S0161-4681),2009,111(5):1296-1327.
[26]SANCHEZ R A,CORTIJO V,JAVED U.Students’Percep-?tions of Facebook for Academic Purposes[J].Computers & Edu-?cation(S0360-1315),2014,70(70):138-149.
[27]SCHELLENS T,VALCKE M.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s:What about the Impact on Cognitive Process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0747-5632),2005,21(6):957-975.
[28]SHUKOR N A,TASIR Z,MEIJDEN H V,et al.Exploring Students’Knowledg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Discussions Using Sequential Analysi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S1176-3647),2014,17(4):216-228.
[29]RAIJA H,KIMMO O.Collaborative 3D Learning Games for Future Learning:Teachers’Instructional Practices to Enhance Share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mong Students[J].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S1475-939X),2014,23(1):81-101.
(責任編輯 孫志莉)